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有一篇推荐文章关于麻风村的,不想看的可以跳了
“夏医生,这是我们队里年底的分成,是我提前预支的一部分钱,您把它给收下吧,至于剩下的钱,我们一定会慢慢的还给您的,就是这时间可能会长一些。”
经过了这一段时间的相处,冯大力对于夏清柠是真心实意的敬佩和尊重,哪怕她看上去还像是一个姑娘,但是从她的身上,他看到的是坚持和善良。
许多时候连他都已经看不下去了,可是夏清柠是不怕脏,不怕累,永远冲在第一个。她还带动了村子里好几个年轻一些的妇女,跟她学习了一些常见的急救知识,比如像是如何止血、摔伤之后应该怎么处理、被毒蛇咬伤之后应该怎么做,如此种种对于他们来,这些都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以前就只能够凭藉着自己的经验,对不对也只有试了才知道。可经过她的这一番教学,不异于一场及时雨。
夏清柠看了一眼冯大力中的东西,尽是些一毛两毛的毛票,厚厚的一沓,实话也并没有多少钱。
夏清柠想了想,将钱收了下来。
“冯叔,您放心吧。这件事情只是我现在打头阵,像是之前所用的药材等这些东西,都是上面支援给咱们的。等再过两天就会有人过来接,到时候人就会多起来,你也会轻松许多。”
听了夏清柠的话,冯大力扯了扯嘴角。
早在夏清柠刚来村子里的时候,她就已经告诉了他这件事情防疫中心的领导就已经知道了。只是因为夏清柠主动请缨前来治疗,加上现在也没有足够的人,这才造成了之前的局面。现在东西也是不断的朝着五里村运来,听起来,离夏清柠离开的日子也是不远了。
五里村还算是发现的早,所以这控制病情就早,最严重的病人,也不过是发烧畏寒,脸上和身上分布着凹凸不平的红色结节,脚略微有些行动不便,但这些并不影响他日常的生活,更别提,现在有了夏清柠这个大bg在,自然就不会坐视不理。
只是就夏清柠知道的是,最严重的病人如果不加以控制,还有可能会造成肢体的残疾。随着年纪的增长,还会有不同的并发症。如果得不到良好的医治和复建,这一批人将会变成最可怜的那一批人。
所以就她知道的的是,许多人后期因为没有资金来源,上头只有低保和补助,但相比较于药钱和康复钱,许多人的钱全部消耗在买药吃药上面,最基本的生存都成问题,这就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麻风村最真实的写照。
(注意:原型为四川大营盘村和台湾记者张平宜,以下文章来源于百度,与君共享)
当时,她是台湾中国时报的资深记者,工作稳定,家中有一栋4层楼的依山别墅,并配备佣人,开跑车,爱时髦,生活无忧。
像一些同龄女性一样,随着儿子的降生,她打算辞职当专职家庭主妇。在辞职前,她安排了最后一次采访任务——跟着国际救援组织到云南、四川一带的麻风村考察,当时她来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一个叫大营盘的村庄。
从959年开始,因为麻风病的蔓延,当地政府在大营盘建立了麻风康复村,对麻风病人实行隔离集中的治疗,张平宜到来的时候,这里已经遭受麻风病侵蚀半个多世纪。
第一次从台湾深入到大陆偏远底层的农村,穷山恶水,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封闭隔绝的破败景象让她震惊。这些村子极为偏僻,利用自然地形与世隔绝,仍停滞在无水无电、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无家可归的老残病人遭疾病侵袭,有人眼瞎、鼻残、五官严重扭曲变形,有人缺断脚,只能在地上匍匐爬行,包伤口的布烂了,苍蝇在周围围绕,走过的地方都是血痕。
“那里的孩子,他们没有一个穿着像样的衣服,很多人光着身子,身上脏得只能看到两颗眼珠子,眼神空洞,”初到大营盘时,张平宜很疑惑为什么这个地方的孩子脸上都长满了一颗颗的痣?直到她走近一看才知道——“天啊!那不是痣,而是一只只苍蝇停在孩子们的脸上。”
他们是麻风病人的子女,生在麻风村、长在麻风村,除了集体户口外,他们没有自己的身份。麻风病人尚有身份和补助,他们的子女却一无所有,麻风病人的第二代、第三代不仅是文盲,更是所谓的“幽灵人口”,背负着麻风病人的宿命,他们走不出麻风村。没办法读书,个别人只好隐瞒身份到外地去上学。
