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金榜题名

A+A-

    听朱友康考上了蓬州中学,老乡、亲戚、老师、同学、战友、朋友,都来祝贺了。

    这是南丘村恢复高考以来,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考上蓬州县最高学府的学生,整个中丘公社十七个自然村,考上蓬州初中的仅仅三名,另两名分别是校区李校长家的闺女李静娟和上丘村农民儿子耿明阳同学。

    对于朱书堂来,这喜事来就来了,来得快得都觉得吃惊。村里人都在押宝,把这个宝押在了朱友康身上,祝贺的、恭维的不在少数。

    朱根虎老师来了,他是前来祝贺的缺中最年长最有话语权的一位长者。他赠送的是朱友康上学时一个完整的算数作业本。这是朱老师特意留下的,每次作业后面除了批阅,还加了详细的批注和解释,把做题思路、思维方式、多解思考、题外延伸等方面都做了明确批阅。

    朱老师还特意在这个作业本封面另加了一张特殊封面,上面是朱老师亲笔撰写的二十八个工整的楷字体:“金榜题名一时强,人生笃定复无常;今朝寄语朱根虎,明日押宝朱友康!”最后署名仍然是朱根虎三个草体字,相互缠绕,相得益彰。

    他告诉朱友康,永远要记住朱根虎这个名字,要永远想着身后的危,时刻警惕着袭击和超越。只有保持这种危意识,你才会有更大的进步和更光明的前途!

    朱友康收下朱老师赠送的珍贵作业本放在里,认真聆听朱老师的教诲。听朱老师讲得好,又专门从西屋拿出一个玫瑰色日记本,翻过扉页,写下了朱老师的殷殷嘱停

    这个玫瑰色日记本,是朱友康出院后何海云精心为她挑选的。为了购买这样的日记本,何海云和她的母亲利用大半时间,走遍了整个蓬州县城,从款式上、颜色上、质量上、图案上、规格上精心选选出来的。

    她在扉页上写道:“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八个钢笔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朱友康一直把这个珍贵的日记本藏在书桌的抽底里。

    当时何海云并不是朱友康会考上蓬州中学,所以,在初中二年级即将毕业的时候,为了鼓励朱友康的上进心,就选择了“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誓言。现在看来,何海云的眼光是尖锐的,看人是准确的。

    这次得知朱友康金榜题名,一个女孩子不变抛头露面,这个玫瑰色日记本完全表达了她的心声,已经是最好的祝贺了!

    老冯头和姐夫梁鸿信一起来了。老朱与其叫梁鸿信姐夫,倒不如直接叫哥们。一张刘关张的照片将他们三饶关系死死地捆绑在一起,他们是同甘苦共患难的好弟兄,关系已经贴到了家。

    老冯头搬来一箱古顺酒,梁鸿信提来一揽子酒菜,他们商定为庆祝朱友康顺利考上蓬州中学一醉方休。

    古顺酒明澈、醇厚、甘冽、清香柔顺、挺拔丰满、余味爽净、饮一盅唇齿留香,回味悠长,与共和国同龄,凝结了太行山之灵气,华北平原之丰蕴,偕合、地灵、人顺之势。是老冯头和梁鸿信他们精心挑选的地方佳品。酒菜也是从蓬州县城集市上专门采购的。足见他们关系不一般。

    大队支部书记冯贵堂和老会计冯社良一块来了,他们代表大队,送来了一面锦旗,上面题写了金光闪闪的八个大字:“今朝金榜题名,明日祖国栋梁”。后面还附加一个副标题——“热烈祝贺朱氏后代朱友康荣登蓬州殿堂”。最后落款写道:“中共蓬州县中丘公社南丘大队党支部革委会。”

    对于朱家来,冯家就是娘家人,他们递过锦旗,道了贺喜,他们两个人一块去老南屋看了老朱的母亲。

    赵家沟药材公司赵经理和四队油坊能工巧匠赵大友的父亲赵大锤一起来了。

    赵经理为朱友康带来了一本用明星日历包好书皮的本草纲目,这是赵经理珍藏多年的珍贵藏品。他认为,中国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尤其是扁鹊、李时珍这样的伟大医学家更了不起,送朱友康这本书,就是在提醒朱友康,永远都不能忘记中国的传统中医药文化。用名医名着激发爱国热情,用中医精髓激励年轻人奋进。

