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四章 秘信陈情
重兴皇帝朱慈最终还是决定,要设计诛杀李啸,要拿这个恩人的头颅,为自已铺平重新夺取最高权力的道路。
开弓没有回头箭,心意既定的朱慈,立即与高宏图联系,二人迅速地做好了相关的准备,暗中联络了一些忠于朱慈,从京师一并逃出的低阶官员,安插了许多死士入宫成刀斧。
这诸件事情,他倒是与高宏图一起,安排得有条不紊。
半个多月后,一切事宜都筹备完毕,看上去十分顺利。
志在一搏,且被将来夺回权力的向往冲昏头脑的朱慈,遂迫不及待地立即御笔亲书,颁布谕旨,以李啸在外征战良久太过辛苦为名,下旨令李啸回济南觐见,以便亲**劳嘉奖。
五天后,朱慈御笔亲书的圣旨,与安全司的密报,一同到了乾清宫的李啸案头。
安全总司司长黄保,这个向来神出鬼没的唐军秘密特务头子,正一脸恭敬地站在李啸面前,偶尔抬下头,心地观望李啸的表情。
此时,深秋已过,刚至初冬,这南京的天气中,已满是凛凛寒意,有种不可言的寒冷。那唐王李啸,身披一条华贵至极的厚厚貂裘,端坐在虎头椅上,面无表情地看完这一道圣旨与一封密报。
在他粗重的呼吸声里,右一抖,这两封信件,象两片飘忽的落叶一般,皆从他中无声飘落,钻入御桌底下。
李啸脸色十分难看,他良久无言,有如木偶一般呆坐。最终一声长叹,站起身来,在乾清宫的虎头椅之后,背着来回踱步。
下面恭立的安全总司司长黄保,自是一句话也不敢,只是紧张地看到李啸来回走动,一声不吭。
最终,李啸缓缓站住,那投向黄保的目光,有如两段利剑,戳得他心头一颤。
“黄保,本王问你,你可是确实调查清楚了?”李啸面无表情,声音清淡。
“禀唐王,在下确是调查清楚了。”黄保急急言道:“臣下部属,早在那高宏图从胶州登岸就发觉不对劲。因为这些船只,虽然貌似商船,却不象其他船只一样,急予运送或采买货品,反而仅仅是一直停留在胶州港中,完全没有任何动静,一副完全不急于走的模样。我安全司人员顿是起了疑心,决心对这些船只一探究竟。”
“很快,我司下人员,假装成卖水果蔬菜的贩,上船密访,迅速就发现了船中水大部皆是福建一带人员,尤以澎厦人为主,且这些人员身材壮健,上皆有久拿武器而形成的老茧。可见这些人,绝非普通商船水,应是皆是郑芝龙下精锐所假扮。故我安全司敢断定,他们此来的目的,就是策应接下来的行动,以便在最不济时,可以顺利接走重兴皇帝,挟制他逃往福州。”
见李啸一言不发地盯着自已,黄保又道:“商船之事,便是如此。而据我等探查,那高宏国这段时间以来,一直在与重兴皇帝暗中密谋,安插忠于其属的人员秘密入宫,假作宫中杂役,实则准备到时作为发难的刀斧。这些情报,我安全司已有多方佐证,确保无误。”
“所以,在这一切都安排就绪后,那重兴皇帝认为,自已已是万无一失,终于可以对唐王你动了。故亲笔修书一封,诱唐王你回济南。他这般毒计,只要唐王你一回济南,一入殿中,那伏于殿后的刀斧,便会齐齐拥出,一齐加害唐王,意欲”
到这里,黄保意识到自已言语有失,急急闭口不言。
