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朝堂怒怼

A+A-

    第24章朝堂怒怼

    凤羽杉和洛依依一路优哉游哉的回金陵了,凤羽杉得到端木容与的承诺,心里自然是安稳多了。可是此时不安稳的,就是大梁朝堂上了。

    淮王已经回了金陵,一回来就屁颠屁颠的进宫了,给皇上和太后带了各种顾城的土特产,连吃食都没放过。你还别,这招还真是管用,皇上吃着喝着,一高兴就让淮王明日上朝了。这可把淮王高兴坏了,这可意味着重返朝堂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第二日,淮王起了个大早,早早的便候着了,这一候,就候到了刑部尚书张孝正。前面也过,这张尚书是个猛人,连魏王都敢怼,何惧你淮王?再加上,前几日张尚书已得知淮王将不日返回金陵,本来肚子里就窝着火,这一看到淮王更是火冒三丈,刹也刹不住。

    “微臣见过淮王。”张尚书施了一礼,斜眼瞧着淮王那一身朝服,不禁想,你也配?

    “尚书大人免礼,多日未见,尚书大人怎么有些清减了?”淮王撩拨着张尚书,有些人就是作死,本来躲都躲不及,偏偏还要往上贴。

    “微臣近日确实清减,忧心的事太多。”张孝正一脸无奈。

    “尚书大人忙于公务,也要保重身体啊,这天下的案子是断不完的。”

    “是啊,天下的案子确实是断不完的,微臣身为刑部尚书,也只能抓抓像会试舞弊,大荔县圈地灭口,以及刺杀朝廷命官,这样的大案要案了。”

    淮王的脸瞬间拉了下来,他没想到张孝正火力这么猛!他还没想好什么,张孝正又开火了,“不过淮王放心,我张孝正身为朝廷命官,祖上三代都深受皇恩,微臣一定会不辞辛苦,将不法的人绳之於法,争取没有一个漏之鱼!”

    “呵呵,尚书大人宏愿啊,本王佩服。”

    “王爷,微臣定当极尽全力,不仅让王爷佩服,还要让王爷心服口服!”

    “呵呵,上朝了,进去吧。”淮王终于学会不要乱撩了,有些人根本是你撩不起的。

    魏巍大殿上,皇上端坐于龙椅,一开金口,便了玉言,河阳旱灾,现在要派个人去赈灾。然后话锋一转,淮王深知国库空虚,体察民情,为朕分忧,从淮王府拿出五万两银子去赈灾。

    皇上此言一,文武百官都默不作声,可是心里戏都十足,有钱就是好,什么大梁律法?有了钱就可以罔顾法律!什么守陵三年?连半年都没有就召回了!

    张孝正站在朝堂上,微低着头,忍不住也冷哼一声,心想国库空虚,还不是有淮王这些蛀虫。

    皇上看诸位大臣都不讲话,便接着口吐莲花,“此次赈灾,既然是淮王出了银子,那就让淮王去吧。正好魏王上书要先行开凿河阳段的水渠,都让淮王一并辛苦吧。”

    众百官心里都炸毛了,让淮王去?淮王是个雁过拔毛的人,让他去,那还不如不去的。还要开凿河阳的水渠,这淮王懂个屁啊,非得将水渠做成豆腐渣工程不可。可是百官想归想,没人敢讲话,这反对一是触怒龙颜,二是得罪淮王,战斗力爆表的魏王又不在,能怎么办呢?

    当然,大梁当年马上得天下,以武治国,这朝堂上还是有人有几分血性的。张尚书就是文臣中最有血性的一位,他一步上前,沉声道:“皇上,不可。”

    皇上也知道这张孝正不是善茬,早就料到他会反对,便漫不经心的:“尚书大人,有何不可啊?”

    “皇上,淮王出银子赈灾,确实其心可嘉,可是让淮王去赈灾也确实不妥,至于负责开凿河阳段的水渠更是不妥。会试舞弊、大荔县别村一十八条人命,淮王身负两件要案,却没有重惩,只是为圣祖守陵三年,难道这三年之期也守不到吗?”张尚书看向淮王,淮王恶狠狠的瞪着张孝正,恨不得上去抓花他的脸。

    张尚书此话放得狠,连皇上都觉得脸上火辣辣的,文武百官更是大气也不敢出。皇上看向淮王,沉声道:“淮王你怎么?”让你丢人!

