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赵太师生平
坐在马车上的太子殿下饿的头晕眼花,经过西洲集市时,一个贩卖的桂花糕差点儿把他迷晕。
他很想买,又怕这个行为引起怀疑——自打跟青夜、楚风混熟了后,他就发现年轻男人们有时候比女儿还八卦。
不同于自己的世界,人们无聊时可以拿着,只是偶尔夜谈会上美女。
这里没有,只能用贵人们的花边新闻打发时间。
如果太子殿下叫人买了桂花糕,这跟随的五十亲卫都是狗仔队员,回去全渠道直播,不出十天就会传遍整个侍卫圈子,然后传到三公九卿、王公贵族的耳朵里,最后保不齐哪位较真儿言官考究一番,就会写下长篇巨制的檄文,来谩骂他这个太子猪狗不如,不配当储君。
听姜叠溪,皇宫的天禄阁边专门加盖了一座大殿,用来储藏言官们的檄文,并根据人名儿划分区域,设了专人整理归纳,要是哪个官员触了皇帝的霉头,就派人把讨伐那人的檄文都搬出来查,最后整理成一个完整而有逻辑的罪名,按皇帝的愤怒程度量刑!
博灵均半信半疑,问他从哪儿听来的,他是郎中令姜堰酒醉后的——郎中令姜堰是他叔叔,家宴上的话,在场也没几个人,可信度应该很高。
如果真有这么个地方,那么太子的檄文应该占了半壁江山了吧!
就原那个疯狂操作,一天起码得挣个一百檄文!
堪堪错过了桂花糕,博灵均闭目睡去睡着了就不饿了!
到东宫后,姜叠溪叫醒了他。
饿劲儿缓过来了,他随便塞了几块糕点,就钻进书房,找出记录当朝官员族谱的书
赵太师还挺有趣的,虽然装的老态龙钟,但是身体骨骼都很硬朗,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老学究,应该也不会傻到陪着另外两位跳屎坑——为什么他要生生承受原那三十大板呢?
翻到赵太师那一页,短短十几行字,就占了半页纸——比起别人那几十页的族谱,还真寒酸。
他翻来覆去的看,发觉越看越有趣。
又拿出赵太师写的本朝史对比着看
慢慢的,一个完整而励志的故事就呈现在眼前了。
太师虽然着重写帝王将相,但他还是竭尽全力在钟鸣鼎食之家演绎的历史上,给自己老爸留了一片地方。
虽然短短数十句,而且都穿插在描述别人的大段文字中,博灵均还是能感觉到太师字里行间的感激。
赵爸这个人物的故事非常励志!
赵太师的父亲赵某,生于太祖高皇帝统治中后期,因为出身低微,名字不可考,出生年月都没记载,赵太师也不好意思填上,这就成了个迷。
他爹是太宗皇帝的家奴那时候太宗皇帝——也就是原博灵均的爷爷,还不是皇帝,也不是皇储,他是个王爷——赵太师他爹赵某就在王府中打杂。
赵爸虽然没文化,但非常聪明,他利用业余时间勤学苦练,不仅学会了读书写字,还掌握了养马技术。
太宗爱马,对养马人就苛刻了些,大家可能都嫌苦,巴不得调出养马队伍。
赵爸充分发挥舍己为人的精神,主动请命调进了养马队。
在队里他不怕苦不怕累,一心提高业务水平,终于一举跃为王府中最优秀的养马师父。
因此,太宗最爱的几匹宝马都交给他养——他也不负重托,每天跟马同吃同睡,跟它们发展出了深厚友谊。
在一次赛马活动中,他出谋划策,帮着太宗取得了大满贯,终于进入了主人的视线。
也是命运眷顾,那时赶上燕国犯境,太祖高皇帝年事已高,不能再战,名将们也死的死、病的病,而且太子不将兵,所以就派了还是王爷的太宗领兵作战。
战场上少不了战马,太宗就把赵爸也带去了。
一战就打了七年,终于把大燕打服了,当时的燕国皇帝俯首称臣,每年上贡,还承诺将自己的皇子送到大齐为质,以表自己不会背信弃义的决心。
也就是因为这个传统,多年后的主角李悬星才被送到大齐为质。
太宗回来后遇上两件喜事,一件他哥哥病逝了——也就是大齐的储君死了,他成了第一顺位继承人。
还没从这个喜悦中恢复平静,紧接着伟大的太祖高皇帝也驾崩了,太宗皇帝就顺理成章成了大齐的第二代皇帝。
但是他接的是个烂摊子,长年征战下的大齐几乎国力耗尽,民不聊生。
于是太宗皇帝一头扎进休养生息的伟大事业中去,早就把养马人赵爸忘了!
