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晋文公助周勤王(下) (鲁僖公二十四年,公元前636年,春秋第八十七年)
(4)晋文公助周勤王
既然,正宗的周天子流落到了郑国,郑国郑文公虽然很反感周襄王,而且还被周襄王派狄人所征伐过,但是周襄王毕竟是天子,到了郑国,如果自己没有动作和表示,这就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无论如何要做点什么。
于是,郑文公咬着牙,带着大臣孔將鉏、石甲父、侯宣多等三个人,一起到了“汜地”去慰问周天子及随从们。而且,郑文公将郑国的私政主动向周天子进行汇报,为什么要这样?其实就是要表达一个意思,现在的周天子不是流亡到郑国的,而是亲自主动到郑国视察工作的意思,这样就可以避免“流亡”的尴尬法,很有面子了。中国老祖宗就很讲面子的,也就是自己糊弄自己的意思,这样做,也算是郑国很懂礼貌了,也就符合礼制了。
毕竟是周襄王是正宗的天子,而王子带是造反的王子,两个人地位有着天壤之别。周襄王充分的利用了自己身份的优势,开始四处求援,创造声势,为自己日后的返回做好铺垫,现在就等一个大旗出现了。
周襄王开始派人到各国进行通报,展开充分的政治攻势。
周襄王的使者到了鲁国,:
“周襄王自己没有德行,得罪了母亲宠爱的儿子也是自己的弟弟王子带,所以就现在野居在郑国汜地,现在派人来告诉叔父一下”。当时鲁国的国君,按照辈分来:应该是周襄王的叔父辈上的同姓诸侯国。
鲁国的大臣藏文仲连忙:“敬爱的周天子受难在外面,我们那里敢不去慰问呢,马上去人。”
周襄王还派了使者简师父去了晋国;派了左鄢父到了秦国去报告;
先秦国秦穆公接到这个消息后,马上就发现这是进军中原的好会,于是把军队驻扎在了黄河的边上,准备渡过黄河到郑国迎接周天子回周王室的旧国都,准备再上演一番当年秦国助周的好戏。
同时——
晋国的重耳也接到了周天子的通知报告,这给重耳,也给晋国带来的一个难得的遇。所以狐偃就向晋文公建议,现在就是好会,一定要趁着周天子的这次事件,大张旗鼓的助周,拥立周天子,这才是图霸开始的节奏。
重耳一听精神抖擞,马上让自己占卜大师给算了一卦,大师又是摇头,又是烧龟壳,摆蓍草,最后得出了“黄帝战于阪泉的征兆”,就对晋文公:“大王,很吉利,放心大胆的干吧!”,晋文公一听这个卦象,有些不好意思了,就:“我不敢当这个卦啊。”
卜偃:“没错,周朝的礼制并没有改变,现在的王,就是古代的帝啊,地位都是一样的。”
晋文公让卜偃再重新算一卦,卜偃很认真的重新捣鼓了半天,得到了周易卦象中的大有卦,变卦为睽卦,卜偃神情坚定的:“吉利,得到了‘公被天子招待’的卦,象征着战胜之后得到天子招待的意思,还有比这个更吉利的卦象了吗!”
晋文公终于放心了,晋国正式出兵帮助周天子回国。
同时,晋文公直接派人到黄河边上,到驻扎黄河边上的秦军军营中,找到秦穆公了晋国已经出兵助周的情况,不用再劳烦秦国的军队出马了,晋国部队一定完成辅助周天子回国的光荣任务,请秦穆公放心。
秦穆公一听,心里非常的高兴,他当然要帮助自己这个刚上位的女婿了,于是就撤回了秦军,让晋军去办理这件出风头的事情。
红旗招展,军旗猎猎。
重耳带领着晋国的三军士兵威风凛凛的乘着战船,顺着黄河而下。
公元前635年,鲁僖公二十五年,三月十九日,晋军在晋文公的带领下驻扎在了阳樊。晋文公马上命令晋军右军包围温地,因为这里驻扎着叛乱的王子带和颓叔与桃子;命令晋军左军直接到汜地迎接周襄王,吹吹打打的返回了周王室的国都。
当年,夏天,四月初三,周天子周襄王在晋军左军的护卫下,正式的进入了王城国都,重新回到王宫执掌政权。另一只在温地晋军右军抓获了太叔王子带,当场在“隰城”将王子带给杀了,总算是替周天子灭掉了一个争权夺位的隐患,这让周襄王十分的高兴,晋君帮助自己解决一个难言之隐,周襄王充满感谢晋文公帮助之情。
什么也别了,摆酒吧。
当年的四月初四,晋文公办完了这些事情后,算是完成了全部的助周的人物,就正式的朝见周襄王。
周襄王太高兴了,看着晋文公的样子,似乎看到新的一代姬姓诸侯强国的升起,这可是自己同宗同姓的诸侯啊,和之前的齐国大不一样,而且这个新兴的强国始终没有忘掉他这个周天子,主动勤王灭乱,这真是好的景象和趋势啊。
周襄王安排甜酒招待晋文公,用盛大的礼节招待晋文公,用麦芽酿造的一夜而成的浑浊而甜美的甜酒招待重耳,这是当时“重礼而轻酒”的一种高级规格。
晋文公当然也十分的高兴,借着双方都高涨的情绪,晋文公再回敬周襄王的时候,脑子一热,竟然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周天子能够答应自己,但是,却被回绝了。
什么要求,让周天子在这样高兴的时候都回绝了?
