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9章 811. 一个打五个

A+A-

    汉刘熙释名释兵:弩,怒也,有执怒也。其柄曰臂,似人臂也。钩弦者曰牙,似齿牙也。牙外曰郭,为牙之规郭也。下曰县刀,其形然也。含括之口曰,言如之巧也,亦言如门户之枢开阖有节也。

    弩的结构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臂、弓、。

    最晚在商周时期,国人就发明了弩这种远程武器。

    在历史上,弩的第一次大放异彩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史记记载中的齐魏马陵之战,记录了弩的巨大威力。

    公元前343年,魏惠王命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气势汹汹扑向齐军,企图同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的齐军一决胜负。

    军师孙膑针对魏兵蔑视齐军的实际情况,向田忌献策:“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我们边撤退边每天减少军中灶的数量,让他们以为咱们已经崩溃了,再找会干掉他们。

    田忌听从了他的建议。

    魏军紧随而至。连追三天,没有遇到任何抵抗。细心的庞涓发现,齐军的灶天天都在减少。根据减少的数量,能推算出齐军的人数已经不到一半了。当即认定齐军已经士气全无,逃兵日益增多。于是亲自带领轻装骑兵,日夜急行,要把齐军主将追上以竞全功。

    齐军到达马陵这个地方后,孙膑哈哈大笑:“就是这个地方了。”

    当即下令万名射埋伏于道路两侧,晚上只要看到火光,朝那个地方射箭就可以了。

    接着就命人把路边一颗大树的皮剥掉,写了一行大字:庞涓死于此树下。

    庞涓率军追至马陵正好是晚上,看到前面剥皮的树干上写着字。

    因为黑灯瞎火的看不清楚,就叫人点起火把照明。

    树上刻的那行字还没读完,齐军便万弩齐发,无数箭矢蜂拥而至。

    魏军当场就被射杀无数,顿时惊恐失措,大败溃乱。

    庞涓见败局已定,遂愤愧自杀。

    齐军乘胜追击,大破魏军,俘虏主帅太子申。

    这段史实不仅反映了弩的大规模杀伤力,也反应了当时齐国军队中已经广泛采用弩的事实。

    在当时,要制造名弩,当属韩国。所谓“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

    事实上,作为战国早期变法成功的强国魏国,也是大量装备弩。且看有名的魏武卒的配置:“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个”。

    到了战国末年,最好的弩当属秦弩。这也是秦国得以统一天下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

    但凡秦军出征,皆是“强弩在前,锬戈在后”。

    到了汉代,弩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是弓弩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

    尤其是西汉,对强弩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在秦代增大望山的基础上,又添刻度,使弩拥有了稳定的弹道参照。

    随着铜弩廓取代木弩廓,弩身对拉力的承受力也大大增强。

    腰引弩最高拉力可达30公斤,有效射程超过500米,简直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

    到了西汉武帝时期,弩的使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如晃错所言,汉军“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匈奴之兵弗能当也,匈奴之革笥木荐弗能支也,此中国之长技也”。

    汉武帝时,李广之孙李陵率部卒五千,“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深入匈奴腹地,与比自己多十六倍的匈奴主力骑兵相遇。

    结果他们硬生生坚持了十天,转战千里,杀敌数万!

    李陵箭尽被擒时:给我的士兵每人三支箭,我们就可以坚持到汉朝边境。

    可惜当时他们一只箭也没有了,因为一共射出五十万支箭。

    从中可见“强弩”对缺少重甲的“控弦”的杀伤力多么恐怖。

    即便到了西汉末年,陈汤随便率支部队,就直接千里破匈奴王城,取郅支单于的人头,斩阏氏、太子、名王以下一千五百一十八人,喊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话。

    同样是这个陈汤,在知道西域的驻军被数倍敌军包围后,非常轻松的告诉皇帝:“陛下根本就不用担心,汉朝的军队完全可以一个打五个,就算这些年来他们得到了一些我们的装备,一个打三个也不是问题,不出五天,捷报一定会传回来的。”

    这话不是吹牛,在西汉,汉人军队的战斗力对外一打五完全就是基本操作。

    一直到了汉朝末年,内部之间打死打活,任何一个势力对外族的战争,都是以绝对优势取胜。不曹操袁绍马超这些人,就算在三国势力中排名靠后的公孙瓒的“白马义从”都能打得乌恒鼻青脸肿。

    汉朝军队强大的战斗力,除了意志之外,装备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尤其是弩兵,可谓天下无双。

    可是到了本朝,弩的发展却拐了一个弯,地位已经下降到了一款普通的众兵器。

    “中军四千人,弩四百人”,在本朝的军队中弩兵人数只占一成。

    占比低不,弩兵还要随身携带刀具,等骑兵突入后也要上前用刀杀敌。

    本朝弩兵不受重视的原由比较复杂。

    从大的方面来看,主要是弩自身的技术和本朝主要作战思想两点。

    先技术方面。在本朝,弩的更新并没有革新性的发展。

    工部侍郎杜佑编写的通典中就明确指出:弩的缺点“临敌不过一二发”,就要短兵相接,不适应动作战。相较而言,弩比弓笨重,在远途奔袭战中,弩的重量成为将士们的负担。

    再整体作战思想。

    自圣上往下,本朝将领喜欢硬实力打败敌人,热衷于短兵相接。

    技术革新不明显,加上不是主要的作战段,弩兵在本朝成了一个普通兵种。

    作为军中实战型将领,在常固看来,弩这玩意已经是过时、被淘汰的东西。所以当白景明拿出弩时,才会问出“你搞这玩意干啥”的话。

    白景明微微一笑,出了另外一番话。

    任何兵器,都和咱们平常使用的器械工具是一样的道理。

    没有哪种兵器是绝对的,都是在不断发展更新的。每一种器械,其根本性功能不会消失。只有你能否充分发挥它的长处,能否跟上时代,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