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三)
陈柯和胤禛一同走在田边的土路上。随行的侍卫们都离开了,只能远远看见巡逻的防军。
胤禛道:“郡主,现在没有旁人。本王需要和你商议一下这次罢兵的事情。”
陈柯点点头:“当然。”
胤禛便道:“上次郡主出兵,平灭叛乱。共向朝庭缴纳了二千七百万两的岁币,之后皇上减免了这些省份的赋税。这次叛乱又影响到了邻近省份的税赋,郡主是否要体谅一下朝庭的难处?”
陈柯道:“这个肯定要有。皇上乃是一代圣主,我们平叛不能影响到他老人家的功业,更不能让史书后册留有污点。四爷您看这次需要交纳多少岁币?”
胤禛叹了口气,找了一块木头墩子坐了下来。
道:“不瞒郡主,这次郡主平叛的几个省份,都是赋税大省啊!以前一省是按三百万两一年的税赋,但河南,山西,江苏这几个省是按五百万两一年的税赋。”
着,他有些为难的挠了挠鼻梁,道:“总共是四千二百万两。考虑到藩镇也有自己的难处,皇上的是意思是每年交赋四百万两,分十一年还清。以后就免了税赋,和以前一样。”
陈柯也在旁边的草地上坐了下来,道:“四爷啊,交纳赋税是天经地义的事。但银子这东西和粮食不一样,它不能从地里长出来。是否可以稍微通融一下,拿实物代替?”
胤禛道:“可以啊!粮,布,盐,茶。这些东西都可以折赋给朝庭,皇上以宽仁治天下,不会错怪郡主的。”
陈柯笑道:“这就好办。一年四百万两,咱们藩镇节衣缩食,还是交得起的。都是为了咱大清国嘛!”
胤禛连连点头,之后又道:“还有一件事。郡主,皇上一直想办藩务,派旗人到藩镇学习。只是那些士大夫们百般阻挠,误了时辰,不知郡主意下如何?”
陈柯道:“互相交流学习,这肯定是可以的。不过学堂毕竟有学堂的规矩,虽是朝庭派来的人,但进了学堂一定要尊师重道。臣不希望因为这点事让皇上误会。”
胤禛连忙道:“郡主放心,朝庭如果派人过来学习,肯定会择优而选,并且交待清楚。本王保证,不会让那些不懂规矩的人过来丢人现眼!当然了,若是有人举止不当,藩镇该罚就罚,绝不通融。”
陈柯点点头,却又道:“但是四爷,我有些事情还是得先交待一下。免得日后出了岔子,闹得大家不好看。”
胤禛便道:“郡主但无防!”
陈柯道:“主要有三点。首先呢,藩务这种东西,最好是从培养。我们这里的孩子一般都是十岁之前就读书,毕竟年纪越大的人越难接受新鲜事务,不好成长。然后,因为南北文化有差异,我担心旗人到这里学习久了,容易沾染上南俗。毕竟他们是朝庭的人,不是藩镇的官员,四爷应该明白我的意思。最后,人才不可能量产,四爷如果派几十个人过来学习,却未必能有您需要的人才,这才是最让人不能保证的。”
胤禛看了陈柯一眼,道:“郡主当真是坦诚。”
陈柯根本不怕别人来学习,表现得非常坦然,自然。给人一种强者与生俱来的自信。
于是胤禛道:“不管怎样,学总比不学要好。”
陈柯道:“四王爷得极是,希望藩镇能为朝庭培养出几位用得上的人才。”
胤禛便又道:“对了,郡主之前不是用实物充赋吗?其实我刚才便想,可以拿军械充当嘛。”
“哦,这个可以。不过在下希望王爷能答应臣一个的要求。”
陈柯现在的武器又更新换代了,主要体现在材料上。的确可以淘汰一批充当赋税。
胤禛笑道:“郡主放心,朝庭不会再和藩镇起冲突的。藩镇给朝庭纳献的军械,主要是用于北方防务。”
陈柯问道:“是要打罗刹鬼?”
胤禛点了点头,道:“图里琛去西伯利亚打探消息,罗刹人个个身强体壮,而且火器厉害。如今有了藩镇的火器支援,想来应该可以守住贝加尔湖。”
陈柯心中一动,道:“四王爷,臣想一句心里话。守土最重要的不是军械,而是人。臣有一点不成熟的建议,想在这里和四爷一。”
胤禛又望了陈柯一眼,发现他的态度依然真诚。
“郡主有何高见,但讲无妨。何必这么客气?”
陈柯连忙道:“高见万不敢当,况且我这只是建议!我更不希望让四爷误会,认为我是在教谁做事。因为做事是大家一同努力,教人做事是很不好的习惯。”
“原来如此!”
胤禛这个时候才终于感受到,陈柯的确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难怪可以聚集那么多的人为其所用。
“好,本王就听听郡主的建议?”
