第417章 身在曹营心在汉
刘成听赵和这么沉吟问道:“赵和,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让咱家帮助钱谦益重新当官?”
如果是一个普通官,想要再出来当官并不算难事,全中国有官员上万人,谁知道你以前犯过什么错误?可是钱谦益不同,这家伙名头太响,连皇帝都知道他的那些缺德事,想要不声不响的重新出山基本上不太可能。
“不是,只要太子不上位,生的老师是没希望出山的!可是太子登基呢?生的老师也是太子的老师,这出山就成了必然!可太子身边的那些人不怎么喜欢老师,所以才要刘公公帮忙!”
赵和到这里,刘成有些明白了,不就是钱谦益想要舔人家王安够不着,其他的王景弘、李永贞之流他还看不上,所以才就到自己这里,希望自己将来能为他句话。
刘成也是老江湖,碰到这种好事情怎能放过?他低声道:“这一点完全没问题,可是赵和你也知道咱家与太子不睦,就算咱家想要为钱先生话,太子也不能听咱家的!”
刘成的意思也很明显,自己现在是福王的人,你要不帮刘成,以后他就不帮钱谦益。政治就是这么简单,也是十分现实,赵和听刘成这么心中一笑,既然你肯答应就好办!
“刘公公,要想投靠太子必须要有得过去的功劳,您在福王那边如果有什么关键情报,到时候传给太子,这就不是大功一件吗?有了功劳老师在太子面前在为您美言几句,您身在曹营心在汉,只要太子放过您,按照您的资历马上就会变成仅次于王公公的第二号人物!”
赵和虽然画的这个大饼很圆,也很诱人,但刘成可不会被赵和这么几句话就被轻易的忽悠住。刘成瞪眼睛看了赵和一会儿,然后才问道:“赵和,太子下可不是只有王安一个随堂,你怎能保证咱家去了就能排在王安之下?”
刘成的很对,太子下太监众多,你刘成一个新入伙的就想爬到人家头上,实在有些不可思议。
“刘公公这就请放心吧!这些都有生的老师去运作,刘公公您想,王安是太子的大伴,在太子这边资历无可辩驳的高居第一,可是太子将司礼监交给王安能放心吗?分化利用才是为君之道!其他人不是王安的干儿子就是资历不够,只有刘公公您,不管身份能力资历,都不次于王公公,更何况您与王公公互为死敌,你太子不用您还能用谁?”
赵和能出这些话,代表着他已经搞懂了官场是怎么回事。后世有一个伟人过,政治很简单,就是分化妥协的艺术!
不管太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只要他不是傻子,上位后的第一件事就会马上分化东林党与王安的关系,道理很简单,朝内朝外都听你王安的,谁听朕的?这个皇帝是你王安来做还是朕来做?
这是人的天性使然,不管你王安与太子在怎么亲如父子,真到了争权夺利的时候就算是亲父子也不行,中国历史上为了争权关父亲杀兄弟的事情还少吗?
刘成一听赵和这席话心安了,赵和的很对,现在能与王安对抗的只有自己。所以只要自己在关键时刻帮助了太子,投过去马上就会被重用,要知道王安可是快七十了,能活几年还不一定呢,最后兴许是自己当掌印太监也不一定!
刘成赞许的拍了拍赵和肩膀,笑道:“子,没想到你年纪轻轻谋划深远,年轻人太聪明了可不太好!”
赵和知道刘成这是在警告他不要耍心眼,赵和笑道:“刘公公,子今年才二十一岁,等刘公公与老师都老了荣归故里,那时才是子施展拳脚的时候!”
赵和的话中意思很明显,那就是老子与你们年纪差着代呢,自己完全够不上威胁刘成。
刘成到这时算是彻底相信了赵和的话,他问道:“赵和,你有什么要求?是想要当官还是要发财?”
赵和这时才正色道:“刘公公,子这么绝对不是为了个人私利!刘公公应该也看过子的档案,子曾经过,这个时代已经完了,到处都是贪官污吏,天下百姓逃亡者数以千万!可是朝中党争不断,要想改变这个天下,只能从走张居正与冯保的老路!子希望老师来当第二个张居正,而刘公公您就是第二个冯保,到时候你们一个掌内廷一个掌外朝,必定能做出比张居正冯保还伟大的功绩,必定也能名留青史!”
赵和这句话彻底让刘成入套了,留名青史这句话如同炸弹一样,在刘成耳边连续响起。
中国人不管读没读过书,都受儒家学的熏陶。像刘成这种内书房毕业的有知识有文化的太监,自然也心怀修齐治平那一套,所以成为一个好太监才是刘成心中的终极目标。
历史上很多奸臣阉党,并不是他们天生就要祸害国家与民族,只是时代使然,让他们处在那个位置,在加上个人道德水平不同,这才使历史人物的历史定义各不相同。
刘成虽然不是什么好人,但不代表不想成为一个好人,他也想做一个冯保、怀恩、陈矩那样的好太监。现在听赵和这么,突然刘成内心中早已经死亡的正义感在次复活,也不管刚才害怕赵和搞他菊花了,上前握住赵和的道:“请赵老弟告诉钱先生,刘成这边一定帮助他,不过请钱先生功成后不要食言!”
赵和也激动握住刘成的道:“请刘公公放心,生的老师言而有信,将来刘公公的历史定位一定远高于本朝的那些义宦!”
赵和一边装出激动的样子,一边在心中暗骂刘成傻逼,看来明代人都是一群傻子,自己忽悠他们留名青史,他们就能上当,和历史上那些奸似鬼的描写不一样啊!
赵和不知道的是,明代人虽然智力与后世人差不多,但因为没有后世互联广博的见识,在加上长年累月儒家教育的洗脑,明代人基本上还是保留了诚信这种好品质的。虽然官场上狗屁倒灶的事情不比后世少多少,但人的内心并没有后世官员那样黑化,还保留着一丝道德底线。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