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超级大国的再对决 (鲁宣公元年,公元前608年,春秋第一百一十五年)
上一个时代,是晋国和楚国争霸的时代,双方是不分上下,最终,两个超级大国演变成了对中原诸侯的争夺上,而这两个超级大国,却变成了幕后的黑,操纵或指使这目前的弟们厮杀,拼的你死我活,不亦乐乎。
最突出和典型的就是“郑国和宋国”的争斗。
郑国和宋国,从历史上来,就是一对宿敌和冤家。现在更好了,郑国成了楚国的弟和急先锋,而宋国成了晋国在中原统治的捍卫者。
于是,郑国和宋国的争斗,本质上,就是晋国和楚国的争霸。怎么样,是不是有点象上一个世纪的“冷战”模式。
在当初的“鲁隐公时代”,以郑国郑庄公为首的郑国军事集团,和宋国、卫国为首的宋卫联军,进行了殊死的长达十几年的决战。
最终,郑国崛起,郑庄公胜利,成为春秋初期的第一个霸国家,而宋国却在郑国的打击下,慢慢开始衰落了,屡战屡败,一蹶不振。好在,郑庄公死了,郑国也发生了内乱,国力大降,双方才没有死掐下去,总算是给了宋国一点喘息的会,直到后来的宋襄公时期,宋国曾有过短暂的“回光返照”样子后,但很快就被楚国打的没有了脾气。
此次,宋国一蹶不振,昨日黄花了。
但是,无论如何,历史发展现在,虽然郑国和宋国的国力,已经沦落成二流的诸侯国,但在中原核心地区的两个重要诸侯国,也只能是:郑国和宋国。
基于郑国和宋国的这段历史来:郑国和宋国,即便有时,会共同存在于一个联盟中,但也并非真情实意,他们总是,合久必分,分后必战。
当然,这两个国家更多的历史形态还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对立集团。
于是,这两国家,就顺理成章的变成了两个集团的首轮出场队员,郑国代表着楚国集团,宋国代表着晋国集团,双方经常是相互的征伐,来决定国际上政治局势的走势。
鲁宣公开始的时代,这两个国家又一次的扮演了这样的角色,在幕后老板的支持下,进行对决,而且两国扮演的角色都非常的生动和有意思。
先宋国。
宋国因为在鲁文公末期的年代里(鲁文公十六年),宋襄夫人这个老奶奶不喜欢宋昭公,且非常迷恋公子鲍革,因此就暗杀了宋昭公,拥立了公子鲍革当了国君,这就是宋文公。
这在当时,绝对是不道德的弑君事件。
宋国这样的乱成了一锅粥,作为中原诸侯的大哥,不能不管。因此,晋国不能不管,否则大哥威信何在,中原诸侯弟如何管理?
鲁文公十七年,春天,也就是这些事件发生的第二年,以晋国为首的中原诸侯集团,征讨宋国。
谁想到,这次征伐的结果却非常无奈,因为宋国已经没有其他的合适公子当国君了,如果把鲍革赶下台,宋国再由谁来当国君?这就是一个无解的难题。所以,公子鲍革竟然变成了一个“既成事实”的国君,晋国也很无奈,结果鲍革得到了诸侯们的认可。
晋国表面上很“正义”和“风光”的征讨,也就这样稀里哗啦的结束了,宋文公终于得到了诸侯的认可,心中狂喜,也就十分的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结论,新任宋君鲍革对中原诸侯的认可,简直有些感恩涕零。
从此,宋国变成了诸侯集团联盟的铁杆会员了。
宋国的动乱还没有平息。
在宋昭公被杀后,宋国之前宋武公的族人准备扶持着宋昭公的儿子,一起讨伐宋文公,发动了“叛乱”。其实,这个所谓的叛乱,只不过是针对在位的国君而言的,如果宋昭公在位,那么宋文公就是叛乱分子,现在宋文公夺位成功,宋昭公的后人就是叛乱分子。因此,很难用一个“叛乱”的词语,来给宋国国内的政治斗争,下一个准确的定论。
宋文公虽然在登基前表现的十分仁慈,但是登基后绝不软,马上就进行反击,将宋昭公的儿子全部杀死,甚至于还有自己同母的弟弟公子同,也一起杀死,并驱逐了宋武公、宋穆公的后人,这样一来,宋国的公族势力,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宋国算是暂时的安定下来了。
对此,郑国是十分有意见的,当年晋国征伐宋国,没有结论就退兵了,导致的后续宋国的继续的混乱。
而且晋国从宋国退兵后,准备帮助鲁国征伐齐国,但是又接受了齐懿公的贿赂,也退兵了。
于是,郑国郑穆公有些不屑一顾,很有意见,这算什么“征讨?”,这算什么“正义?”,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新上任的弑君之贼,等夺得权利后滥杀无辜,岂不是成了有利乱臣的事情了,这不是在闹着玩吗。
为了贿赂放弃正义,晋国不值得亲近。