李啸面寒如铁,却依然什么也没有。
他的目光,越过面前的黄保,投向窗外极远的地方,没人知道他在看什么,也没人知道他在想什么。
最终,李啸挥了挥,让黄保先行退下。
黄保一走,李啸缓缓走回虎头椅处,一声轻叹,颓然而坐。
他忽然感觉全身上下,有种不出的疲惫之感,连眼前的景物,都有种朦胧不真实的感觉。他默然回想起了,第一次去觐见崇祯皇帝时,见到那尚是孩童的朱慈的样子。
那个天气晴好的上午,在那东宫前的广场上,一个头戴饰着东珠的元青色羊绒鞑帽,身着绣着三爪团龙的天青色对襟袄配藕色裤子,脚上是千层底的布鞋,一身打扮是利落干脆,透着一股子昂扬劲气的孩子,正与一群太监,在空地上玩得正欢。
这个**岁大的孩子,便是如今的重兴皇帝朱慈。
当时的他,收下自已送给他的金狮子时,表情是多么的欢喜,眼神又是多么地纯净啊。
李啸一声苦笑,很快就又想到了,当日率兵冒死突入京师,去将太子朱慈一行人,从京城拼死带出时的情景。
当时的朱慈,不过十六岁,本来就要在京城街上,被流寇乱兵围杀,结果幸得李啸率兵来救,被砍成重伤的他,方得保命。
而这个十六岁的少年,在见到李啸背上,所背的那具崇祯皇帝的尸体时,悲痛欲绝,连声哀哭。
这太子朱慈,有如一只受了重伤的狼,发出一声悲嚎,快步向李啸马前冲去。那受了重伤的肩膀伤口,被用力牵扯,让伤心过度的他,一下子疼得昏厥于地。
而在这时,另外一名皇子,永王朱慈,这名年仅十岁的孩子,则用一种警惕与畏缩的眼神,紧紧地凝望着脸色峻然的李啸。对李啸的一众军兵,有种莫名畏惧的他,则是下意识地后退,瑟瑟地缩成一团。
最终,还是李啸安排下军兵,将他们二人绑于马背上,又带上了一众逃亡的太监与官员,一路保护着他们。在付出了重大牺牲后,才拼死带着这一众人等,逃出堪为人间地狱般的北京城。
往事幕幕,如梦似幻,李啸想到这里,忍不住一声长叹,心下的滋味,是不出的苦涩。
真没想到,这个自已拼死救出,又一扶上帝位的少年,竟会如此地怨恨自已,竟要对救他性命的恩人痛下杀,这,这简直是一个荒诞至极的黑色笑话。
难道,自已的救命之恩,都抵不住他对所谓权力的向往吗?自已的拥立之功,都抵不过他不顾后果蛮横行事的冲动吗?
朱慈啊朱慈,你真的以为,一路从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本王,会有这么容易,被你用这般儿戏似的段给除掉么?
你又是否真的以为,在除掉了本王后,你就能顺利当权,一举统御全国,并让那南边的弘光监国与镇南侯郑芝龙,都乖乖地对你俯首听命么?
真真笑话啊!
唉,若是先帝在天有灵,见得你这般幼稚举动,只怕会气得从坟墓中活过来吧。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恩将仇报,这就是所谓的斗米恩人升米仇人吗?
李啸内心无比压抑挣扎,许久后的他,才重新恢复了理智的思考状态。
是不是,自已可以反过来自问一下,自已这个大明唐王,又是真的把朱慈当成了大明帝国的继任者,从而一心一意地忠心辅佐他吗?
