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午门惊变(二)

A+A-

    对此情势崔百户神色如常,朝身旁一人道:“报答汉王大恩的时候到了,你去吧。”

    他话的对象乃是个身高过丈的独目大力士,听了这话便头也不回的走向城门。

    旁人为了刺杀时身灵活大多脱去衣甲。而唯有他,一身铁甲密不透风,只露出护眉下一只寒光闪闪的独眼。

    只见他走到城下,突然深吸一口气,伸出双死死抵住城门。

    这时禁军也一股脑涌到此处,可十几人的力量加在一块儿居然还比不上这大力士,城门竟是丝毫未动。

    众禁军赶忙呼喊:“来人,来人!”人瞬间加了一倍。

    但那大力士磐石般的胳膊上隆起道道青筋。他大喝一声,脚下砖块片片碎裂,竟然以一己之力挡住二十余人。

    城楼上的守军可急坏了,纷纷弯弓射击。但无奈独眼力士所站之处乃是死角,箭枝只能坠在他脚旁数尺的位置。

    再看叛军,其余什么也不管,直奔皇帝而去。

    夕阳照在朱红的城墙上,鲜艳似血。

    后面是撞门之声和独眼力士的呐喊,前面是几十把寒光闪闪的利刃。

    以朱瞻基以一人之力绝无可能对付这么多叛军。

    诚然,紫禁城内的禁军对皇帝绝对忠诚,论数量也远在叛军之上。然而远水解不了近渴,大力士只需再拖片刻,叛军便能杀掉朱瞻基。

    朱瞻基当然也明白这一点,登时脸色煞白,掉头狂奔。叛军们大声呼叱,在后紧紧追赶。

    这些人都是训练有素的战士,体力自然比皇帝更强,很快便追到近前。

    朱瞻基左右观瞧,忽然灵一动钻进身旁边一条胡同里。

    北京的胡同蜿蜒曲折,人又极多,藏身其间或许有一线生。

    然而街上静极了,居然连声狗吠都没有。就是平日里常见的板车、酱缸衣架等杂物也都统统不见。这条胡同没有任何可供人躲藏的地方。

    朱瞻基心中涌起一阵绝望,看来是老天要收自己。他也着实跑不动了,只得长叹一声,背靠墙壁,准备做殊死一搏。

    众叛军赶来,为首的崔百户冷笑不止。

    他上前几步扬起利刃。可正要劈落,一旁民房的窗子忽然打开。

    崔百户一愣神,只见里面伸出七八条黑洞洞的枪口。

    刹那间白烟腾起,噼噼啪啪一阵猛响,硫磺味儿呛得人睁不开眼。再看时街巷中、房顶上、民宅里涌出无数持火枪的军士。

    远处一面大旗缓缓行来,旗下的将领挥道:“把逆贼通通杀尽,一个不留!”

    顿时乱枪齐发,众叛军都是血肉之躯,怎能与枪弹抗衡?片刻便有一半儿倒下。

    崔百户也身中数枪,但他凭着一股惊人的执念重新站起,怒吼着冲向朱瞻基。

    朱瞻基被这必死的气势所摄,竟无法动弹。

    然而皇帝背后的火枪军不是吃素的,窗子中上砰砰两声枪响,一发铅弹穿过了崔百户的头颅,另一发则击断他的雁翎刀。

    崔百户不甘的哀叫一声,倒在血泊里中。

    此时叛军们死的死伤的伤,远处承天门下的禁军也突破阻拦,前来增援。

    那独眼力士再也顶不住了,虎吼一声放开,抄出背后两把铁戟左右开弓。人丛中血肉横飞,七八名军士立刻被放倒。

    然而纵使他勇冠三军,此刻也回天乏术。回首时见自己的战友被尽数诛灭,不由心如死灰,将双戟一扔。

    无数刀剑杀来,独眼力士被斩成肉泥。

    胡同中,领军的大将来到朱瞻基身旁,下跪道:“末将柳升率神营救驾来迟,请皇上恕罪!”

    旁边一位文官也道:“陛下,您受惊了!”这两人正是右军大都督柳升以及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侍郎杨荣。

    这时探子来报:“陛下、二位大人,东华门、西华门、神武门处叛军皆已伏诛,我军大获全胜。”

    朱瞻基惊魂甫定,神志还不是特别清楚,但明白该安抚军心。于是强撑着道:“叛贼溃败,有赖将士用命。神营神营救驾有功,要重赏!”可惜他气息不匀,声音太,军士们只听了大概。

    杨荣赶忙高声道:“陛下有旨,犒赏三军!”

    将士们立即欢声雷动,齐声呼道:“万岁!万岁!”

    杨荣转头对朱瞻基道:“陛下,接下来如何处理?”

    朱瞻基此刻已回过神来,道:“快,检查尸体,看有没有活口!”

    柳升摇头道:“陛下,不可能的。”

    他走到一具尸体旁,掰开那人的嘴,片刻后摸出一粒咬碎的蜡丸,呈给朱瞻基:“陛下请看,这种秘制蜡丸里含有鹤顶红,咬碎后半盏茶的工夫便可取人性命。这些人都是死士,不会把会留给敌人。”

    杨荣又轻声问了一遍:“陛下,该怎么办?”

    朱瞻基刚想话,却猛然一惊,抬头只见无数将士正眼睁睁望着自己。

    他寻思片刻,忽然道:“传旨,叛军虽恶,却也忠于其主,可依大明军人阵亡之礼葬之。其家属、后代一律不得追究。”

    众军士都是刀头舔血之人,听到皇帝对敌人尚且如此仁义,对自己人定然会更好,于是齐刷刷下跪,排山倒海般再次高呼:“万岁,万岁!”

    杨荣在一旁捋着胡须,露出欣慰的笑容。

    朱瞻基终于松了口气,转头道:“老师,沈鉴何在?”

    杨荣一听这话笑容顿止,愁上眉头,叹息道:“他走了。”

    “哦?去哪儿了?”

    “是要为陛下谋划一个惊天大计。还光靠这个计策便可平定汉王之乱。”

    原来朱瞻基从棋馆脱身后,第一件事并不是回宫,而是赶奔诏狱。

    他飞速判断了一下形势,猛然发觉紫禁城内竟杀重重。刺客最好的选择便是在回宫途中伏击他。

    而且不光是宫里,大臣们也不尽可靠。谁知道他们有没有收过汉王的银子,或得到什么承诺?

    那么,谁才是确定无疑不会背叛自己的人呢?

    他脑中灵光乍现,忽然想到一个名字:沈鉴。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报错章,求书找书,请加qq群:6454956(群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