再赵爸——因为马养的好,在军队里又立了几次军功,便脱离奴籍,挣了一个上造的爵位。
停战后,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去南方鱼米之乡开荒当地主,而是在即墨城郊落户,当了个司门吏,买了很的房子,娶了好人家的姑娘,生下三个儿子——
赵爸很有远见卓识,深谙知识能改变命运,于是他竭尽全力请了名师,在能力范围内给三个儿子最好的教育。
赵太师在一段回忆录里写,他时候家里不富裕,冬天没钱买炭取暖,一家人就挤在一个炕上,盖上棉被互相取暖,因为太冷,父亲给他们请的老师不肯来讲课了。
为了不耽误他们兄弟的学业,下班后,他父亲就换上布衣,装扮成卖炭人,亲自上山伐薪烧炭。
烧出来的炭大多卖了,只留下够老师讲课时用的量。
当时他们兄弟还,每天冻得脚生疮,因为一上课就能考炭盆,所以对学习这件事非常向往,天天都盼着老师来,逐渐喜欢上了读书。
长成少年后,兄弟三人就自己上山伐薪烧炭,贴补家用。
卖炭人里有好多同龄人,干活空余,赵家兄弟热情地充当老师,拿树枝在地上写字,教他们识字写字。
太师最后感慨穷人不识字,连官府贴出来的榜文都看不懂。朝廷补偿农耕的政策被各级官员随意更改,最后落实下来的都没有十之一二!
博灵均心里暗暗竖起大拇指——这都敢写,不怕言官给扣个杀头掉脑袋的罪名?
转念一想,估计大多数言官都没耐心精读这砖头厚的着作,就算有,可能也是一目十行。
不过也保不齐呀!
他把那一页折了一角,继续看下去。
赵太师还写过一段回忆——他十四岁考上即墨学馆时,因为没有上课穿的锦袍和靴子,躲在家里暗暗抹泪。
他父亲看到了,没什么,默默出了门。
晚上吃饭时,就有人来撵他们走,房子已经被他父亲卖了。
当时盛夏,一家四口背着行李去街上过夜。
第二天他父亲给他买了一身衣服,又做了一身衣服。
赵迁如愿上了学馆。
代价是房子没了,一家人借宿在父亲同事的柴房里,他娘天不亮就起来给人家喂牲口,扫撒庭院,看孩子,做早饭。
他们兄弟都在长身体,吃的特别多,房租看心情给,父亲的同事倒是浑不在意,同事的老妈和夫人却常常甩脸色。
为避免冲突,只要父亲不在家,他们兄弟就躲出去玩儿,逐渐发现了赚钱的门道——冬天可以伐薪烧炭,夏天可以下河捞鱼、捞虾,开春时鱼最贵,一条开河鱼能卖十文钱,有一次他们捕了一只老鳖,卖出了一百文钱的天价
生活不那么拮据了,一家人就搬离柴房,去城郊租了土房。
那地方离学馆很远,赵迁每天四更起床,一路跑着去上学,从来没迟到过。
他自嘲自己脚力非凡,都是从那时候练的。
家里只能供起他一个,他就晚上回来把白天学的知识教给两个弟弟。
后来赶上士族崛起,国家开始通过范围考试遴选官员,他们三兄弟去试了一下,一试就中,特别是赵迁,直接被选到御史大夫身边工作
赵太师心中惭愧,他以为老师教的知识都掌握了,回去教给弟弟们,效果却打了折扣,看来自己不是个好老师!
博灵均叹了口气——这可真不怨赵太师,学生的智商参差不齐,一个老师教出来有的考上了清华,有的烤上了山药,谁也莫得办法呀!
看了一下午,他对自己这个老师,有点儿佩服了!
不过还得好好观察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