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秦晋之好”已成烟,北门锁匙 (鲁僖公三十三年 前627年 春秋第九十六年)

A+A-

    完成了称霸和布局后的重耳,走完了人生最后的历程。

    公元前62年,鲁僖公三十二年,冬天十二月初九,晋文公去世,伟大的重耳终于死了。

    “春秋”的第二任霸主,象流星一样的,划过了慢慢的历史长夜,在璀璨的星空中,留下了一段绚丽多彩的痕迹,这就是重耳,就是晋文公。

    重耳死前,办了两件事:

    一件是:继续扩大晋军,新增添两支部队:新上军,新下军——

    新上军主帅:赵衰,副将:箕郑佐之;

    新下军主帅:胥婴,副将:先都佐之。

    从此,晋国拥有五支军队,有了强大的军事力量,这也是晋国六卿制度的进一步的扩大,本来三军将佐,六个人,现在又加上了两个军,变成十个人了,导致十一个家族轮流坐庄,直到最后裁撤掉这两个军,重新恢复了六卿制度,但是十一个家族却尾大不掉,形成了争权夺利的局面。

    另一件事:派阳处父与前来求和的楚国斗章,办理两国和好的事宜,从此,晋国和楚国重新建立外交关系,表面上恢复了以前睦邻友好关系。

    现在的国际局势,因为晋文公的死亡产生了微妙的关系:

    郑国,在今年的夏天,四月十五日,郑文公也死了,那个从晋国迎接回去的公子兰继位了,这就是郑穆公。这样一来,晋国和郑国的关系,发生了大逆转,变得亲密起来了。

    秦穆公,自从被烛之武一番教育后,才想明白,自己和晋国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而且是国家层面的战略性的矛盾,秦国的发展方向是向东,向东,一直向东。但是在秦国向东的道路上,横档着强大的晋国。而且由于秦穆公伐郑期间的半路“撂挑子”,造成秦晋关系开始恶化,只不过在晋文公的压制下,才得以维持表面上和平状态。

    楚国暂时退出中原争霸,和晋国和好,再次进入卧薪尝胆阶段。

    卫国,被狄人再次消灭,第二次迁国,更是苟延残喘。

    所以,国际局势马上就会变成秦国和晋国的交锋,这一对儿亲家,就要变成冤家了,这就是历史的必然走向。

    ()北门锁匙

    北门锁匙,这个成语故事的来源,是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中引用左传记载所提出来的:意思原指北城门上的锁和钥匙,寓意军事重地。

    前面不是过,秦穆公被郑国的烛之武忽悠后,带着秦兵撤退回国时,秦国留下了杞子、逢孙、杨孙三人,带领部分秦国军队帮助郑国驻守,美其名曰为“帮助郑国守卫其国都”,实际上就是达到后续利用“东道主”的利益。

    要不,秦国一点利益都没有,凭什么依照一个郑国大臣的花言巧语就撤兵了?因为这里面还有利益上的交换,根源就在这里了。

    鲁僖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2年,郑文公死了,郑国的“亲晋派”继承人郑穆公公子兰继位。

    按照这个局面发展,郑国和晋国必将会成为友好关系,秦国就是晋国下一个被削弱的对象。这个时候,秦穆公明显的感受到了压力,但是只要有晋文公的存在,秦国是不能为所欲为和轻举妄动的。

    会终于来了,公元前62年,鲁僖公三十二年,冬天十二月初九,晋文公去世。被秦穆公安排在郑国驻守的杞子秘密报告秦穆公,他已掌握了郑国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秦国进攻郑国,他将协作为内应。

    这可是个好会,这一年里面,郑国和晋国的国君先后死亡了,趁着这两个国内的丧葬之乱,拿下郑国,可是千载难逢的时,也等于打开了东进的大门。晋国此时也不会,估计也没有能力来制止秦国的行动了,如果成功,秦国既可以在东进的大路上设置一道堡垒,也可以对晋国形成两面合击的军事态势。

    简直是太优秀了。

    这就是,这个成语的来源和出处,左传是这样记载的: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秦穆公就询问大臣蹇叔,这个蹇叔很厉害,也很有名,是秦国名臣百里奚,直接向秦穆公推荐的人才,所以秦穆公每遇到重要的大事,秦穆公总是愿意询问一下蹇叔。

    蹇叔:

    “大王啊!我们辛辛苦苦的调动大军,千里奔袭一个远方的国家,这恐怕不行吧。军队的行动,需要长途跋涉,晋国很定会知道的,现在郑国已经是晋国的附属国家,晋国肯定不会不管。

    另外,这样辛辛苦苦的远征,如果没有什么利益得到,军队也会产生怨恨的情绪,到时候,就不一定仅是败仗那么简单了。”

