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捕蝉

A+A-

    魏王去顾城守陵的几日,朝堂上异常的安静,人人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堂堂一个魏王,震慑四方的战神王爷,刚刚治理了阳澄江的水患,保住了金陵城,却在一夜之间被夺权,送去了顾城守陵,要这霹雳段,还得是那王座上高高在上的人啊。

    奇怪的是,魏王和王妃去守陵后,朝堂上下竟无一个人为其辩驳一句,喊一句冤枉,就连平日里怼天怼地怼王爷的刑部尚书张孝正,也连个屁也没敢放。

    可是,这世上总有人还是有三分有血性的,不管是再黑暗的光景,总有人没有湮灭心头的那束光亮。此人便是方书,那个在朝堂上怒怼吏部尚书赵硕的年轻人,那个被皇上称赞,满朝文武都不如的一个官职低微的年轻人。

    此时,这个年轻人正被两个老太傅死死抱住,一人抱一个胳膊,死都不撒,也难为两个老人家了。

    “大人,大人,你们放,我要去见皇上。”方书极力挣扎,奈何自己也是一个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怎能对付两个无缚鸡之力的老读书人。

    “方书,你把奏折给我们,我们就放,满朝文武,哪里轮到你去给魏王求情。”一个老太傅死死扒着方书。

    “王妃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魏王平定四方,功勋卓著,又去河阳赈灾,以身犯险堵住阳澄江的决口,要不然百官现在还在东郊行宫上朝呢!魏王妃成立兴亡会,让灾民有了庇护之所,如果这样的人要被罚去守陵,那天下百姓还有什么盼头,我大梁还有什么。”

    方书话还没完,就被一个老太傅捂住了嘴巴,“你给我闭嘴,你个不知轻重的年轻人,你知不知道祸从口出,满朝文武谁不知道这些?连淮王都知道,你以为皇上不知道?”

    “可是这到底是为什么?”方书拉下那太傅的老,还淬了一口吐沫。

    “哎。”那太傅一声叹息,上的劲松了下来,另一个太傅不觉也放松了精神。方书趁甩开胳膊就走,那两个太傅毕竟年迈,反应的稍微慢了点,等强拉住方书的衣袖时,那方书已经走到了太书院的门口。

    “两位

    大人,请放!”方书一脸怒火。

    “不放,你跟我们乖乖回太书院去,把那封折子给烧掉,我们就放。”两位太傅年老志坚。

    “不放是吧?”

    “不放!”

    “不放,不放,那我就动啦。”方书支棱着胳膊,一副秀才遇到兵的样子。

    方书虽动,奈何两只都被老太傅死死抱住,正当三人僵持着时,太子爷凤景荣来了。太子爷扫了三人一眼,低声道:“回院里。”

    太子爷走在前面,三个人一瘸一拐的跟在后面,都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太子回头看看这三个读书人,忍不住直摇头,体力太差!

    “方书,你不必去找皇上为三叔喊冤。”太子爷一脸平静。

    “为什么?难道满朝文武就看着魏王被冤枉吗?”方书一脸不解。

    太子爷静静的望着他,平静的:“首先,魏王没有被冤枉,皇上只是让他去守陵,没有给他任何罪名。难道魏王身为凤氏子孙,不应该为凤氏先祖守陵吗?其次,皇上只是让吴京与接管军权,这只是正常的职务调动,难道这大梁的兵马大权要永远握在魏王中吗?皇上连调动的权力都没有?”

    方书一下被太子爷问住了,可是他毕竟是个金榜题名的人,还是殿试一甲,脑子好使,一点就通。皇上不是被什么人蒙蔽,冤枉了魏王。皇上就是要卸了魏王的兵权,还让人一个”不”字都不出。方书再想想自己写的那份奏折,什么魏王冤枉,魏王功勋卓著,真是可笑幼稚。

    “三叔去顾城前,就已经安排好了,任何人都不得有一句怨言,所以朝堂才这般安静。别人只是稍微试探一下,我们就怨声载道,那魏王是什么?不得动不得吗?”太子爷盯着方书,俊朗的眉眼里隐隐有一丝寒意。

