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伟大的流浪者(入楚)(鲁僖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37年,春秋第八十六年)

A+A-

    (5)“退避三舍”之盟

    鲁僖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3年

    楚国,原本是中原诸侯所瞧不起的国家,但是这几年的风生水起,中原诸侯们已经不能无视,这个南方巨大强国的存在了。

    重耳一行前往楚国,也是充分的看到了这一点。

    大国、强国领导人的眼光,毕竟是很锐利的。当年齐国是霸主,齐桓公就热情的接待了重耳;宋国是准备图霸的国家,在国家十分困难的时候,也是重礼接待了重耳。只有象曹国,以及已经没落的郑国,这样二三流的国家,才会斤斤计较,目光短浅,所以:观念决定发展,发展反作用于观念。宋国图霸,有正确认识重耳潜力的观念,决定了之后福报;齐国强大,注定有高瞻远瞩的观念,善待了重耳,这就是高度。

    正梦想着称霸诸侯的楚国,目光一点也不必齐国和宋国差多少,一眼就看透了重耳的重要性,楚国当然不会放过这样一个会的,所以重耳在楚国也受到了隆重的礼遇和接待。

    你看看,到目前礼遇接待重耳的国家是:齐国、宋国、楚国,都是“强中自有强中”的江湖老大们。而拒绝善待重耳的是:曹国和郑国,两个江湖上二三流的庸。

    楚国的楚成王,完全按照招待诸侯国王的待遇接待重耳。

    宴会绝对是国宴级别的,连续的上了九次的大菜,先后敬了九次的酒,这就是当时“周礼”中接待诸侯最高级别的“享礼”。楚君在酒席上,当场就送给重耳上百件的贵重礼物。

    重耳有些不好意思了,觉着自己就是个流亡的公子,这样的待遇有些受不了,但是重耳身边的舅舅子犯,却劝重耳安心的享受,并接受楚君的礼物,子犯这样对重耳:

    “公子,我们本身就是流亡者的身份。但是,却受到了楚国的以对待国君一样的礼节,来对待我们,这明什么?这明了是上天的旨意,让楚国这样来对待我们,如果不是上天这样的旨意,还有谁能够让楚君这样的对待我们吗?俗话,受人之恩,当涌泉相报,日后会有我们报答的时候。”

    其实,虽然楚成王十分的相信鬼神,但是楚成王更相信的是当前的政治局势。因为,晋国目前的状态十分的不好,晋惠公奄奄一息,生命在抢救的过程中,而从秦国逃回晋国的太子圉,事情做的太不漂亮了,本身太子圉就有秦国这个强国为靠山,完全可以充分的利用。秦国之所以质押太子圉,也就是为了日后让他当晋君的意思。谁知道,这个太子圉竟然抛弃了秦国这个靠山,私下的逃回了晋国,这是政治上的极大短见之举。

    本身晋惠公已经在国内执政期间,搞的民怨极大,甚至于在晋惠公被俘虏的期间,国内出现了召回重耳的意见,后来是晋惠公身边的大臣们努力的帮助,才得以顺利的回国复位,那么他的太子圉,就应该按照规矩一步步的发展。

    既然晋国国内的政治势力中存在的帮派的分歧,就应该依靠秦国的强大的力量,为自己的登基做好铺垫。你看看当年的鲁国,以及齐国不都是这样吗。甚至于连太子圉他自己的爸爸晋惠公,也是在秦国的支持下才顺利登基的。

    因此,逃跑是非常错误的一招臭棋,即便是国内有几个公子因为太子圉在国外,可能会产生一些争位的障碍,但是如果秦国出兵,再加上太子圉自己太子的身份,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目前,由于太子圉的逃跑,给秦国造成了极大不满,秦国正在积极的观察和进行相关的政治布局中,其中就有关于对公子重耳的一些支持的意见。

    楚成王是完全知道的,另外,这样一个重要的棋子掌握在自己的中,以后晋国无论是太子圉和重耳之间的登基争位,都是一个可以利用的环节。到时候,根据楚国的利益,谁是正宗,谁就是正宗。这样一来,楚国一下子就会不劳而获的替代了秦国培养太子圉的付出。

    楚成王,是非常高明的一代君王。

    看着重耳在子犯的劝下,坦然的接收了自己的宴会过程以及重礼,楚君大致猜出了重耳的内心思想以及子犯的意见,就哈哈大笑的对着重耳半开玩笑半认真的:

    “公子啊,假如在某一天,你真的回晋国成为了晋国的国君,你准备拿什么,来报答我今天对你的礼遇啊?”