    赵大锤得知儿子大友对朱书堂家闺女友钟有意,更是不敢怠慢。他借此会,赶紧表现一番,博得老朱欢心,为以后孩子们成婚铺路开道。

    他马不停蹄从代销点找了一个崭新的纸箱,把四队当做出来的新鲜香油,整整装了六瓶。他想以这种方式接济老朱一家。他想,如果朱友康上学,家里负担一定过重,那么家里人就会省吃俭用,这样对身体不好,香油是村里家家户户最紧缺的油料,大都舍不得吃。多送一点香油,就可以节省他家的其它开支。

    再,孩子们都大了,大友再有几个月就高中毕业了,考不上学回家,也就到了结婚的年龄,如果友钟没有意见,这香油送得值,并且朱家以后闺女出嫁时也可以派上用场。

    等快上材时候,老朱的外村亲戚二姐和二姐夫赶到了,丽芝娘家人来了丽芝的罗锅弟弟,他是做豆腐的,沿街叫卖一整块豆腐,没有舍得卖完,专门给姐姐家熬大锅菜丢了足足有五斤豆腐。并且捎话他大哥被公安局叫走了。

    这一大块豆腐来的倒是很及时,除了下锅熬菜,还做了一盘下酒菜。

    丽芝的妹妹妹夫没有来,也没有让罗锅哥哥捎口信。

    除了送礼祝贺,不坐酒桌,专门为老朱家帮忙的,还有本队的半拉眼、二蛋、山、喜、秋生等人。家里人中两个姑姑,友钟、友金、友福、友兵都前来搭做菜做饭。家里热闹非凡,人满为患。

    友兵在部队就是厨师,这次排上了大用场,整场酒菜他是主灶,放下油勺,拿起炒瓢,忙得汗流浃背,不亦乐乎。

    本来前院就,越发显得人多地窄。有人提议,将一部分人安排到后院去,这样就安排妥当了。老朱坚决不同意,他怕惊动了病重的嫂嫂。他不愿意让嫂子不安静,越是病人就越是见不得热闹。老朱剩下的人,干脆安排到邻居的藏边走道上,这里摆个三四桌完全可以。

    桌子安排的差不多了,张树宝与李校长、韩校长和学校里梁老师、杨老师、胡老师和张老师都来了。他们送来一块花开富贵的门匾,预示着朱友康未来荣华富贵,仕途通顺。门匾的右下角没有写老师们的名字,而是写隶位的名称。

    老朱见到老同学和校长一块来了,甚是高兴。索性把北屋的方桌抬到屋子当中,聘为上坐。

    马振邦也来了,县社、火车站的朋友也来了,他们都认识,就从外边搬来桌子,和校长老师的另一张桌子对到一块,也挤到北屋里,也聘为上坐。

    马振邦是再次来看望姑姑,正好赶上庆贺的日子,也就把买给姑姑的礼品拿出一部分放在前院,算是祝贺了。县社和火车站的领导用生产队里的马车提前送来了一套学习桌凳,和一支精美书架。

    老朱专门从蓬州县食品厂用运送石头的马车拉来了三箱蓬州大曲。这就是地道的蓬州地方特色美酒,完全由黍子制成,纯粹的粮食酒。

    等一切安排妥当,老朱干脆又把药材公司赵经理和支书冯桂堂也安排到北屋外来朋友那里,带头陪酒,带头喝酒。

    屋子里、院子里猜拳行令、吆喝声、喊叫声响彻一片,地动山摇。

    朱友钟白忙活了一,他为弟弟考上蓬州中学而高兴。等一切都收拾完毕之后,她没有在家里久留,而是早早到邻居大娘家和堂姐堂妹那里睡觉去了。自从她辍学之日起,就开始在这里和姐妹们同住了。

    她知道自己不符合报名条件,可是,看到那一大帮人兴奋地吆五喝六地为弟弟庆贺,从内心深处感到难受。她觉得自己的一生绝对与学校再见了,原来的一线希望就像肥皂泡一样破裂了,从此,她的上学梦算是彻底破裂了,就像那肥皂泡破裂一样,永远也不可能复原了。

    夜已经很深了,她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在医院和赵大友的回忆又占据了她的全部脑海。

    她盼望着赵大友考上顶尖大学,然后找个城市里最好的职业和最好的岗位,然后和她结婚,然后把她接到美丽繁华的城市里,为她找一份临时的工作,在一起幸福地生活着

    呜呼哀哉,转而又想,他已经落榜了,也辍学回家,据他,他也不想复习了。家里条件不允许,他想和自己一样,多替家里担点胆子。准备再过二年,在农村盖上新房,把她风风光光地娶过去,那样才是长久的夫妻

    就这样,她在喜悔交加中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