麻风病人没有被安排在疗养院集中治疗,生活在最原始的山村中与世隔绝。麻风村民只能近亲通婚,一生再生,孩也没会受教育。出生,成长、成婚,又有新的孩子源源不绝地出生,一条看不见的线似乎圈着这些被命运诅咒却无辜的脸。
张平宜是个爱哭的人,但她认为自己并非是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弱女子,多年从事的记者职业早已让她给自己披上防护衣,但是她哭了。
最初她的想法很简单,只打算尽一个记者的职责,将看见的事情传播出去。但是,如今回头看,一转身的工夫,她的命运与麻风村已经紧密相连了十年之久。
“我是一个母亲,看到麻风村里的那些孩子,我做不到转头离去。”张平宜如是。
作为第一个进去大营盘的台湾记者,张平宜担心,以后还会有记者再进去吗?如果自己狠心离去,大营盘那些孩子的情况还要多少年才会被披露出来?一般人不会有心情去关心并走进麻风村,也不可能会有人跑去关注这群隐藏在社会最底层的人。
因为那一张张无辜的脸蛋,张平宜心里很清楚,如果麻风村子女的救援教育不开始,他们将永无受教育的会,一辈子都无法走出被人歧视的麻风村。
经过十年的努力,张平宜已经在大营盘建立国内麻风村第一所正规学校,2005年凉山地区的麻风村告别“幽灵村”的历史,在完成一轮户口普查后,大营盘成为正式的行政村。
2005年大营盘学毕业典礼,张平宜邀请了两岸媒体去采访,台湾和大陆都去了好几家媒体,“‘啪’,把这件事情一报出来,大营盘的户口普查工作就展开了”,张平宜形容当时的媒体效应。
媒体的关注,使当地政府将更多关爱的眼光投向麻风村。200年国家投入扶贫资金在当地修路、引水、建房屋,给村民增加补助,并建学生餐厅,盖中学校舍等。
3月中旬,张平宜再次回到麻风村,她每次回去一般会呆上一个月左右。
最初的开天辟地是艰难的,因为民间社会的歧视,以及长期的隔离政策和落后的经济措施,导致大营盘与地方社会结构的断裂,麻风村成了一个“刻意被遗忘的黑暗角落”。
凉山大营盘村对她这位来自台北的都会女子来,真是一个化外之地。但最让她感到心力交瘁的不是环境的恶劣,而是和当地官员的斡旋,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封闭社会里,当地官员们认为她大老远地从台湾来到四川凉山,一天到晚在麻风村帮助别人,铁定是为了要投资获利,要不然就是来这儿搞特务工作。
“张姐很难缠的”,张平宜当地官员这样评价自己,她甚至被称做“台湾来的女特务”,虽是玩笑之,但天外来客的尴尬,没少让张平宜吃苦头。
“用他们的想法就会这样解读,因为他们完全不懂得什么叫人道救援,也不懂得人道关怀。他们不能理解的是,你张平宜又没有名、又没有利,还拿钱出来,难道这个女人疯了吗?”
她刚到的那几年,由于汉族和彝族的文化差异和冲击,张平宜和官员更是经常起冲突,推展工作处处碰壁。她无法和那些刁难她的官员谈所谓的人道关怀,所谓的生命价值,相处过程中却不乏斗智斗勇之处。
为了申请学校用地、经费,最初张平宜对当地政府寄予了很大希望。2006年时,张平宜自己已经发誓再也不跟官员打交道了。“我咬着牙做就是了,我不想跟他们再去争什么。我们把自己封闭在麻风村里,在自己的学校里,带着孩子成长,孩子们没吃、没穿,我们就自己去找,不再指望当地官员。”
“像疯子一样在前方作战”,张平宜这样形容自己在大营盘的经历,“如果我是个男人,早就被赶走了。人家以为你去行善,结果我们要跟他们作战。但我们争的是当地人的利益,结果是选择了跟孩子们一起走这条路,一走就十年。我知道我一放他们就会回到原点。我觉得这是最笨的方法,可也是最实在的方法。我有时候想想,真没想到我的人生竟然会转去那做这个事。”
“我必须承认,如果不是当年征战新闻战场的惯病,你一个人无论如何都得把选题做回来,我就不可能这样做。”张平宜,但她还是慢慢学会了更有耐心,留心观察当地的文化,请教当地学者,从学者们对彝族麻风村的田野调查中,考察了疾病之于村落的生活影响,才渐渐地抓住了对凉山的感觉。现在,大营盘学已经逐步成为一个成熟的教学点,老师人数已经有2个,学生30人。)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