    秦穆公,也是一代明主,应该知道这里面的利害关系,但是倒霉的就是:明主碰到一群霸主,都是绝顶的高,碰到了绝顶高,谁也打不了谁,也就使原本高瞻远瞩的设想,变得平庸起来了。现在,秦穆公想:江湖一流的大哥重耳死了,自己已经没有对了,晋国怎敢轻易的就和我们秦国开战,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秦穆公就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召见了秦国的三个大将:孟明、西乞、白乙。

    这三个人都有来源,根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孟明氏是百里奚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是蹇叔的儿子。

    当然也有很多后人不对,西乞术和白乙丙,不是蹇叔的儿子,蹇叔的儿子是跟随这三个将士出征的参将而已,这与我们故事没有太大的关系,就不去研究了。

    秦穆公就派了这三个大将领兵,让他们从东门出征,偷袭郑国,里应外合,一举拿下郑国。

    (2)蹇叔哭师

    左传记载: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这就是秦国老臣蹇叔,在秦穆公不听蹇叔的一再劝阻,最终被晋军在崤山打败,而在大军出征郑国之前,劝阻秦王的一篇哭谏描写:

    鲁僖公三十二年,冬天,秦军出征前,蹇叔哭送秦军,并阐述了他对当时战争形势的精准分析,也表现了他对秦军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之心。

    蹇叔哭着为自己的儿子送行,对儿子和三位大将:

    “孟明啊,我能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

    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

    秦穆公十分反感蹇叔这个瓦解军心的举动,就派人对蹇叔:

    “你知道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六七十岁)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合抱一般粗了。你现在已经超过中寿都过去多少年了,早已昏聩了,别在那里瞎叨叨了。”

    于是秦国军队东行。

    其实,秦穆公并没有想明白,蹇叔不是在哭自己的儿子,而是想通过这个哭儿子的方式,最后的给秦君提出一次进谏,希望秦穆公能够明白,悔改自己的错误决定。

    但是,历史并没有象蹇叔想象的那样发展,自己的哭诉能够造成秦君的幡然醒悟,而是真的按照其哭诉的内容发展了,这就又引出了一幕幕精彩的成语故事来。

    这年的冬天十二月初十,晋文公的灵柩在送往曲沃宗庙的时候,刚刚离开绛城的城门,突然棺材里面发出了象牛叫一样的声音。

    这到底是怎么了,不知道,我们无法在现场,只能凭记载分析。

    可能是棺材里面的珠宝没有固定好,稀里哗啦吧,不过怎么会象牛叫一样,搞不明白,但是有人能搞明白了,谁?

    算卦的大事,卜官。

    这个卜官赶快让大家放下棺材,一起给大王磕头,跪地而拜,并且:这是大王在发布军事命令,西边的军队将越过我们国家的国境,如果我们去攻击他们,必定会成功获得大胜的。

    真的有那么灵验吗?

    拉倒吧,估计,肯定是晋国的主战派,一看晋文公死了,阻挡晋国与秦国开战的阻力没有了。而且郑国已经成为了晋国的盟邦,受到了秦国的进攻,必然要进行救援,如果没有一个借口,出师无名,尤其是在晋国国丧期间。

    这样一来,就等于是死的晋文公要求征伐,国丧期间也可以动兵了,于是就有了卜官的算卦。

    这些都是为了配合政治而的呈现的灵异现象,在那个年代里面层出不穷,并不鲜见。

    因为,这样一来,晋军受到死去的国君支持,就更有战斗力了。

    秦军并不知道这些情况,还一路高歌的奔袭郑国。

    可能是秦国自古以来,刚开始有了参与对中原诸侯东征的军事行动,三军上下,都非常的兴奋,雄赳赳、气昂昂。

    秦军部队在千里奔袭路过周王城北门的时候,王城官员和百姓蜂拥而至,观看很少见的秦国军队的威武形象,秦军很是高兴,战车上的左右武士,在路过城门的时候都是脱下了头盔,下车进行参拜,然后身姿矫健的跃上战车。三百多辆战车的武士都是这样样子,引得周围观看的百姓,轰然喝彩,赞声连连。

    城楼上的王孙满回去见到周天子,周襄王:“听秦国的军队路过我们城门,武士们个个都身姿矫健,英姿飒爽,十分的威武,像是个百胜之师?”

    王孙满不屑的:“我看,秦国的军队这次一定会栽跟头的!”

    周襄王有些吃惊的问:为什么?

    王孙满:

    “秦国的军队非常的轻佻,受到赞扬后,又非常的傲慢,俗话:轻佻就会缺少谋略,傲慢就会导致轻敌,轻敌就会出现错误,缺少智谋就会陷入险境,进入了险境,再加上粗心错误,这样的军队能不失败吗?

    天子,我敢,这次秦军如果不栽跟头,那就是这个自古的道理而被废弃了。”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