    “回皇上,臣弟并不是不想为圣祖守陵,实在是听到河阳百姓受难,于心不忍,所以才捐资赈灾,没想到这让尚书大人如此抵触,是臣弟莽撞了。”淮王谦恭的低下头去。

    “淮王此言差矣,微臣并不是反对淮王捐资赈灾,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淮王捐资赈灾最合适不过了。”张孝正冷眼看向淮王,百官中不知是谁没憋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然后又是一声尴尬的轻咳。

    “微臣是反对淮王去赈灾,去负责开凿水渠,淮王身子娇贵,赈灾和修水渠是要吃苦头的,还是去守陵比较好吧。”

    “回皇上,能为君分忧,为民造福,臣弟不觉得苦。”淮王赶紧表态。

    “张尚书,既然淮王不觉得苦,那就让他去吧,磨练磨练也好。”皇上的云淡风轻。

    “皇上!”张孝正一拱,沉声道:“河阳蜀中渠对我大梁至关重要,河阳数万百姓,对我大梁也至关重要,如此关系国计民生的要事,不适合淮王去历练。如淮王执意要历练,还是守完三年陵,再谈历练吧。”

    皇上垂眸思索,张孝正话中的深意,他自然明白。大梁拿下河阳本就不容易,如今河阳天灾,百姓流离失所,饥民四散逃窜,如果不好好赈灾,很可能会有人揭竿而起,以当年宋氏或林氏的名义反叛一波。林氏,皇帝又不由得想到这个满门忠烈的将门。

    当年阳山一役,林氏誓死不降,魏王死战才攻下河阳,可是没想到,他竟然上书要保住林氏后人,林家满门忠烈,应予以嘉奖,真是脑子坏掉了。皇上想到林氏,自然又想到魏王,他岂不知淮王贪厉,可是他需要这颗棋子来牵制魏王。

    如果淮王真要守陵三年,这三年魏王岂不是要独占朝堂,眼看着太子也要成年了,如果不易储,接触国事是迟早的事,要不然太傅们早就要叫了。到时候,他们叔侄一条心,还有我皇上什么事。

    皇上想到此处,心中便有了计较,“尚书大人多虑了,淮王十八岁入朝堂,十几年了也为朕分忧不少,赈个灾,修个水渠还是游刃有余的。”

    “皇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淮王持身不正,不适合赈灾和开凿水渠,捐银子就算是为君分忧了。”张孝正此话的露骨,言下之意是,钱你可以出,事你就别干了,你不行,你品行有污。朝堂上的百官听到此话,大气都不敢出。

    皇帝冷哼一声,微微垂眸瞧着张孝正道:“朕让淮王去赈灾,尚书大人如此反对不从,看来是朕持身不正了?”

    “皇上,微臣不敢!”张居正赶紧弯腰低头。

    “你不敢,还有你不敢的事?”皇帝的声音里夹杂着怒意,“尚书大人,今日,朕若执意让淮王去赈灾,休水渠,你待如何?”

    张尚书躬着身子,冷汗从额上流下来,片刻后,张尚书低声道:“皇上若执意如此,也请皇上派个监工去吧,两相制衡也许能成。”

    “嗯,张尚书所言,甚合朕意。”皇上低垂的眼眸中终于现出笑意,“张尚书也别拘着了,朕找了个监工,你绝对会满意。”皇上慢条斯理的掏出一封书信,略有点得意的道:“朕的恩师,端木先生一直居住在河阳,他老人家将是河阳蜀中渠的监工。”

    皇上此话一出,文臣百官的神态各异,尤其是淮王最夸张。端木那老头竟然当监工,想想都害怕。想当年,他来金陵城当天子师时,自己还是个孩子,被他教了几天,还打过心,现在想来都心里发毛,这次会试栽了个大跟头,也少不了这老头。你你好好隐居得了,干嘛老下山和我过不去啊?

    淮王心里直叫苦,张孝正却直起了身子,终于不再拘着了,诚心诚意的叫了声:“皇上圣明。”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