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决战前的斗智(鲁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春秋第一百二十六年)

A+A-

    乌云密布。

    晋楚一场空前的大决战就要开始了。

    其实一场战争,最精彩的往往并不是你来我往的厮杀,而是那些战前或战后的错综复杂的暗斗,每场战争都是这样,这场也是这样,先交战前的郑国心态。

    郑国——

    这次晋国和楚国的决战,起因就是因为郑国,目前郑国已经投降了楚国,但是楚国能不能在这场大战中,有绝对的把握取得胜利,也是未可知的一件事情儿。郑国夹在两个超级大国中,要想生存下去,就不能不去想点歪歪的道道,以求生存。

    为了保证在万一晋国获得胜利的前提下,不让晋国将战争的责任归罪于郑国,郑国还要再做一次“两面派”,郑国先秘密的派人到晋国那里打下基础,这样一来,表面上是投降了楚国,暗地里是占在晋国的位置,刀切豆腐,两面光,里外都不得罪人。

    所以,袒胸露背的,痛哭流涕的,不一定都是真诚的投降者,在生存面前,一切都是浮云。

    郑国秘密的派出了大臣卿大夫皇戌到了晋军军营中,对晋军的三军将帅们:

    “郑国这次投降了楚国,就是为了郑国的社稷不被消灭才不得已而为之的,其实对于晋国来,我们并没有二心,现在楚国的军队因为获得了巨大的胜利,而骄傲了,三个月来,楚军也很疲劳了,因此不设防备了,士气衰落,只要你们晋军攻击楚军,我们郑国军队一定跟着冲锋,楚军必败,晋军必胜。”

    晋国军营内,还没等主帅荀林父表达态度,副元帅先穀就抢着:

    “打败楚国,降服郑国,在此一战,晋国肯定会答应你的要求的。”

    下军副元帅,栾书(栾武子)实在是忍不住了,几天前,他对先穀的擅自行动就有很大的意见,本来这场仗,到底打不打,怎样打,都在研究中,谁想到先穀竟然擅自进军,把他们都给牵连进来了,如果一旦战败,自己也需要跟着分担罪过,其实这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今天,郑国来信使,本来是由大帅对外答复,你先穀又抢着答复,看来你先穀已经把自己当成是三军总司令了,不行,非要不可,于是栾武子就:

    “我来自己的意见吧。

    自从楚国攻克了庸国内乱以后,楚君天天治理自己的国人,而且还教导他们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人生艰难不容易;灾难来日不确定;戒备之心不可怠。

    楚君在军队中的教育:没有永久的胜利;殷商纣王武力强,但是还被周王灭,时刻准备着,强兵练武,准备打仗。楚君以当年若敖、蚡冒贵族们,穿着破衣服,驾着旧车辆,开辟山林的事迹教育楚国人民,还用: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道理做成口号。

    所以,前面郑国楚国骄傲了,是不对的。

    以前,我们晋国的先大夫子犯(舅犯)就过:出师有名就是理直气壮,不讲道理就是士气衰落。这次我们做事,并不符合道德,直接跟楚国结怨,就是理屈,楚国是理直气壮的。所以不是郑国的“楚国士气衰落”的样子。

    楚君亲兵的战车,分为左右二广(楚军的君王亲军部队叫做“广”),每广有三十辆战车并配有步卒,分为两个部分,右广在鸡鸣的时候,开始巡逻,巡逻到中午就停止下班休息。然后就是左广接替进行巡逻,一直到黄昏,再休息。军营内贴身的将领,依次值班进行夜晚的巡逻,以防不测。所以这不是郑国的楚军不备的情况。

    郑国的大臣子良,现在在楚国为质,而楚国的师叔是楚国很长尊贵的大夫,现在郑国为质,两个国家之间可谓是蜜里调油,很是亲密,郑国来劝我们与楚国交战,目的是什么?