晋文公向周天子“请隧”。
就是:晋文公要求周襄王准许自己死了以后,能用“隧”的墓室制造规格安葬自己。
什么是“隧”的礼制,现在有两种法:一种是,当时天子的墓道有六条隧道,而诸侯的只有三条,那么晋文公就是要求自己的墓道也变成六条隧道的样子;还有一种法,过去天子的墓道是用隧道的形式,挖个洞直接通到墓室里的,是隐蔽式的;而诸侯的墓室,只是挖一条类似沟的通道接过去,是开放式的。因此,晋文公要求是隧道式的,而不是开放式的。
无论怎样丧葬,总而言之就是死者的地位不同而导致的丧葬的礼制不同。
晋文公要求,已经超越了自己的地位,有和周天子的丧葬礼制接轨的意思。其实,这是当时人们对于丧葬的重视程度的表现,过去人视死如视生,就是这个道理。估计,当时的晋文公已经五十多岁了,属于年纪很大的国君了,已经开始考虑自己死后的事情。正好有了这次面见周天子的会,周天子的什么赏赐,都不如给个特殊的安葬礼制更实惠,所以,重耳就向周天子提出了这个要求。
同理,你晋文公这样的看重丧葬,周天子也一样会看重丧葬的。超越规格,就是在另一个世界中可能存在争端的隐患,也是对周王室制度的破坏。周天子没有答应晋文公,这肯定不行,要求太过分了,直接违反了礼制要求。
但是,周襄王不能生硬的处理这个问题,要耐心的对重耳进行教育和服,以便让晋文公做到心服口服,没有意见才行,周襄王很和蔼的对晋文公:
“晋侯大人,我最亲该的叔父,你且听我——
从前,我们周王室拥有天下的时候,规划的国土疆域中,以周王室首都之外一千里内的范围,都叫做甸服,这个范围就是周天子所有的,用来供奉上帝、山神、百川、和兆民使用的。
甸服之外的土地,按照公、侯、伯、子、男的等级分封给了诸侯们。先王并没有想从分封的土地中获取利益,还是很简朴的生活,宫中不过九个嫔妃,外廷官员不过九卿,这是多么朴素啊,甚至还不如你们有些诸侯那样的奢侈。周天子唯一的一点额外要求就是丧葬的形式与诸侯们有所不同而已,之所以这个样子,也是为了体现出贵贱的区别而已。除了这一点,周王和诸侯们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今天,老天爷降罪,让我这个周王受到了惩罚。幸亏是重耳叔父的帮忙,才得到了解决,我的责任是守护先王留下来的府藏,如果我因为叔父的功劳而任意的发送先王的隧礼制度,就是叔父接受了,也会受到后人的谴责,批评我的做法。
其实,我那里是吝啬一个‘隧礼’制度啊,先人的好‘改了佩玉就改了步伐’,所以如果叔父准备要自己异姓称王,那我就是再次的流亡,也会在所不惜的。如果叔父仍认为可以由我这个姬姓周王当天子,那么叔父就是被分封的诸侯,这个丧葬的‘隧礼’就是不能任意更改的。叔父若能够具有光明的德行,心怀天下,拥有了天下,‘隧礼’自然会有的,我怎么能够以私人的功劳来改变当前周礼的大法,以后我在怎么发布政令呢?”
看着晋文公一脸沮丧的样子,周襄王也有些不忍心了,看晋文公对自己的一番教没有反应,就继续:
“要不然,叔父自己也拥有土地,回去自己随便用什么礼节,我怎么能够知道,你自己看着办也行!”
