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赵桓求和割三镇
次日赵桓下诏,要求抓捕擅杀内侍之人,并禁止上书。王时雍还想降罪于太学诸生,于是士民们再次大哗。赵桓于是又派遣聂昌去宣谕,令太学士们静心求学,不要干预朝政。赵桓还要用杨时为国子监祭酒,太学士如果有所上陈,也可由杨时代为上奏。诸生都大喜道:“龟山先生到来,还有什么的!我等自然奉命承教。”
杨时字中立,号龟山,祖籍弘农华阴,南剑西镛州龙池团人。杨时少年时聪颖好学,善写诗文,人称神童。幼时他读佛学,少年攻读儒学。八岁能赋诗,九岁能作赋,得到人们称赞。杨时少时在将乐含云寺读书。十五岁时,在邵武游学有名声。二十一岁,赴礼部考试。熙宁九年,杨时中进士。他中进士后,被授予汀州司户参军。他以有病为由,没有赴任,专心研究理学,著列子解。
熙宁、元丰年间,程颢和弟弟程颐在河南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洛阳等地的学者都争相拜他们为师。杨时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他与游酢、伊熔、谢良佐,成为程门四大弟子。程颢曾经道:“杨时学起来最为轻松,一点就通。”当时程颢的弟弟程颐从涪陵讲学归来,听程颢提起程颐的故事,也十分称赞道:“现在就如此自信,以后谁能够超过他呢?”
杨时学成回归时,程颢目送他远去,曾经感慨地道:“我的道学思想会向南发扬光大了!”元符年间,学者多从佛学,但杨时只衷心理学,所以程颢十分感叹道:“现在做学问的人都泛泛空谈佛道,只有杨时和谢显道有长进!”两年之后,杨时赴徐州上任;同年八月,他完成庄子解的著作。
程颢去世,杨时听后,就设立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一同跟从程颢学习的人。他又到洛阳去拜见程颐,此时杨时已四十岁了。一天,他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等程颐察觉的时候,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这就是有名的程门立雪了。
程颐被他们诚心求学的精神所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授。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得程门理学真谛。杨时学成后,回到南方继续潜心研究和传播程氏理学。他为了弄清楚张载西铭里阐释的道理,专门写信向程颐请教。
绍圣元年,杨时到浏阳任知县。任职四年,他救饥荒,大行仁政,深受百姓爱戴。同时在浏阳建有飞鷃亭、归鸿阁,自己作记。后来以飞鷃亭为主景的“飞鷃芳草”、以归鸿阁为主景的“鸿阁斜阳”都成为浏阳八景之一。他在浏阳作有浏阳五咏、县斋书事寄张世贤等诗作。杨时任知县时在浏阳城南讲学论道,传播理学,很多士子向他问学。
崇宁五年,杨时奉敕差充对读官,转授浙江余杭县知县。奸相蔡京借口便民,实际是为其母筑坟圈地。杨时不畏权贵,坚决抵制其害民之举;并且揭露和批评蔡京专权、恶政虐民的罪行。
蔡京、童贯、朱勔、王黼等为了迎合赵佶,大肆搜刮民间奇珍异宝,建龙德宫。朱勐主持的苏杭应奉局,用来运送奇花异石的船只就多达两千多艘。朱勐还乘敲诈勒索,大发横财。百姓怨声载道。杨时对他们的行径深恶痛绝。
他愤然写道:“现在全天下上至朝廷大臣,下至州县官吏,无不专事欺上瞒下,朝廷已无可救药”“大臣不但不尊从皇帝的命令,有关部门也不履行职责,遵守纲纪。把王法放在哪里?”他批评朝廷:“现在天下的百姓为了逃避工役,都纷纷拿钱代替服役,而这些钱又通通进了当权者的腰包。运往汴京西城的花石纲的危害尤为大,那些人都借此敛财。之前皇上试着罢免花石纲,诏书上的墨还没有干,而运送花石的船就已经首尾相接了。现在虽然再次颁布了之前的诏令,但祸根不除,天下有谁会相信呢?”