    其实目的就是:一旦我们胜利了,郑国就来归附我们,一旦我们失败了,郑国就归附楚国,这就是用晋国和楚国之间的作战胜负,来占卜或押宝自己国家的政治走向,简直是太精明了,所以我们不能答应郑国的要求。”

    看看人家栾书,有理有据,有内有外,一番论证,精彩至极,一下子就征服了在场支持大元帅的大将军们,赵庄子(赵朔):“栾书的太好了,按照栾书的去做,必定能够使晋国长久不衰。”

    赵括和赵同年轻气盛,很想打这次战斗,他远没有赵朔的高度,于是就分辨:

    “我们这次率军前来,就是为了与敌人交战,目的就是战胜了敌人,征服郑国这样的属国,现在有这样的会,还等什么,按照先穀的意见办就行了,干——。”

    荀首哈哈一下,看了一眼大哥荀林父,对赵括和赵同:

    “如果按照你们两个人的意见,就是取祸之道注定要失败的!年轻人啊。”

    晋国将帅们一团争论,十分不和谐。

    楚国也没有闲着,也开始了两准备。

    首先派人前往晋国很礼貌的谈判,取得政治上和声誉上的优势。

    楚国的少宰来到了晋军大营中,正好副元帅先穀出去巡营不在中军大帐,只有士会在认真的研究地图,见到晋军的主帅,楚国的使臣:

    “大将军——

    我们的楚君在年少的时候,就死了爸爸,而且遭遇了叛乱等艰难困苦,因此没有时间上学,文化不高,不善于言辞,话不知轻重,请晋国原谅。

    我们这次是按照楚国的楚成王和楚穆王的脚印,走的是以前的征服郑国的老路,主要也是为了训诫一下郑国而已,怎么敢和你们强大的晋国为敌?你们无需在这里逗留啊。”

    这个随武子士会很是贤良,有高度,有阅历,有水平们绝对不是一个武夫,于是便回答道:

    “从前,周天子周平王命令我们的先君晋文公:

    让晋国和郑国一起左右辅佐周王室,不能废弃这个王命。现在郑国不执行这个命令,所以我们的国君就派我们前来向郑国问罪,怎么敢劳动少宰的大驾呢,我们感谢楚君的问候和命令。”

    双方都非常礼貌,大国之间的交往,就是礼貌中含着杀气,这才是高的对决。

    士会的意思暗示楚国,你们是跟着先辈的足迹来了,可是我们确实按照周天子的命令来的,谁厉害,谁更大,要走,也不是我们走,是你们楚国撤退。这就是外交战。

    可是,那个立功心切的副元帅先穀不懂,等楚国的使臣刚走,他就巡查回到了中军大帐了,才知道了刚才的事情,先穀认为士会的这个答复是在讨好楚王,有损于晋军的威风。于是,连招呼都不打,就直接派赵括跑步追赶楚国的少宰,并且更正晋国的答复为:

    “刚才,临时代替中军主帅答复的随武子,向楚国答复的不对,我们这次是接受晋君的命令,把某些大国强加在郑国的脚印,强迁出去。晋君给我们的命令是:无避强敌。

    所以,我们也是无法规避楚国君王的命令的。”

    很强硬,楚国少宰看着赵括,轻微的摇摇头,笑着离开了。

    之后,楚国再次的派人前来晋国军营讲和,晋国也总不能老是上杆子的逼迫人家楚国,便答应了讲和之事,就等着双方一个时间,签订盟约了,晋军上下得意洋洋,认为楚国真的害怕了,这次太威风了,还没开战,晋国就获得了胜利,一片喜气洋洋,尤其是那个先穀更是神气了,心里,要不是我强硬的答复,怎么能够换来这样的局面,楚国显然是害怕了。

    楚国真的害怕晋国吗,真的是来讲和的吗?

    不是,其实讲和就是楚国麻痹敌人的一种策略,也是显示楚国礼仪大国的风范,然后在火候差不多的情况下,再找个会破坏讲和,而且还要把这个破坏和平的责任,一定要推到晋国的身上,你这个楚庄王厉害不厉害。

    怎么推?就看看下面的斗将好戏吧!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