重耳非常清楚,这样的事情自己办了,就是天下共同声讨的对象了,就是反贼了,于是垂头丧气的打消了想法。
为了安抚晋文公的情绪以及奖励助周的功劳,丧礼的规格不能给,但是土地可以给吗。
于是,周襄王将阳樊、温、原、椯茅等,原来属于周惠王当初霸占的叛臣的地方,都一股脑的赏赐给了晋文公。这也不是个事,因为晋国的疆域范围,从这时候开始,已经延伸到了中原周王首都周围的南阳地区了,在这里建立晋国的行政区域,意味着随时可以与周王室发生“亲密”的关系,影响周天子的政治动向,晋国也可以正南八百的属于中原核心区域的诸侯大国了。
但是,这些地区并不是很拜服晋国,他们心里想:凭什么原来我们属于周天子管辖,现在一下子就归了晋国管辖了,原来是中央直属区,现在变成了省属下辖区域,这不就是降级别了吗,因此,反对晋国管辖的呼声连连不断。
首先发难就是阳樊不服。
晋文公马上派兵包围了阳樊,准备进行残酷的镇压,就在屠杀老百姓的“重枪”即将扫射的时候,人群中,阳樊人苍葛举起大,一副大义凌然的神情放声高喊到:
“住——
虽然现在我们被封给了晋君,但是由于阳樊的老百姓还没有习惯晋君的统治。
因此,杀掉阳樊人是不符合礼制的,俗话:有了道德,才能以柔治理中国。而兵刑,不是针对老百姓的,而是在征服四方时候才使用的,难怪我们不敢服从你们啊,虽然我们阳樊是个地方,但是,你想想这里谁不是周王室的亲戚,阳樊从夏朝、商朝时,就有君王的后嗣居住,这里还是周王室的军队驻扎所在地,有周王室的官员私家别墅,所以这里除了官员之外,就是周王室的皇亲国戚。
如果晋君为了平定不服而乱杀周王室的亲戚,民众将依靠谁?”
晋文公听苍葛的话后,连连点头,:
“这是个君子啊,要听他的话”
于是,晋文公就把阳樊人给移民迁走了,具体迁到那里,没,估计这些周王室的后嗣也都是些祖宗大爷们,没有什么用处,好听的是“迁走”了,不好听的,估计是赶跑了,留下阳樊城,慢慢的再移民晋国人前来吧。
刚处理完阳樊的事情,原城(河南省济源县)也闹事了。
当年周王朝为了巩卫周王室,就对有王室血缘关系的宗亲,在首都周围封了很多地方。其中原城,就是周文王一个儿子后代的封地,也是周王室宗亲。
所以,被周襄王一下子划给晋国,很是不服。
晋文公处理完阳樊后,接着处理原城的事情,晋文公命令部队带着三天的军粮前往包围原城。但是三天后,原城还是不投降,晋文公就让军队离开了原城,这个让原城老百姓非常的吃惊,派间谍出来侦查,被晋军抓获了,间谍:“原城已经坚持不住了,估计再有一两天就投降了”。
消息传到了晋文公的耳朵里面,晋军将领要求晋军再坚持两天,继续包围原城。但是,晋文公有了上次处理阳樊的经验后,知道这样的微城邑型国家,是不能单纯用武力解决的,还要用策略,这些地方地方虽,但是身份却很高贵,包围了让他们投降,面子上肯定过不去,于是就对将领们:
“如果我为了得到原城而失去了信用,这不好,既然我让军队准备了三天口粮,就打三天。失去信用以后,我再怎么指挥军队,宁可丢了这个城,也不能失去信用。”
这就叫“言而有信”,撤退——
晋军撤退到三十里外的孟门,原城的老百姓听到了这个消息,纷纷感到晋文公是个君子,就马上投降了,并派人快速骑马追赶晋君,告诉自己投降了,赶快派人来接受城池,双方都很有面子。
晋文公向寺人披询问:原城的镇守人员让谁当?
寺人披,就是那个当年追杀晋文公的猛人,:
“我听当年你在流亡的时候,赵衰带着用壶装的粮食,跟随你长征。有时,即便是与重耳分别走了不同的道路前进,但在漫长的路上艰难的行走,革命意志却非常坚定。而且就是饿的昏头了,也坚决的利用这个会,不吃自己所带的食物,留给大王享用,这样的革命干部,是完全应该提拔的。
至于,原城应该派谁驻守,那时大王自己的事情,何必问我们这些下人呢。”
晋文公哈哈大笑,于是就任命了赵衰为原城的治理官员,称为:原大夫。如果以后在读书中提到赵衰时,以原大夫的名称称呼他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指:赵衰原来就是大夫的意思昂!放在赵衰身上的“原大夫”称呼,就是指:原城的大夫,原大夫。很多翻译春秋的文章,都错误的翻译成:赵衰原来就是大夫的意思,这就是读书不求甚解的错误。
同时,晋文公还直接封了狐毛的儿子狐溱,为温城的大夫。
这样一来,这些原来不同意归晋的代表阳樊、原、温被收复了,其他的城池,也就顺理成章的归顺了晋国。所以,从这时候开始,晋国的势力范围延伸了南阳这个地去了。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