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沈括出使争边界
宋廷不便驱逐他出境,于是派遣知制诰沈括找出证据。沈括字存中,号梦溪丈人,也就是后来写成梦溪笔谈之人。天圣九年,沈括出生于杭州钱塘沈氏家族。他的祖父沈曾庆曾任大理寺丞,他父亲沈周、伯父沈同均为进士。沈括自幼勤奋好学,十四岁就读完了家里的藏书。之后,他随父亲宦游州县,到过泉州、润州、简州和汴京等很多地方,增长了见识。
沈括自幼体弱多病,加上他读书十分用功,经常需要服食中药调理。钱塘沈氏在医药学颇有建树,有家传的药学书籍博济方。受到家庭影响,沈括也从搜集医方开始,钻研医学。沈周知明州的时候,沈括借居在苏州母舅家,从舅舅许洞的著作与藏书中,得益甚多。他开始对军事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为他以后指挥作战奠定了基础。
至和元年,沈括因为父荫而入仕,担任海州沭阳主簿。他大力治理沭水,开发农田,颇有政绩。工程结束后,沈括辞去职务,来到哥哥沈披在任的宁国县,准备科举考试。当时沈披主持芜湖万春圩工程,由于沈括有治水经验,于是他献计献策,并作了详细记录。
嘉祐八年,沈括进士及第,授扬州司理参军。后来沈括被调入京师,编校昭文馆书籍,参与详订浑天仪,他在闲暇之余,又开始研究天文历法。熙宁元年,沈括升任馆阁校勘,有会接触到皇家的藏书,进一步充实他的学识。
一次,沈括在开封相国寺,见到高益的一幅壁画,内容为乐工同奏,很有意境。但人们都诟病,弹琵琶的乐工拨错了弦。管乐吹奏的都是“四”字音,在琵琶的上弦,但画上拨的却是下弦。沈括经过仔细观察,认为高益画的没错。他指出,弦乐跟管乐不同,演奏管乐的时候,指按在什么音,就发什么音。琵琶则不同,只有当指拨弦之后,才会发音,动作早于声音。因为这样,弹琵琶的乐工指不在“四”字音的上弦,而在下弦。足见画家的布置巧妙,匠心独运,众人大为佩服沈括的见识。
唐朝白居易曾和朋友结伴游庐山,写了不少诗,其中一首是大林寺桃花。沈括读到这首诗,非常惊讶,带着讥讽的口吻评道:“既然‘四月芳菲尽’,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大诗人也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完,他也就把这事给忘掉了。
后来,有一年春夏之交,沈括到一座山上考察,他见到了白居易诗中的奇景:四月天气,山下众花凋谢,山顶上却是桃花红艳。他这才猛然想起白居易的诗来,领悟到自己错怪了大诗人,也从中发现了高度对季节的影响。由于山上气温低,春季到来要晚于山下。
于是他找来白居易的诗,发现前面有一篇序。序中写道:“大林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沈括很有感慨地道:“都怪我读书不仔细,经验太少!”
熙宁四年,沈括守母丧期满。他得到赵顼和王安石的器重,被任为检正中书刑房公事。接着沈括奉命主持汴河疏浚工程,被加任史馆检讨。按照惯例,皇帝每三年要到圜丘祭祀天地,吏员常借此修建园林、谋取私利。沈括考察南郊大礼的历史沿革,撰成南郊式,被任命掌管郊祀事务。沈括按新礼仪办事,节省费用数以万计,赵顼对此十分满意。
淮南饥荒,沈括受命巡察。他发放常平仓钱粮,疏通河渠,修治荒田,取得明显成效,升任集贤校理,巡察两浙农田水利。两浙水利工程规模浩大,沈括建议出钱雇用饥民兴建水利,得到赵顼赞同。
沈括到两浙视察的时候,苏轼刚好在杭州任通判。两人曾是崇文院同事,有共同语言很多。不同的是,沈括支持王安石,苏轼倾向于司马光。政见虽然不同,沈括还是去看望了苏轼。老朋友久别重逢,相见甚欢。苏轼十分热情地接待了沈括,沈括问苏轼:“最近可有好作品,能否让兄一睹为快?”苏轼按捺不住兴奋,立马拿出新鲜出炉的作品。沈括道:“写得真好,我可否抄录几首?”苏轼对沈括没有提防之心,爽快地答应了。沈括工整地抄好,如获至宝地带回京城。
