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举手表决”的来源( 鲁成公六年,前585年,春秋第一百三十八年)

A+A-

    前面了,郑国夹在俩个大国之间,真是一个难做的媳妇。

    以前,郑国在楚国阵营时,都是晋国前来征伐,楚国拼命营救,现在形势反转了,郑国成为晋国集团中的一员,所以就是楚国开始征伐,晋国努力营救。

    情节大反转。

    在短短的五年内,晋国和楚国就轮番上演了几次围绕着郑国的拉锯战斗。

    鲁成公六年,前55年,春天,郑国国君郑悼公,为了表示自己加入晋国的荣幸,在去年晋国组织的“虫牢之盟”后,就马不停蹄的带着公子偃(子游)一起,前往晋国去拜见大哥晋景公,郑悼公这把年纪了,身子骨也真是够受的。

    按照一般诸侯国君之间的见面礼节,在双方交接见面礼物的时候,一般都是在大厅的左、右柱子中间进行,也就是所谓的中堂上。如果是双方的身份不对等,一般就是在中堂和东边柱子之间的西边位置进行交接。

    晋国和郑国肯定是地位和国力不对等的,所以就应该在西边办理交接事宜。可能是郑悼公见到大哥太激动了,竟然忘了这些规矩,急匆匆的趋步上前,一直走在了晋景公之前,直接到了东边的柱子位置,两人见面,又是握,又是寒暄,又是交接礼物。

    这让在旁边的晋国大臣士贞伯看在眼里面,就悄悄的跟身边的人:

    “我看这个郑君不是很稳重,目光游动散漫,走路也不像个样子,坐在位子上也是坐立不安的,不像是个长久安稳国君的样子,这个样子是要找死吗?”

    士贞伯一语成谶。

    郑悼公回国后,六月份,真的一命呜呼了。

    郑国现在面临的局面是:率先是叛变楚国,接着郑君前往晋国献媚,然后回来就死了,这是个很好的会,正在生郑国气的楚国,一看会来了,于是楚国的令尹子重就开始带兵伐楚,也是挺狠的,看准时,翻身就是一口,我再叫你叛变。

    晋国当然不能不救,新收的弟,而且很懂礼貌,送了重礼。所以晋国的栾书带领晋军营救郑国。

    这就是,郑国叛变后的第一次:楚国伐郑,晋国救郑。

    鲁成公六年——

    晋国和楚国的军队在郑国的“绕角”地区相遇,而且是半夜,晋军靠近楚军大营扎寨。

    但是,谁也不敢轻易的开仗,都是顶级高,一动,就是要伤筋动骨的,这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会直接影响到全世界的和平稳定问题,这次楚国也是趁着郑国的国丧出兵,本来也没有想和晋国正理八景的打一次恶仗。所以,半夜突然晋军前来扎营,搞的楚国带兵的子重,精神高度紧张,思来想去,干脆也就避开晋军,主动撤兵了。

    楚军不战而退,晋军不战而胜。

    甚至连个火星子都没有碰撞出来,大家彼此心照不宣。

    晋国军队既然来到了中原,总不能溜达一趟就回去,于是晋军直接去侵袭楚国的另一个弟蔡国。这一招,也挺狠,晋国反就是一个报复。

    这对于楚国来也是不能不救的国家,但是令尹子重带领的楚国主力军已经撤兵了,怎么办?驻扎在临近的楚国公子申和公子成,只好带领着申、息两地的地方守备部队,匆匆前往蔡国救援,并且在“桑隧”与晋军对峙。

    此时,晋军正是顺风顺水,在楚国救兵还没到的时候,兵贵神速的已经在蔡国俘虏了楚国官员申骊,晋国兵势正盛。

    所以,见到楚国的守备地方部队前来救援,晋军大将赵同、赵括想要出战,用铁锤砸鸡蛋,他们就向大元帅栾书请命。

    栾武子本来想答应二位的要求,但是在一旁的智庄子荀首、范文子士燮(e)、韩献子韩厥三个人就劝栾书:

    “大帅啊,不要出战,我们这次是来救援郑国的,这是我们主要目的,现在楚国大军已经撤退了,我们军队才能打到这里。

    现在出战,这就等于是转变了出征的目的,改变的作战的对象,也等于把杀戮和征伐,强加给了别人头上,如果不见好就收,停止杀戮,再次和楚军交战,激怒楚军,仗打的怎样先不,就是胜利了,也不是好事。

    再了,我们忙活了这一阵子出兵征伐,如果仅是打败了楚国两个县城的地方守备军,有什么光荣的,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但是如果一旦失败了,那我们耻辱和罪过就大了,好好想想吧,我们看还不如撤兵。”

    栾书是三军主帅,考虑问题当然有高度,此时的仗,打不打,不是单纯的一个战斗的问题,而是整个全局问题,作为三个将军的建议,就是站在全局的高度上,分析问题,而非是斗勇好狠。

    栾书就同意了这个意见,晋军撤兵了,在撤兵的路上,顺牵羊又把不听话的沈国给揍了一顿,俘虏了沈国的国君揖初。

    晋国这次出兵,救郑、伐蔡,揍沈,真是一气呵成,一个豆都没掉。

    这次,晋军不战而退,楚军不战而胜。

    又是一个默契的合作战斗形式。

    当然,这都是晋国老将们的意见,只是代表“稳重派”的意见,只能占少数。晋国还有很多年轻的“好斗派”的将领,而且都在基层,都想立功,获得升迁,他们占绝大数。

    这次,年轻的将领们好不用跟着大帅出征一次,就这样撤兵了,有些心里不甘,年轻的将领正是需要战斗的功勋来增添自己功绩的时候,这样的战斗,似乎完全不够过瘾,他们有的人很有意见,就在回军的途中向栾书发牢骚,提出了“举表决”的意见,意思就是:

    掌握正确意见的人,往往与大众的想法是一致的,所以才能成功,大帅对于是否撤兵,为何不听听大家的意见?你是掌握大权的大帅,应该斟酌考虑基层将领的意见,这次出战辅佐你的大将有十一人,其中只有荀首、士粲、韩厥三人劝阻不想出战,可是想战斗的将领可是多数,怎么也不搞个举表决。商书中:三个人占卜,要听从二个意见相同人的。这不就是多数服从少数的道理吗?

    这就是最早的“举表决”的来源。

    你看,年轻将军的是不是很有道理。

    如果,你是栾书将怎样的回答?

    让我们看看栾书是怎样的:

    “你们的意见没有错,但是你们没有搞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因为要是采取举表决的方式,要有一个基本的前提:

    就是大家的知识、道德、用兵等水平都一样,不分上下,才能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

    现在,是晋国的三大重要的卿士提出意见,每个卿士的水平,都是一个顶你们四、五个人,他们三个人,你们算算,是不是大多数?依从他们,难道不可以吗?”

    众位年轻将领拱拜谢栾书:

    “啊爱服了油——”我们服了。

    栾书哈哈大笑:

    “你看看,我们这次用最的代价完成救郑、伐蔡、灭沈三个收获,这都是听从了荀首、士粲、韩厥,这三个大脑子人的意见结果,你们要好好的学习,好好的读书,别光一味的争强好勇,你们以后可都是带兵的大将军啊!”

    后人称赞栾书是个从善如流的君子,并且引用了诗经进行歌颂

    诗经大雅文王之什旱麓

    鸢飞戾天,鱼跃在渊,岂弟君子,遐不作人。

    意思就是——

    老鹰展翅飞上蓝天,鱼儿摇尾跃在深渊。和乐平易好个君子,怎会不去培养青年。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