陈柯点点头:“臣希望朝庭能打开东北关防,让关内民人填充进满洲。这话其实不该由我,毕竟我是一个汉人,这样的话会让朝庭误会。但我还是希望四爷能考虑一下,没有足够的人口,东北是守不住的。”
胤禛看了陈柯好一会儿,方才道:“你这位郡主啊,总是让人看不懂到底是想什么。”
陈柯呵呵一笑:“当然是为了咱大清。”
胤禛从木墩上站了起来,忍不住道:“打开天窗亮话吧。吴珂,你是不是想当曹操?”
陈柯摇摇头。
胤禛啧了啧舌头,道:“那你到底想干什么?你你造返又不像造返,起义又不像起义,你到底图什么?你真的是忠于我大清吗?”
陈柯道:“当然。我如果生在宋朝,就会忠于大宋,生在明朝,就会忠于大明。如今生在清朝,自然忠于大清!我忠于国家的法统政府,因为我是中国人。”
胤禛在他的身边蹲了下来,和坐在地上的陈柯四目相对。
陈柯的目光很清澈,没有一丝晦暗。这让胤禛先移开了自己的眼睛,有点心虚。
“如果大量民人移边关外,你考虑过满汉矛盾没有?”
陈柯一阵无语:“这都是顺治年间的旧帐了,中国不存在什么民族矛盾。其实满人和满人之间有矛盾,汉人和汉人之间有矛盾,就像河北人跟河南人之间也有矛盾。为什么一个满人和一个汉人之间闹了矛盾,就要升级为满汉矛盾呢?”
这一下,胤禛真的被问住了。
陈柯道:“四爷,想办法往关外填民吧!只有足够的人口,才能保住我们中国的土地不被侵犯。如果真要青史留名,就要给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财富,国家的财富就是土地!我不在乎青史留名,哪怕遗臭万年,我也要为国家和人民捞到实惠。”
符拉基米尔-陈对格命越来越投入了。不论是谁,不论他是哪个阶级,有会就做思想政治工作。
胤禛明显对思想政治并不上心,但这些话多少能听进去了一点。毕竟东北是满洲人的老家。
见胤禛并没有排斥,陈柯便继续开导他:“四爷,如今中原人口越来越多,土地兼并日重。要缓解人地矛盾,就要发展产业,让无地少地的人有差事挣饭,不至于像李自成那样当无业游民。但发展产业必须推行新政,推行新政就得有一个缓冲区。臣推行新政就在西南,远离了中原那些知乎者也的士大夫。四爷如果要推行新政,大可在关外开展。”
“毕竟关外是大清的龙脉,汉人就算填民至此,本质上是没有发言权的。您是主,他是仆,政府的权威性比在关内更容易施展。这第二嘛,填民自然是穷家户,便于管理,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再者,关外土地肥沃,如果不加以利用坐等罗刹人来侵扰,必然会抱憾于后人!四爷,咱大清是满洲政权,这正是推行新政的优势所在,千万别受那些清流的干扰。”
胤禛不自觉的微微点头,或许他自己都没有注意到。因为陈柯和胤禛居然有共同语言。
他们都是“外来政权”。
他们都憎恶清流。
他们都给自己留后路:陈柯在西南,满清在关外。
人有了共同语言,交流起来就方便了。先一起整垮中原的士大夫,然后再谈利益分配。
胤禛问道:“郡主关外土地肥沃,以前怎么没听人过?”
陈柯笑道:“因为以前没有出现东北可耕的稻种。如今臣在海外做了点生意,有能在东北普及的稻子,只要四爷愿意我肯定献给朝庭。”
“关外也能种稻子?”
胤禛不大相信。
陈柯正色道:“国家大事,非同儿戏。臣岂会诓骗四爷?水稻水稻,只要有水就能种。华北光照足够,但地处干旱,东北不一样。那是举世文明的白山黑水,世界的宝藏!”
世界上只有四块黑土,满洲就占了一块。
而陈柯的水稻,正是日本的亰都稻。它和亰都竹一样,原产于福建,宋元时期传到日本。
因移植之后品种变异,适应了海洋气候,亰都稻可以在东北大量种植。这原本是十九世纪末才会出现的事。
但陈柯可以让东北提前两百年得到发展。
“四爷,关外能种哪些作物,我这里有地理资料。除了稻子,还能种大豆高粱,外兴安岭还能重土豆。开发好了,住个上亿人都不成问题,比西南强多了。”
康熙时期的东北,包含了外兴安岭,尼布楚,奉天,海参崴,库页岛等数百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承载上亿人绝对不是夸张的法。
而陈柯一直在给胤禛心理暗示,那就是给自己留退路。只有这样才能让满清有动开发东北。
终于,胤禛道:“估且信你一回。但军国大事,还得让皇上作主,不是咱们做臣下能决定的事情。”
“那是。”
陈柯马上附和了一句,因为这位四王爷已经被动了。
哪怕胤禛的打算,只是为了满清基业,真发展起来肯定要打败陈柯收复藩镇。
但陈柯不在乎。
因为满清不可能发展得比藩镇强大,这是无法改变的。
和胤禛一直聊到天黑。二人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就差看星星看月亮了。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