政和二年,杨时赴萧山任县令。当时萧山县城周围农田易旱易涝,连年受灾。乡民曾多次要求将低田蓄水为湖,以灌农田,都未实现。杨时因此一再上疏,恳请朝廷减轻农民赋税。杨时到任后,率领百姓筑湖。湖取名“湘湖”,即使大旱之年,仍然有过半农田可以得到灌溉。而且“湖中多产鱼鲜,又有莼菜,可炊以疗饥”。
宣和六年,经过张舜民推举,赵佶召杨时为秘书郎。杨时上书与执政论时事札子,建言十件大事。他写道:“如今士大夫不敢对天下大事畅所欲言,不过是为了明哲保身而已。但他们不曾想过,天下动荡不安,岂能保全自身?”他从十个方面分析了朝廷一些政策的弊端,以及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许多趋利避害的建议和措施。
杨时提出不能只给流亡他乡之人免除赋税,还应对辛勤劳作的人一视同仁,使他们也能得到实惠,从而信任朝廷,不至于抛弃土地,背井离乡,沦为盗贼。他主张放宽或废弃茶盐二法,以保证贸易自由,减轻百姓负担。他认为爱民就要民有常产,方可使天下百姓安居乐业。
杨时建议朝廷恢复以前做法,拨出一笔经费作为籴本,即定购粮储备金,年初预支给农民购买生产资料和维持平时生计。秋收后,农民按额交粮,结算时从中扣除原发的预订金。这样,国家既能按时收粮入库,农民也从中得到便利,乐于耕种土地,不至于逃亡。但杨时的建议,未被采纳。
宣和六年七月,杨时被任命为迩英殿书。十二月,杨时听金军南侵,连上两疏,提出“严为守备”、“收人心为先”等建言。杨时不惧强权,公然斥责童贯道:“他为三路大帅,敌军已打到了边境。他却丢下军队叛逃,即使诛及子孙都还死有余辜,而朝廷却对他的罪行置之不理。正是因为如此,梁方平、何灌都相继逃跑。皇上应当公正刑法来作为对不忠臣子的警告。”他斥责蔡京“用事二十余年蠹国害民,国家几乎将近崩溃,人人都为之不齿。”他建议罢黜投降派张邦昌,诛杀童贯。
靖康元年,杨时先后任著作郎兼侍经筵、谏议大夫兼侍讲、国子监祭酒等职。金兵包围汴京,朝廷对战与和争论不休。杨时提出立统帅、示纪律、一号令、攘夷狄、排和议等主张。他坚决反对割地求和的投降政策,力主抗金,希望朝廷重用李纲等抗金重臣。
此次太学生等请求留用李纲,朝廷认为是暴动。杨时挺身而出,为他们辩护道:“士民都拜伏于宫阙下,向皇上进奏,诟骂投降派,揭发他们不可告人的罪恶,是出于一时的义愤填膺,并不是有想要作乱的心思,不用深究其过错。真正应当加罪的,是那些误国奸臣:李邦彦第一个提出逃跑的计划,割地又赔款,为了议和,竟然拿亲王做人质;为了讨好金人,擅权罢免能臣李纲;李邺出使金国,唯金人马首是瞻;这两个人都是被天下人所抛弃的。只要选择老成硕望的士人,命他去监督,自然不致于出现大的问题。”赵桓因此有意用杨时,等到聂昌复旨的时候,又陈述了太学生的情状。赵桓随即命杨时兼国子监祭酒。并废除了元祐的党籍学术诸禁,还追封范仲淹、司马光、张商英等人。
赵桓一意求和,答应了金人条件,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杨时上书,认为“朝廷割三镇给金人,这是想帮助敌人从而来攻击我们自己。”不久,形势危急,杨时又上急奏:“河朔是朝廷重地,而三镇又是河朔重要的藩屏,自周世宗到太宗,打了大大几百场战,才把三镇从辽人里夺回来,一旦丢弃,北方就只能任由敌人的骑兵奔驰了。”他上疏请求诛杀拥重兵坐视太原危急,而不救的姚古,却都没有被采纳。
这时金人派遣宇文虚中回都,并令王汭又来催割三镇之地,以及换一个亲王当人质。赵桓于是命赵佶的第五子肃王赵枢代为人质,并下诏割让三镇给金国。王汭回报干离不,干离不接见肃王,于是将康王、张邦昌放回。
金人听李纲复职被重用,京城守备严固,于是不等金币够数,就派使者来告辞,带着肃王北回,京城得以解严。师道再提前议,劝赵桓乘金兵渡河时,派兵袭击。赵桓不听,种师道道:“他日必为国患。”赵桓随即将种师道罢免为中太一宫使,幽禁了起来。然而士民对屈辱和约感到愤怒,李纲叫宋军以护送名义追击,大臣扣押前来索要金币的金国使者,用蜡丸信联络辽国旧臣耶律余睹,要他叛金复辽。
御史中丞吕好问也进谏道:“金人此时得志,必然更加轻视我们,秋、冬天的时候,金人必然倾国而来。我们应该速讲求军备,不要贻误时了。”钦宗不从,只是颁诏大赦,废除一切弊政。李邦彦被弹劾,出知邓州。张邦昌进任太宰,吴敏为少宰,李纲知枢密院事,耿南仲、李棁为尚书左右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