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晋楚再战,楚令尹子上殒命(鲁僖公三十三年 ,前627年,春秋九十六年)

A+A-

    洋洋洒洒,三十多年,此期间春秋历史发生的辉煌一幕,就要结束了,伟大的“鲁僖公时代”就要结束了。在历史即将翻过这一章的时候,晋国和楚国又发生了一次平静的“武装示威大对抗”,晋处再次与楚国进入了一个:由和平走向了对抗的转折。

    起因,还是因为中原地区的许国。

    许国是个难缠的硬骨头,鲁僖公二十九年,前63年,期间,因为许国未参加晋文公称霸的“践土之盟”,而受到晋文公的征伐。许国是从那次征伐中,而从楚国阵营中投降过来的国家,属于被中原诸侯武力征服的国。因此,从感情上来,许国并不是打心眼里面服从晋国,必经是因为实力的弱而屈服,所以许国对晋国的关系,不冷不淡,也就是跟着大哥走的节奏而已。

    三年后,晋文公死了,许国没有派人参加晋文公的丧礼。因为,晋国在和秦国进行崤山之战,郑国也处在这个战局之中,晋国还处在国丧期间。所以,许国又开始向楚国的靠拢,重新投入了楚国的怀抱。

    等到晋襄公处理完爸爸的丧事后,就开始一个个的梳理这些国的表现,而第一个,就是许国。

    所以,晋国带着蔡国和郑国一起征伐许国,名义上就是:许国再次叛变投降了楚国,是投降派,所以就征伐许国。之所以,晋国非要带着蔡国和郑国一起出兵,就是因为这两国家,之前也是楚国的弟,只不过是在晋楚“城濮之战”中,这两个国家才因为楚国的战败,而屈服于晋国的实力,转向了晋国的同盟集团内。蔡国、陈国、郑国、许国,其实都是楚国原来的一群弟,晋国拉着这两个国家参战,也算是通过攻打许国,敲敲他们的警钟,而震慑一下郑国、蔡国和陈国。

    经过一段时间休养生息,已经恢复了实力的楚国,当然不干了。

    总不能让晋国把自己的弟们都给弄死,做大哥的,咬着牙也要干,也要保护好弟们的安全,否则以后谁还跟着干革命。

    于是,楚国的新令尹子上,马上领兵开始入侵陈国和蔡国,也就是等于,晋国攻打我的弟许国,楚国就攻打你的弟陈国和蔡国。

    你给我一拳,我就还你两脚。

    陈国和蔡国并没有抵抗楚国的实力,反正只能继续采取“墙头草”的战术。以前在齐桓公当大哥的时候,他们就是采取:齐国来了,就投降齐国阵营,跟着齐国一起揍楚国。当楚国来了,就投降楚国,跟着楚国打齐国。现在只不过是将齐国变成了晋国,道理是一样。

    前两年,晋国风头正劲,成为中原诸侯新的霸主,于是弟们就都倒向了晋国集团。现在,晋国的大哥晋文公死了,就像是当年的齐桓公一样,他死了,齐国就完蛋了,现在晋国会不会出现齐国的样子,很难。

    现在楚国已经来攻打了,所以陈国和蔡国很快就投降了,一个华丽的转身,又变成了楚国的弟。

    楚国令尹子上征服了陈、蔡之后,并没有收兵,直接就杀向了郑国。

    我们应该还记得,当年的郑国可是楚国的铁杆弟,连郑文公的妃子,都送给楚成王欢乐,你想想这个弟做的多好。但是自从晋国晋文公报仇插郑国的事情后,局面就发生了变化,“城濮之战”楚国失败后,郑国失去了楚国的保护,于是就在晋国和秦国的逼迫下,倒向了晋国同盟集团,关键是特别亲楚的郑文公死了,郑国新继位的是晋国扶持的公子兰,即郑穆公。

    之后,秦国想好事,想偷袭郑国,被晋国在崤山好一顿教训,保住了郑国的安全。

    所以,这就让郑国彻底成为了晋国的附庸国家。

    楚国很想改变这个局面,单纯的外部的军事行动还不够,还要在内部进行政权的更迭。于是楚国就打出了另一张牌,就是那个被郑文公和大臣洩驾非常不喜欢的公子瑕,他在鲁僖公三十一年,也就是公子兰(郑穆公)被从晋国接回郑国立为太子的那一年,跑到了楚国避难。

    所谓的“不喜欢”,估计无非也是政治上的原因吧。

    这次楚国为了能够更迭郑国的政权,就带着公子瑕一起前往围攻郑国,企图推翻郑穆公,树立公子瑕。

    谁承想,这个公子瑕太兴奋了,可能是自己找的那个车驾(司)的水平不行,也可能是没想到道路的复杂状况,粗心大意了,在攻打郑国都城的时候,公子瑕的战车竟然在城门外一个姓周的大住宅门口的水洼里,栽了跟头,公子瑕的战车翻车了,一头扎在了污水中。