于是,郑国对这个以晋国为首的中原联盟集团组织,灰心了,正在郑穆公心灰意冷的时候,又碰上了晋灵公在召开国际会议的时候,拒不接待郑穆公,这真让郑国生气了。于是,一不做二不休,就又开始和楚国勾搭起来了。
俗话: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等到了鲁文公死了之后,鲁宣公上台的那一年。
出事了——
问题出在了陈国的身上。
鲁文公十三年的时候,陈国的国君陈公共死了。
陈国在鲁文公十年,由于抗不过楚国的征伐,就已经跟着郑国一起加入了楚国的联盟中,属于楚国集团序列中的弟。但是在陈国国君死的那个时候,正好也就是晋国和鲁国在积极筹备“新城之盟”的时候,当时楚国集团内的郑国和卫国,在鲁国的和下,暗通曲款,主动的转向了晋国的集团。
陈国,那时不但处在哀痛之中,也处在摇摆不定的状态中。
陈国最亲密的郑国哥,已经开始转向晋国集团,陈国当然就有很多的想法了,思想处在摇摆不定之中。此时,楚国并没有派人参加陈国国君的丧礼,这可是很无理的行动。所以,陈国新即位的陈灵公就找到了借口,马上跟着郑国投向了晋国集团。
陈国算是跟上了郑国哥的脚步了。
可是,到了鲁文公十八年,晋国晋灵公得罪了郑国郑穆公后。
郑国,就再次的重新转向了楚国的集团,这次陈国要跟着哥郑国继续变换阵营,就需要一个理由,当然这个理由应该由郑国和楚国帮助提供了,这也是楚国收复弟时,应该付出的代价。
鲁宣公元年,秋天,楚国和郑国共同出兵讨伐陈国,陈国,这样一个国,怎么还值得这样两个大国家共同的征伐。其实,这就是给陈国一个变换阵营的借口。
陈国终于找到了投降的理由。
陈国又转到了楚国的集团里面了,而楚国和郑国自然知道:出兵陈国,就是送给陈国的理由,陈国转向了,就等于达到了目的。但是国家的兵戎之事可是大事,耗费很大,兵锋一动,就要有个真正的实际征伐目的,既然攻打陈国是个幌子,那么,在目前的中原地带,还有谁值得楚国和郑国合兵征伐和征服的了?
不动脑子也能算出来,当然只剩下宋国了。
这就是,楚国和郑国先征伐陈国,又转而征伐宋国的来龙去脉。
宋国被攻,不能不救。
晋国的赵盾,马上率领着自己的军队和诸侯一起在“棐林”会师,以准备解救宋国的军事行动。
当然,解救宋国最好的办法,就是攻打楚国必救的目标,这就是攻打郑国,这种战术,在“春秋”中很是平常,所以到了战国时期那个“围魏救赵”的计策,并不是什么罕见的计策,只不过是后人赋予这个成语很多的额外意义罢了。
晋国攻打郑国,势在必得,楚国也是势在必救。
楚国一看,不好,马上增兵,派了大将蒍贾带兵救援郑国,以免掉郑国的后顾之忧。救援的楚军和晋军在“北林”相遇,一场遭遇战下来,楚军抓获了晋军的大将解杨,这真是出乎晋军的意外,到底是楚军的战斗力上升了,还是晋军的实力下降了。不过,现在楚国的国王是楚庄王,而晋国的国君是晋灵公,从两个国君身上来,晋灵公是绝对比不上楚庄王的。
这样,我们就大致有个概念了。
晋国吃了亏,马上撤兵,郑国的后顾之忧被解了。
晋国的赵盾当然咽不下这口气,损失一员大将到还没有什么,但是如果不能解救宋国,必然造成中原诸侯的分崩离析的局面,之前晋国的所有努力,都会付之东流。于是,赵盾马上就要求重新整军,继续征伐郑国,报复“北林”遭遇战的失败,以继续救援宋国。
但是,晋灵公非常的不愿意,他并没有什么大志,上次自己失误,已经造成了郑国的脱离联盟,晋灵公也没有感到有什么了不起的。
这次,赵盾出兵,已经尽到了晋国解救宋国的责任,从道义上,是得过去的。关键是晋国的身后还有秦国在虎视眈眈,如果不处理好秦晋的关系,一旦秦国趁着晋国出兵,从背后进攻晋国,怎么办?
赵穿此时就出了个主意,提出:晋国主动入侵秦国的保护国崇国,秦国必定会救助崇国,为此晋国顺势提出与秦国讲和,就能和秦国搞好关系了。
赵穿太瞧秦国人的决心了,这个计策根本不好使,秦国一点也没有与晋国讲和的意思,无论如何要决战到底,这样一来,反而让晋国更被动了,晋灵公对赵氏的专权任性更是生气了。
之前,晋国已经失去了一员大将,这应该是赵盾的责任,这次,出了馊主意,反而惹得秦国更加仇恨晋国了,这应该是赵穿的责任。他们回来后,也不写检查,不做自我批评,还要继续出兵,这是要干什么,要搞死晋国吗。
晋灵公的心中就十分的不愿意了。
但是,现在赵盾把持朝政,晋灵公是没有太多实权的。因此,也只能按照赵宣子的意见执行了。但是,心中对赵盾就藏下了很大的不满,继续在等待着发酵。
所以,晋灵公是根本比不上楚庄王的。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