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敢“玩刀子”的柯之盟( 鲁庄公十三年,公元前681年,春秋的四十二年)
鲁庄公十三年,公元前6年,冬天。
紧跟着当年夏天的第一届北杏国际会议之后,齐国和鲁国在齐国的“柯”地,现在的山东阳谷阿城,再次召开齐、鲁两国高峰会谈。
双方都是重量级人物参加,齐国是齐桓公和管仲为代表的高级国事代表团,鲁国是鲁庄公和曹沫为代表的高级代表团,规格很高。
在“长勺之战”中,我们已经过:曹刿和曹沫(鲁庄十三年在柯第会盟的曹沫),到底曹刿和曹沫是不是一个人,在春秋左传中没有介绍,但是关于曹刿,在管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典籍中出现过,管子中叫曹刿,吕氏春秋中叫曹翙,战国策中叫曹沫。因为按照当时鲁国的发音,“刿”和“沫”很相近,所以就是一个人,这是可信的。
现在就以曹沫为名字的主人公讲述这个故事吧。
曹沫是憋了一肚子气的,自从“长勺之战”以后。曹沫连续带兵与齐国交战。但是确是败多胜少,完全失去了军事天才的思路。而且还失去了鲁国的几座城池,这让他很没有面子。
要知道,在“长勺之战”后的曹刿,已经快被鲁庄公奉为神人了,威信极度的升高,没想到,后面的失败,真是让大家大跌眼镜,甚至于出现了很多的流言蜚语。
曹沫非要在这次会盟的时候,从齐桓公身上找回点什么,挽回自己的脸面,可是,他的这种想法,其他人并不知道,如果要是鲁君知道曹沫揣着这样的想法,死也不会让他保护着自己去会盟的。
过去,双方会盟,是要建筑一个特殊会盟地址的,比如:建一个亭子,建一座别墅,或者建筑一个高台,作为双方高级人物谈话及歃血为盟的场所。
这次会盟在齐国,当然就是齐国花钱了,台子很快就建好了,会议如期召开,双方人员轰轰烈烈的到了会盟台下,齐桓公远远的看见鲁庄公,就高兴的打招呼:
“好外甥,别来无恙啊,快上来,我们叙叙旧。”
鲁庄公一看气氛可以,也就放下的忐忑不安的心情,毕竟这是国君亲自到人家齐国出差,上次自己爸爸出差,就被搞死在齐国,这次千万别出什么花样,安全第一啊。
鲁庄公身后的曹沫怀揣着匕首,跟着鲁庄公身后,一步步的登上台阶,那时候没有现在的安检措施,在大王会盟身边总是要带几个贴身的大臣,帮着应酬一些事情,所以双方都没有发现异常。
当两国国君在坛上见面后,谈的非常愉快,双方摆事实,讲道理,消除误会,畅谈友谊,鲁庄公甚至于把自己的妈妈文姜都抬出来,怎么,文姜也是齐桓公的姐姐,这样一来,国事成了一家人的和睦会见,很快成果就出来了,双方决定:
永久和平,绝不再战。
事情谈好了,就要开始歃血为盟了,也就是杀个鸡,把血装在器皿里,双方用指头沾着血摸在自己的嘴上,表示过的话,一定要遵守,否则就要见血的意思,可不是现在理解的用刀子割自己的指头,那得多痛啊。当大王的整天搞会盟,十个指头也不够来回割的。
只要是歃血为盟后,双方的协议就算是签订了,这就等于是现在的签字盖章一样,不能随便的反悔,这是最后的程序,剩下的大吃大喝就是礼仪性质的问题了。
就在这时:时迟,那时快。
曹沫看准时,一步窜到齐桓公身后,从怀里掏出匕首高高的举了起来。
这让双方在场的人员都大吃一惊,由于前面的祥和气氛,使在场的人员都放松了警惕,齐桓公的贴身警卫的注意力都在高台的周围,看看有没有狙击之类的危险,谁也没有注意到台上会发生什么情况,更何况双方都是高级人员在场。
曹沫这一下子,让齐桓公的脸色都吓白了,话都不出来了,心里想:完了,这个外甥看来,还是没有放下当年他要扶持公子纠的想法,明着打是不行,就玩阴的,干死我,以达到鲁国最终不让自己顺利继承的目的。
齐桓公身旁的管仲也吓了一跳,这是要干什么?
好在管仲经历过生死,心理素质远比齐桓公好,今天又是自己辅佐大王,出了事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就对着曹沫厉声喝道:
“老曹,你疯了,想干什么?”
曹沫哈哈大笑:“现在齐国强盛,鲁国弱,而且你们齐国欺负我们鲁国已经很久了,你们齐国占领了我们鲁国很多的地方,已经逼近了我们的国都,句不好听的话:如果我们鲁国的首都城墙倒了,就会掉在你们齐国的境内,你们让我们怎么活?我也活够了,大不了拼死为了国家。”
管仲:“别着急,老曹,有话慢慢,你的意思我明白了,你有什么要求?”