    重耳连忙离开座位,非常隆重的站在了大厅的中央,磕头再拜的回答道:

    “大王,十分感谢你对我的重要礼遇,但是对于大王的这个问题,我考虑是这样的:漂亮的美女和珍贵的宝贝,大王已经拥有了;什么美女、鸟羽、牛尾、象牙、犀牛皮等等,本身就出产自楚国,大王根本就不稀罕;其他的什么珍馐宝贝,也都是你楚王玩剩下的东西,我真的想不出拿什么来报答你,这真要好好的想想”。

    楚成王点点头,看着重耳,坚持的:

    “虽然你的都对,但是我今天就想听听你以后怎么报答我。”

    重耳一看楚成王坚持要自己回答,心里也在盘算,如果谈到什么宝贝、美女,显得自己的格局太低,哪个国君也不缺这些东西,谈到国家大事,领土等等问题,这又是现在不能谈的问题,自己的弟弟晋惠公不就是吃了这个亏,这次楚君逼迫自己回答,估计也是为了看看自己和弟弟有什么的不同,也算是考验自己一下,回答的不好,恐怕会冷落的楚君的期盼之心,让他对自己失望。

    于是,重耳就咬牙道:

    “这样吧,楚君,我重耳是个直肠子的人,不会藏着掖着鬼鬼祟祟的,既然大王这样问我,那我就句我心中想的实话吧!

    如果我重耳能够托大王的福,顺利的回到晋国成为国君,那么就目前的国际局势来看,中原的各路诸侯纷纷争霸图强,在此期间,难免可能会发生晋国和楚国交兵的情况,当然我晋国是永远本着和楚国友好相处的精神。

    但是,大王,请注意,我的是“但是”,如果真的发生了我们两国兵戎冲突的时候,只要是在中原地区相遇,我们晋国承诺愿意自动“退避三舍”之地,以规避与大王的冲突,请大王考虑退兵。

    这是我重耳给大王的承诺。”

    楚成王一听,重耳这个出乎意料之外的答复,也感到很有意思,便咄咄逼人的看着重耳,继续问:

    “如果我不退兵,你会怎么办?”

    重耳,又给楚成王鞠了一个躬,淡淡的:

    “大王,我只有这样了,先把今天大王给我的恩情暂且记住,战场交往涉及到军人的生命和国家的兴旺,如果大王在我“退避三舍”后,仍不退兵的话,明大王很有兴趣与重耳比试一番,如果我重耳扫了大王的兴趣,也是罪过。

    那么,我就左持着马鞭和弓箭,右拿着长矛和大刀,陪着大王走上几个汇合,一比高低。”

    重耳到这里,似乎心中多年流亡的激愤情绪开始升腾,顾不得再隐藏自己的表情,而是高昂着自己的头颅,和楚成王对视着,一副不可侵犯的样子。

    成语“退避三舍”的出典:春秋晋公子重耳出亡至楚,楚成王礼遇重耳,并问:“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舍,军行三十里。后重耳返国执政,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退三舍以辟之“。

    古时候,按照当时的行军状态,一天也就是三十里左右,称为一舍,三舍,就是三天的行军路程,也就是指九十里的路程。

    重耳的样子,让在一旁的楚国大臣令尹子玉看在眼中,非常的吃惊,他似乎看到了一个雄主的眼神,也看到一个强大的敌人,于是就在宴会后,悄悄的和楚成王:

    “大王,根据今天宴会的情况,我请求直接杀死重耳。如果不杀死重耳,让他返回了晋国,以后此人必定是楚国的强敌,不如现在除之。”

    子玉的对不对?也对,但是子玉是从楚国的军事角度考虑问题,站在臣子的角度上话;可是楚成王却不一样了,他是从当前的政治大局考虑问题,站在国君的位置上思考。所以楚成王思考了一会儿,:

    “不能这样办,我知道这个重耳非池中之物,俗话,高总是佩服高,不要害怕晋国怎样的强大,如果楚国所害怕的东西,就是因为我们自己不修德而导致的,要找自己的内因,不要强调外在的外因,我们为什么要杀死晋公子呢。

    再了,上天要是赐福楚国,又有谁能够伤害到我们,谁又能让楚国恐惧。”

    子玉:“如果大王这样想,那么我请求将狐偃扣留下来作为人质吧。”

    楚王:“不可以,这样我们的努力全都白费了。

    诗经曹凤候人中:彼其之子,不遂其媾。

    意思就是:那个人啊,不能让人称心厚爱。这就是让人们指出他人的过错,既然我们知道这样做是错了,而且又要效法继续做,那么过错就更大了,效法过错的事情,那就是非礼的。”

    楚成王下定了决心要帮助重耳。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