这个问题,李啸不能服自已。
这样的乱世,只有极有能力的统治者,才能掌控时局,才能扭危为安,才能将这一片混乱的时局重新恢复正常,才能将分崩离析的华夏大地,重新统一宁靖。
这样对能力要求极高的事情,那位毫无从政经验的少年皇帝朱慈,自是毫无办法应对。
因此,在现在的状态下,乖乖地成为一枚听话的橡皮图章,成为一名坐享其成的傀儡皇帝,应该是朱慈最好的选择。
可悲的是,这个血气方刚的少年,不懂得自身的实力,不懂得进退与分寸,不懂得他现在的一切,其实是多少地来之不易,反而轻易地被人蛊惑,被人利用,竟反过来要向自已的恩人,向一推他成为皇帝的功臣下黑,真真令人无语而难过。
李啸甚至在想,这样多疑而善忌的君王,就算自已在平定天下之后,向其交出权柄与军队,那么可以肯定的是,他为了维护自已的权威,为了保证最高权力不被他人染指,他也一定会对自已毫不留情地痛下杀,以绝后患。
所以,现在的自已,其实无论表现得多么忠顺,多么听话,多么地维护所谓的皇家威严,其实到头来,都是难逃一死。
李啸悲哀地想到,古代的权臣,之所以基本都会走到争夺皇位的一步,其实起来,也是多有不得以之处,甚至只不过想要自保而已。
毕竟,位高权重又握重兵,这样的人物,不论在哪个朝代,都是让帝王们有如芒刺在背的存在。这样可以随时威胁到帝位与江山的权臣,如果不除之而后快,而是任其在卧榻旁边酣睡,除非这个帝王是个白痴。
所以,这些表面风光无比,其实已是无路可走的权臣们,最终会无奈发现,自已若想保全自已及家族人员之性命,其实只有造反一条路可走,这可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古来今来,皇帝与权臣之间的斗争与杀戮,史不绝书,多如牛毛,简直就是中华大地上一首唱不完的痛曲。
而现在,这个残酷而冰冷的选择,终于轮到自已了
想到这里,李啸只觉得头脑中一片迷乱,内心之中,更是若涩难言。
那么,既然重兴皇帝朱慈打算对自已动了,那么自已又该怎么去解决这件事呢?
李啸深深地皱起了眉头。
最简单的处理方式,便是弑君了。
如果自已立即揭露重兴皇帝的阴谋,转而以雷霆之势将其处死,然后或是自立,或是另立其弟永王朱慈为帝,这样的做法,可行吗?
李啸摇了摇头。
这样简单粗暴地处理此事,会让自已在内政与外交上,带来相当大的麻烦。
首先,纵是朱慈有错在先,但若真要由李啸动去做弑君之事,那一定会给自已蒙上污名,也将会大大降低自已在臣属中的地位与威信,更会给大顺大西满清等敌国,制造污蔑自已的口实。
而在这局势未定天下未稳之时,自已就急不可待的弑君自立,这样的政治事件未免太过残酷血腥,这副吃相也未免太过难看。
李啸是个聪明人,当然不想得到这样一个相当差劲的结果。
而如果,只是将重兴皇帝朱慈给关押下狱呢?
亦是不妥。
毕竟他的身份是皇帝,所谓君为臣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世间,焉有臣子反过来将皇帝关入牢狱的道理,这与造反又有何异。
那么,难道自已只能放过此事么?
或者换句话来,自已一定要在重兴皇帝朱慈尚未真正动前,就和他撕破脸,来个君臣反目,互为仇敌么?
李啸一声轻叹,重新从椅子上站起身来,复在房间里来回地踱步。
他来回踱了一阵,又缓缓来到窗前,默望凝望窗外空寂的风景。
沉默许久,他轻轻地摇了摇头。
不,还没要在这个时候,就闹到彻底反目你死我活的地步。
这个自已拼死救出又一扶助他登基的少年,如果能对他亲自晓以利害,让他不要因为一时冲动,就成为别人利用的对象的话,应该还有挽回的余地。
李啸思吟良久,终于定下心意。
他返回桌前,拿出纸笔,亲自书写了一封信件。
这封信,洋洋洒洒,多达数页,李啸在信中向皇兴皇帝朱慈,详细剖析了现在的局势,自已的想法,以及委婉地劝告皇帝,让他不要继续陷身被人蛊惑被人利用的迷局。
这封信,李啸完全没有提到朱慈与高宏图等人要陷害诛杀他的阴谋,但是,在信中的内容,却又旁敲侧击地将朱慈的心思给蜻蜓点水地提了一遍。
李啸这番用心,可谓良苦。
李啸写完此信,又亲自封装好,然后便交于亲信仆从,命其立即带信北返,亲自交给重兴皇帝朱慈。
望着此人远去的背影,李啸又是一声轻叹。
他真心希望,自已这封信件,能让重兴皇帝迷途知返,能让他彻底醒悟,从而自去其计,与李啸恢复先前君臣相契的和睦状态。
只是,这一切,真的能如他所愿吗?
李啸心下,并没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