曹沫:
“我们鲁庄公是一个诚实的君王,被你们逼的要搞这次会盟,既然是双方和平,总要把你们齐国以前侵占我们鲁国的城邑还给我们,这才是真和平,而你们并没有提及这些,只是单讲和平,并且马上就要歃血为盟,这样我们的鲁国被侵之地岂不是就白白的送给你们齐国了。
我的要求很简单,把以前你们侵占我们的城邑还给我们,双方再歃血。”
管仲一听,人家曹沫讲的有些道理,就问齐桓公:“大王,你认为怎么样?”
齐桓公面前是曹沫高举的匕首,刚从惊恐中回过神来,才知道曹沫的行为,原来和刚才自己想的不一样,鲁国不是想要自己的性命,而是要被侵占的城邑,顿时心里平静下来了,俗话:好汉不吃眼前亏,人家这个样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吧,于是很痛快的答应:“诺——”
曹沫一听,齐桓公当众答应了自己的要求,心里很激动,本身这就是一步险招,自己算是赌了一次,其实曹沫的这个行动很危险,不算是智勇双全,就是一股赌徒的心里,而且是拿着自己国王的性命来赌注。
也就是齐桓公和管仲都是比较开明的君王的大臣,如果是齐桓公的爸爸齐襄公,恐怕在坛上就会发生一场拼命的武斗,先不齐国的国君性命怎样,反正是所有前来参加国际会议的鲁国全班人马,应该是基本全部牺牲了,这不是拿着所有人的性命在赌注吗。
后人有很多赞叹曹沫的这种冒险行为,毕竟会后换回来了因为曹沫战败而丢失的鲁城,但是如果从大局上来,曹沫不仅是用自己的生命在赌注,也在拿着国君的生命在赌注。
我估计,就是黑社会老大谈判,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恐怕回来后,老大也要狠狠的惩罚他的,曹沫,太不懂规矩了。
以后这样的人,谁还敢再带着他,再参加这样的高级谈判。
曹沫见齐桓公答应的自己的要求,就当场扔下匕首,一个人大咧咧的走下高坛,回到鲁国其他臣子的行列里面,等候上面大王歃血仪式了。
齐桓公和鲁庄公当场举行仪式结束了会盟,此时的齐桓公心里面还是有些惊魂未定,潦草的办理了续。
但是齐桓公回到了自己的王宫后,就开始回想这个事情,而且越想越气,就想违背这次与鲁国的会盟条约,主要是想杀死曹沫这个亡命徒。
管仲听了,哈哈大笑,对齐桓公:
“大王,别生气了,你是国君,他是臣子,这几年曹沫带兵攻打我们都是败仗,而且还丢了城邑,他也想寻求建树,以挽回自己的面子,所以才搞了这次的威胁行动。据我观察,当时鲁庄公也是惊恐万分,肯定不是他支持的,否则他也不敢亲自过来进入险地会盟的。”
齐桓公也觉得是这么个道理,但是就是心里不平衡。
管仲:
“大王,你有没有想到,这个意外事件反而对我们是个契,当年我就了,我们侵占的鲁地,前伸太突出了,不如就还给鲁国,一来我们可以结好鲁国,二来也可以让我们兵力收缩,三来也明你大王重视信诺,四来由此传到各国,也知道你大王的宽厚度量,五來算是结束了与鲁国的战争状态,腾出精力转向他方。”
齐桓公终于明白了管仲的意思,也就消了气,马上安排人员前往鲁国去办理归还城邑的续,因为曹沫三战失败而丢失的城邑,终于收回了。双方都是皆大欢喜,可是齐国不但从肚量上,也从信誉上,压倒了鲁国。
几座城,对于齐国来,还不是到擒来的东西。
鲁庄公看着得而复失的城邑,心中是喜忧参半,看着似乎很得意的曹沫,鲁庄公安抚了他几句,就让他回去了,一点留他吃饭的意思表示都没有,曹沫还有些纳闷。
其实,鲁庄公心里想,从此以后我再也不会带着曹沫出去搞外交活动了,这简直就是玩命啊,对于大王来,一两座城邑和性命相比,孰重孰轻,可想而知。
曹沫不明白,大王没有留他吃饭,已经是很客气了。
所以在春秋和左传中都没有记载这段故事,而是在史记和国语中有所体现,这也是不鼓励或者谴责这种不顾大王安慰的鲁莽行为的。因此,在史记中,曹沫也只能是个刺客的身份,而不是重要谋臣的地位。
可是,我们后人却很愿意大肆赞扬,曹沫这种个人英雄主义精神。难道你喜欢身边有这样不顾领导安慰的鲁莽人吗?
深思一下吧,历史的真面目往往都有很多的深意。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