沈括回京之后,得知御史何正臣、李定一正想整苏轼,两人是苏东坡的对头。沈括猛然记起自己带回的苏轼几首诗,于是他闭门谢客,仔细研究苏轼的诗作。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找到几句含大不敬的诗句。如苏轼歌颂桧树,“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沈括心想,“皇帝如飞龙在天,可苏轼偏偏向九泉之下寻蛰龙,不臣莫过于此!”他连忙写了一道折子弹劾苏轼,交给了赵顼。但赵顼当时并未追究。
不过,赵顼不追究,并不意味着苏轼就没有事。五年后,何正臣、李定一联上表弹劾苏轼,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他们中的证据,正是他们从苏轼诗里挑选出来的几句有大不敬的句子,与沈括的做法如出一辙。比如:“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被认定苏轼指责水利工程。“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被成苏轼是讽刺禁止百姓卖盐,罪大恶极。最后,赵顼下令将苏轼打入大牢。苏东坡差点丢了老命,还连累了三十多位亲朋好友,令人唏嘘。这是后话,略过不提。
沈括回京之后,赵顼很满意他的表现,于是升他任太子中允、提举司天监。当时的官吏大都是庸碌之人,对天文几乎全然不知。沈括于是改革构,改进仪器,召请卫朴修造新历法,向全国征集观测天象的书籍。
朝廷登记民间车辆,市易司打算填封私以阻止四川私贩井盐,民议纷纷。沈括进言道:“民间都是太平车,不利于动作战;盐井很多,填封私井势必要加强警戒,得不偿失。”赵顼表示赞同,次日下诏停了此事,并擢升沈括为知制诰、兼管通进、银台司。
之后,沈括调任河北西路察访使,提举河北西路义勇、保甲公事。河北西路地处北疆,沈括上任后,将重点放在改革军政和巩固国防上。沈括返京后,上疏提出三十一条整改意见,多数都被赵顼肯定和采纳。
不久,沈括兼任判军器监,负责兵器的铸造与储备。沈括对弓有很深的研究,提出“弓有六善”的观点,建议大批制造“神臂弓”。次年五月,军器监上报朝廷时,兵器产量提高了十几倍。沈括奉命修订“九军战法”,分九军为九营,各自为阵,背背相承,面面相向,灵活多变,名之为“边州阵法”。不久,他又编撰城垒、军营等建筑的营造法式。
宋辽边界冲突,沈括接旨之后,就到枢密院查阅以前的档案文件。他发现宋辽过去商定的协议是以古长城为界,而黄嵬山在古长城以南,相距有三十里之遥。于是他上奏道:“宋、辽的分境,本以古长城为界。现在所争在黄嵬山,相差三十余里,如何可让?”赵顼不觉叹息道:“大臣不考本末,几乎耽误国事。”于是赏赐沈括白金一千两,让他以回谢使的身份出使辽国。
沈括从汴京出发时,预先找出了相关书信档案数十件,让幕僚和吏员背熟。契丹宰相杨益戒每有问题提出,沈括就让下吏员列举档案条文作答。谈判进行了六次,杨益戒无言可对。辽国宰相于是威胁道:“区区数里,你们居然不想给我们,莫非想自绝两国之好吗?”沈括奋然道:“师直为壮,曲为老。北朝如果弃信失好,曲有所归,这对我朝有什么害处?”表示寸土不让。
沈括起程回国,他又根据沿途地理形势、风俗民情画撰为使契丹图抄,献给朝廷。因为这次出使有功,沈括被提拔为淮南、两浙灾伤州军体量安抚使。次年十月,他拜为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赵顼看了沈括的奏章后,担心边恐疆的协议达不成,就想北伐。王安石战备没有准备好,应该缓举。此外一班朝廷的辅臣,有人主战,有人主和,意见也不一样。赵顼于是禀告了太皇太后曹氏,太皇太后问道:“储蓄以及准备奖励的东西,是否已经准备就绪?士卒的盔甲、武器,是否精利?”
赵顼答道:“这是容易筹办的事情。”太皇太后却道:“先圣有言,吉凶悔吝生乎动。如果北伐得到了胜利,不过是南面受贺。万一受到挫折失败了,损失就更大了。我想辽国如果容易图谋,太祖、太宗,应该早就收复了,哪里还会等到今日?”赵顼无奈,只好道:“敢不受教!”
赵顼退回之后,依然不甘心,想派使去问魏国公韩琦。不料韩琦已经病死,遗疏到了京城。赵顼于是停朝发哀,追赠韩琦为尚书令,谥忠献,配享英宗庙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