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赵氏孤儿”案的三个版本 (鲁成公八年,公元前583年 春秋第一百四十年)
第一个正规的本左传:
鲁成公八年,晋国已经迁都新田二年,扎下了根基,离开了赵氏宗族把持的故绛。
赵氏宗族要倒霉了,现在就需要一个理由而已。
会总是有的,这就是赵庄姬。
自从赵婴齐被赵同和赵括逼迫的离开了晋国后,赵庄姬恨死这两个人了。
他们一点也不理解寡妇的悲伤,你们三妻四妾的不亦乐乎,我就是和三叔有点乐趣,也不用这样的惩罚我吧,女人的嫉妒心一上来,简直就是洪水,什么也不顾了。
他就经常在晋景公面前:“赵同和赵括要造反。”
国君最怕什么?当然是造反了,开始晋景公将信将疑,处理赵氏家族还有些忌惮,但是没想到赵庄姬竟然联合了对赵氏有积怨的栾氏、郤氏,共同对付赵氏。
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栾氏、郤氏早就想灭掉把持朝政的赵氏,扩大自己的势力,没有会,也不敢挑战,正好敌人内部有了这个矛盾,于是也就纷纷的在晋景公面前诬陷赵同和赵括。
晋景公一看时成熟了,加上几股势力在晋景公面前轮番诬陷赵同和赵括要谋反。
晋景公就信以为真,当年的六月,晋国突然讨伐赵同和赵括,赵氏家族被打了冷不防,满门全灭,血溅宗族,杀死了赵同、赵括。
晋景公杀死赵同兄弟后,就想把赵氏的土地赏给祁奚家族。
好在,赵家唯一的血脉,也是赵朔和赵庄姬的儿子赵武,因为年龄很,跟着妈妈一起寄居在晋景公的王宫内,才免于被杀。
此时,灭了赵氏宗族的人后,赵氏宗族成了光杆司令,作为赵氏家族的媳妇赵庄姬,才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杀了赵同和赵括,赵家可就剩下自己的儿子赵武了,而此时栾氏、郤氏力量壮大起来了。
这不是自己一顿忙乎,反而给别人做了嫁衣吗?
流血的事件,局外人看的最明白,此时晋国执政大夫韩厥,需要平衡政治势力,不想将赵氏全部灭门,就对晋景公:
“赵氏家族的赵衰、赵盾、赵朔都对国家有大功,却没有了后代,也失去了土地,这样让后来的人会怎么想呢?还怎么愿意为国家尽忠?
周书:不敢侮辱鳏(gn)夫和寡妇,这就是发扬美好的道德。”
过去那个时代,最大的惩罚就是让人没有后代接续宗族,没有为先人祭祀的后人,这是很厉害的,叫做断后,也是很不道德的,所以韩厥的这一句话,挽救了赵氏,也最终成就了战国时代的赵国的诞生。
实话,赵国真应该给韩厥立个宗祠,赵氏的土地被留下了,后来又封还给了赵武,赵氏家族才得以复兴。
这才是正的“赵氏孤儿”。
第二个本:史记本的赵氏孤儿,是司马迁在几百年后写的,原文如下:
史记赵氏孤儿(原文)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
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
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
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
夫人置儿绔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已脱,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奈何?“
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
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
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
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
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
杵臼谬曰:“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
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
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这就是现在我们喜闻乐见的一个法。
第三个本元杂剧:
到了元代,元人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与窦娥冤、长生殿、桃花扇并称中国古典四大悲剧。基本都是在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刘向新序、苑的基础上改编而成。
我们既然是以历史左传为基础读春秋,所以采纳历史的记载为准。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