    实话,可能是郑国这个国家不十分的看重道路的修建,城市的基础工程太差了,一本左传中,单就是记载郑国不平整的道路水洼,已经有两次了。比如在当年郑厉公出奔的时候,就是因为祭足杀了自己的女婿,将尸体扔在了王宫门口的“周氏之汪”,而恐惧所出奔的。

    这次,又是一个前来争夺王位的公子,翻车在了城外的“周氏之洼”里了,所以这个周氏门前的之洼,到底是怎样的凶险,很是有些无厘头的意思。

    不管怎样,公子瑕翻车的后果就是被一个,在场的郑国城外的仆人,匠作髡屯抓住了,然后就杀了公子瑕后,献给了郑穆公,这样一来,楚国的这张牌死了,攻打郑国的意义也就失去了,因此战斗士气也就削减了很多。

    郑文公的夫人,其实就是公子瑕的母亲,那个郑文公娶的苏国的女子,嚎啕大哭,亲自把儿子埋葬在了郐城的城脚下,此时,郑文公的五个儿子,就剩下在位的郑穆公了,其他的都要夭亡了。

    当时战争状态就是这样,当晋国攻打楚国的弟许国的时候,楚国就攻打叛变的陈国和蔡国。当楚国攻打郑国的时候,晋国当然就攻打再次叛变的蔡国了。以晋国和楚国这样的两个大国,相互战争拉锯。被拉锯区域,就是夹在中间的这些苦不堪言的诸侯国们。

    楚国攻打郑国。

    晋国出兵攻打蔡国,楚国没有办法,中的王牌死了,一时半时又攻不下郑国,就调兵回头,前来救助蔡国,于是晋国和楚国的军队在现在河南沙河,隔岸相对持了。

    这是两头猛虎,谁也不敢轻易的下口。

    虽然几年前,晋军在“城濮之战”中打败了楚军。但是,别忘了,那时候的楚军参战部队,仅是楚成王回国后留给令尹子玉的少部分的军队,所以“城濮之战”,对于楚国来,更为重要的不是军事力量上的损失,而是政治局面上的损失。比如,失去了郑国、蔡国、陈国、许国等一帮弟,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好不容易的拉回了这帮弟,等于楚国又恢复以前的状态。

    晋国,绝对不敢轻视楚国的军事力量。

    楚国,有了上次与晋国的交锋经验,也知道了晋国军事力量的强大。

    两强相对,互相害怕。

    晋国是阳处父带军出征的,所以作为一个年老的大臣,更多的是强调“仁义道德”,而非是象晋国死去的战神先轸那样,见面就动刀子,拼体力。所以,晋国元帅阳处父就派人到楚军对令尹子上:

    我们晋军主帅阳处父大人听,写文章就要通顺,符合道理;动武打仗,就不能躲避敌人。但是现在我们隔着大河,无法开仗,要不这样吧,基于我们先君对楚国“退避三舍”的优良传统,这次,我们晋军再退一舍,三十里地,你们楚军可以渡过大河来布阵,我们决一死战。

    不过,这个仗,到底打不打,都由你决定。

    早打,还是晚打,也由你们决定。

    不然,就请让我们晋军缓口气吧。最近几年,晋军一直打胜仗,将士们都很累了。无论是晋军,还是楚军,军队在外面日久疲劳,耗费金钱。对我们都没有好处,我很想回去老婆孩子热炕头的。

    晋国元帅阳处父大人的这番话,真是话里有话,让楚国的元帅子上,要好好的琢磨一下。

    作为楚军的主帅,不好什么,既然来了,就要开战,所以就要准备渡河与晋军决战。但是身边的原令尹子玉的儿子大心却想起了:爸爸子玉的悲惨后果,当年就是爸爸求战欲望强烈,被重耳玩了个“退避三舍”的游戏,失败于城濮。这次人家晋军开始玩退避一舍了,很难过河会怎样,如果又是一个败仗,岂不是子上也完蛋了。

    所以,大心就对元帅子上了自己的担心:

    不行啊,晋国人是不讲信用的,他们可不像是当年的宋襄公,万一,我们的军队渡河一半的时候,晋军突然进攻逼近我们,怎么办,真的要是失败了,令尹大人,难道你能摆脱和我爸爸一样的下场吗?到那时,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楚国令尹子上,当然知道前任子玉的事情了,而且自己能够当上令尹,也是因为前令尹兵败自杀后才来的会,楚国就是这样,兵败,就意味着主帅死亡,所以马上一身冷汗,就问大心:

    大侄子啊,你怎么办好,我们总不能这样耗着吧?