    “太子,我,下官莽撞了。”方书赶紧低头。

    太子爷拍了拍方书的肩膀,笑笑道:“朝堂凶险,你现在能在太书院韬光养晦,这是好事,跟着两位太傅多学学吧。”

    “是,太子。”方书赶紧低下头。

    “好了,本宫先走了,还要去看看皇祖母。”太子爷背着,迈着方子步走开了,刚出了太书院的门,那脸上的忧愁就藏也藏不住了。

    大梁的朝堂就安静了几日,今天就不安静了。户部一个官员指责西北军尸位素餐,将拓跋赶至关崂山以北之后,这都几个月了,动都没动,也不打仗,两军就这样僵持着,但是粮草还要往关崂山运,那里盗匪横行,粮草损失惨重,

    兵部尚书黎勇立马就不乐意了,我们老大都被拉去守陵了,我们都憋着没吭声,本以为朝堂安静了两日,没想到,你在这里大放厥词,你算他妈的哪根葱?

    “程大人一看就是未打过仗,李广静将拓跋赶至关崂山以北,那是为我大梁抗击水患争取时间,是为了震慑各部族。虽然现在阳澄江的堤防是修好了,但是各地的灾民还没有全部安置,河阳是重灾区,还有很多收尾工作要做。”

    “既然已到了收尾,那我们就没必要再僵持下去,稍微往后退退也好,至少不至于将粮草运送至关崂山,这样可以节省不少银子。”

    “程大人还是不要看重那些蝇头利了,在拓跋蛮族眼里,我们退一步,和一百步是一样的,都是气弱的表现。一旦我们后退,拓跋铁骑就会挥师南下,到时候我们损失的,可就不只是那点蝇头利了。”兵部尚书黎勇一脸不屑的看着户部的程大人。

    “程大人所言极是。”吏部尚书赵硕出马了,“我们确实不能退一步,但是。”黎勇就知道那个老匹夫得但是,所以一眼不眨的瞅着他。

    “但是么,镇北大将李广静骁勇善战,本来是负责整个西北的军防,如果其一直僵持在关崂山,和拓跋对峙,下官恐怕其他部族会乘虚而入。”赵硕微微瞧着皇上,一脸恭敬。

    “赵大人不必怕。”吴京与大梁新任的兵马大将军出马了,“西北各部族最强的就是拓跋,制住拓跋就震慑住其他部族,所以李将军才必须留在关崂山,震慑拓跋。”

    “那如若其他各部族联合呢?”赵硕一副谦虚的样子瞧着吴京与,好像真的在虚心求教。

    “赵大人,部族密谋联合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们的暗探并未获取西北部族私下联合的消息。”吴京与冷眼瞧着赵硕。

    “哦?那吴将军的军中暗探,可要努力了,本官这里也有些暗探获取的消息,请皇上过目,

    看看是不是有西北蛮夷密谋联合的端倪。”赵硕恭敬的从袖中掏出几封书信,杨公公赶紧碎步呈了上去。

    “柔然和库莫奚几个部族要联合,他们听我们大梁不灾患四起,都蠢蠢欲动。”皇上将信件放在案上。

    “皇上,臣是否可以看看?”

    “拿下去,让吴将军看看。”皇上挥挥,杨公公赶紧碎步下去了。

    吴京与拿着信件沉思良久,也看不出什么破绽,两封秘信都是柔然部族的字迹,柔然和库莫奚交往甚密,文字统一。大梁一向军中有军中的暗探,朝中也有朝中的暗探,吏部尚书有几个人安插在异族,也不足为奇。

    “皇上,这些信件会不会是拓跋的调虎离山之计。”张孝正憋不住了,身为将门之后,最后当了文官,真是憋屈死了,今天终于可以过过将军谋士的瘾了。

    “张大人,西北铁骑啊,只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赵硕一脸惶恐。

    “行了,别争了,我们大梁又不是没人,将李广静调回来,吴京与再派个将领去关崂山守着。”

    “是,皇上。”吴京与领了命,心里却在想着派谁能抵挡住拓跋的铁骑。

    “还有事吗?没事就退朝吧。”皇上挥了挥,杨公公一声退朝,众百官鱼贯而出,吴京与和张孝正脸上都有忧虑,隐隐觉得有什么不祥的事情要发生。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