    大心,眼珠子一转,就:

    这,好办,不如这样,我们这次也来个讲礼貌,懂道理,主动后退三十里。

    借口是:“因上次晋国的退避三舍,感动了我们。这次,我们主动的退避一舍,算是答谢,请晋君渡河”。

    如果晋军渡河,我们就半渡而击之,岂不是更有把握。

    楚国令尹子上,激动的拉着大侄子大心的:

    大侄子,你太有才了。

    于是,楚国就和晋军的使者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后,也没有等着晋军的答复,就当场就后退三十里扎营,等候晋军的渡河。

    晋军主帅阳处父等到使者回来,又接到了密探的消息,知道了楚军后撤了三十里,于是心中大喜,这不就是楚军要给自己一个荣誉称号吗,不到万不得已,谁傻的非要动刀子拼命,马上把宣传科的干部叫过来,连夜书写胜利的捷报,就:

    楚军害怕晋军的威名,不战而退了,敗逃了——

    于是,阳处父带着晋军,吹着喇叭,打着得胜鼓,迎着全国人民的欢呼,回国了。

    楚军的子上,一看,也觉得没有意思了,人家晋军都回国了,我们楚军还傻乎乎的等在这里干什么,于是也就带着楚军回国了。

    原本都是回国的一个行动,但是由于双方主帅处理的方式不同,带来的后果就是决然不同的,这也就是一个历史的经验——

    阳处父回国,吹吹打打,夸奖着自己的威名,造成了晋军胜利的形象,得到了君王和老百姓的热烈欢迎。

    顿时,晋军成了天下无敌的军队,威震四方,宣传片和英雄事迹报告会,一个接着一个。阳处父,受到了晋军的一级奖章奖励。

    而楚军的元帅子上,并没有把这次的退军,当成一个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就是晋军先撤退了,仗不能打了,楚军也就撤退吧,不胜不败,实事求是。但是,这就给自己慢慢的套上了死亡的绳索,不会吹牛,不懂的吹牛,是有性命之忧的,为什么?

    因为——

    楚国令尹子上,在国内有个潜在的大仇人。

    谁?太子啊。

    太子是谁?

    商臣,楚国楚成王的太子,时刻瞄着君位的太子。

    这可是个很可怕的对,为什么令尹子上能和太子商臣结下仇怨,这都是因为子上了不应该的话,参与了不应该参与的事情,道这里,大致你就会明白了,就是关于江山后续继承的事情了。

    当年,楚成王准备立商臣为太子,就咨询了子上。

    当时,子上还不是令尹,仅是个楚国的大臣,对于大王这种对国家后事的安排,来咨询自己,这是非常荣耀的事情,于是子上就很是激动的出了自己的全部看法:

    子上向楚成王建议:楚君的年纪并不是很大,而且还有很多的爱妃,很多的孩子,要是现在一高兴,就过早的立了太子,以后如果要有变化,就会再去废黜太子。

    立了再废黜,就是会招致内乱的。

    其实,如果子上道这里,已经很可以了,这都是从国家的大局上去表达自己的意见,是可以用“忠臣”的意思,来解释或避祸的,但是子上一高兴,嘴就没有把门的了,接着出了下面不该的话:

    我们楚国之前立太子,都是按照“立年少”的这个习惯进行,所以还是等等为好。

    再了,商臣这个人,眼睛象胡蜂,声音犹如豺狼,这样的形象,一般都是狠毒之人,残忍之人,我认为,不能立他为太子。

    子上诚心的了这一番话后,如果楚成王听从还好,但是楚成王根本就没听子上的话,就是听听他的意见而已,但是子上这个话已经了,流传出去了,子上的臭嘴和太子的仇恨交织在一起,两人就结下了祸根。

    所以,嘴臭,是要命的。

    这次,楚军的不战而撤,就是一个会,于是商臣马上就给楚成王进谏,:

    亲爱的爸爸,这次我们楚国退兵,你不感到十分的奇怪吗?

    晋国没有和楚国交战,就对外宣传他们打胜了,直接对我们楚国的声誉造成的巨大的损害,为什么会这样?

    肯定就是令尹子上接受了晋军的贿赂,而主动撤退的,这就是我们楚国的耻辱啊!没有比这个更大的罪过了,我们楚国是有军法的,如果这样下去,谁还听君王的命令,自己随便撤兵就可以了,爸爸,这个事情,你看着办吧。

    楚成王当然很是生气,对楚军名义的损失,直接会导致楚国进军中原的计划。

    杀——

    子上,楚国的令尹,总司令员,因为不会搞宣传,不会吹牛,不懂得如何话,死了。

    你,同样是退兵,楚国的司令员死了,晋国的司令员就受到了奖励,当然是退军的后果就完全不一样了。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