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第二次弭兵之盟(下)( 鲁襄公二十七年,前546年,春秋第一百七十七年)

A+A-

    楚国参加的会议的各位人员,都内穿着铠甲,晋国的大臣伯州犁提出,这次是真诚的会盟,双方都要彼此的信任,因此强烈要求楚国人员卸掉铠甲。

    楚国的子木:“晋国和楚国之间,已经没有信用的打仗很久了,我们不得不防卫,这样是对我们有利的,并不形象会盟的进行,非要死抱着信用的法,是很不理智的。”

    伯州犁很不愿意,就暗暗的诅咒子木活不过三年。

    晋国的赵武,对楚国穿着铠甲来盟会也很是担心。

    但是晋国的向叔:

    “这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普通人如果做出不讲信用的事情,老天爷就让他不得好死,更何况是堂堂的大国楚国呢,如果这次楚国做出不讲信用的事,诸侯不能答应,也必定不会成功,我们是以诚待人,就不要害怕对方,这是在宋国的地盘上,是我们的盟邦,楚国害怕也是可以理解的,就是一旦有什么意外,即便是楚国再增加一倍的人,恐怕也打不过我们所有的诸侯吧。

    别担心了,举行仪式吧。”

    过去盟会,在相互宣读完盟誓后,就要歃血。也就是会盟人员把牲畜的血涂在嘴唇上,表示诚意。一般来,主人居于召集盟会的地位,先进行歃血,其他的各国按照爵位的高地顺序,再进行歃血,事关于国际地位的问题。因此,歃血的先后,曾经造成很多国家间的争议和纠纷,果然不出所料,这一次,也差一点出问题。

    楚国要求先歃血,但是晋国不同意,要求在楚国前面歃血,为此发生争论。

    晋国:“我们晋国本来就是诸侯的盟主,还从来没有在晋国之前歃血的国家。”

    楚国:“你牛皮哄哄什么,楚国和晋国是对等的国家,如果总是让晋国首先歃血,这就意味着楚国总是弱于晋国。再了,上次第一次的弭兵会盟,也是决定了晋国和楚国轮流主持诸侯的盟会,上一次,就是晋国先歃血的,这一次也该轮到我们楚国了。”

    两边的人员开始相互争吵。

    老好人叔向,向晋国的赵武:

    “让诸侯归附是晋国的德行,靠的是德行,并非是来争取谁先歃血先后,诸侯结盟的目的就是让国为盟主做一些具体的事务,以后让楚国多为晋国做一些事情,不久行了,何必去追求什么形式。”

    这可能就是大国的自信吧。

    于是,晋国让楚国先歃血。春秋将晋国记录在前面,就是因为晋国做了这样一件有德行的事情,而表扬他。

    楚国和晋国终于和平了,世界大同了。

    诸侯国家之间非常的欢乐,把酒言欢,庆祝胜利,表扬先进工作者。尤其是对于晋国的赵文子赵武和楚国的令尹子木,更是称赞有加,宋国、郑国纷纷宴请,并进行的高度的评价。

    宋国的向戌,是促成这次晋楚弭兵的中间人,做成了这件事情后,也很自豪,就向宋国的国君请求封赏。

    宋平公一高兴,答应给他六十个城邑,很丰厚啊,但是被大臣子罕知道了,劝诫宋君收回成命,其实这就等于即限制了向戌势力的扩大,威胁到君权,也是变相的保护了向戌,不要因为财产,而对自己造成伤害。

    向戌是个聪明人,就借坡下驴的向国君进行推辞。

    向戌家族的人很不高兴,眼都红了,准备征伐子罕,但是被向戌劝住了,在利益诱惑面前,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接受了这么大的封赏,一旦哪天君王不高兴了,别人红眼病了,都是可能导致灭族的祸根。

    可见,在功劳和利诱面前,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得住考验的。

    晋楚弭兵后的重要政治行动,就是诸侯国之间的相互走动,两个大哥是首先要考虑的,晋国本身以前就是中原诸侯的大哥,经常走动,不是什么稀罕事情,但是楚国就不一样了。

    鲁襄公二十八年十一月份。

    鲁国、宋国、陈国、郑国、许国一起结伴准备前往楚国拜见新大哥楚康王。

    当四国的国君一班人马走到汉水的时候,突然传来消息:楚康王去世了。

    这可是个巨大的意外消息,鲁襄公就打算回去,但是跟随的大臣书中昭伯:

    “我们这次的友好访问是冲着楚国而来的,不是单纯的冲着国君,还是前往吧!”

    宋国向戌却:“我们就是为了楚康王而来的,不是为了楚国,等他们新立了国君再吧。”于是宋平公就回去了。

    此时,楚国的令尹子木也去世了,一下子,楚国国君和令尹都死了。

    鲁襄公二十九年——

    继续前行的诸侯们到了楚国后,就直接参加楚国的丧礼了,鲁襄公第一次到楚国出访,看到楚国高大的王宫和建筑很是羡慕,感叹不已,准备回国后也要按照楚国王宫的样子,建造一座高大威武的王宫。

    楚国为了表示对鲁君的尊重,要求让鲁襄公给楚康王的棺椁上,亲自铺上其生前穿的衣服,这是一种楚国的丧葬礼仪。

    鲁襄公没干过这样的事情,于是就在随臣穆叔的提议下,用桃树枝做的笤箸,敬献在楚康王的棺椁上,表示扫除不详的意思,然后再铺衣服,算是代替了鲁君的一个礼节,楚国人不知道这种礼节其实是“春秋时期”君王对臣下丧礼的一种礼节,也就立刻糊涂的接受了,后来知道这个意思后,就后悔了,但是木已成舟。

    没有文化,是很可怕的,被别人糊弄了也不知道啊。

    夏天的四月,楚康王安葬了,鲁襄公、郑简公、许悼公亲自送葬,一直送到楚国首都的西门外,剩下的就是参加丧礼诸侯的大臣们跟着继续送到了墓地。

    楚康王的儿子郏敖继位,郏敖名字叫熊员,(左传称之为熊纴)楚康王之子,楚郏敖任命叔父公子围为令尹,主管军事及政治的全盘工作。

    鲁襄公等楚国处理完这一系列的丧事后,就回国了,正赶上了鲁国季武子擅自占领鲁国的卞邑,为此惊出一身汗,好在季武子就是为了占地,而不是要趁着鲁君在外搞死鲁襄公,所以双方彼此心照不宣的接受了现实,鲁襄公有惊无险的回国了。

    这年,吴国的吴王馀祭也死了。

    想当年,春秋开始崭露头角的第二代吴王诸樊(公元前54年),在十二月,“诸樊伐楚,以报舟师之役“之中中计,被楚人牛臣隐于短墙以射之,卒。

    诸樊临终前,遗命将王位传给次弟余祭,想依次相传,一定要将国家交给四弟季札,以满足父亲寿梦的遗愿。余祭继位后,将四弟季札,分封在延陵,故称:延陵季子。

    余祭被越俘刺死,其弟余眛(一作夷末、夷昧)继位。

    余祭是死在越国人的里,这也就成为了吴、越誓死报复的刻骨仇恨了,吴、越的战斗纠纷,也开始登上春秋的历史舞台了。

    事情是这样的。

    当年,吴国征伐越国抓获了越国的守城看门人,对于战俘,当时还不是那样的残酷,无非就是继续奴役,所以吴国战胜回来后,就让这个看门越人俘虏继续为吴国服务,令其看守船舶。一次,吴王馀祭前往视察舟船的时候,没有防备,这个越国的俘虏,竟然用匕首将馀祭给杀死了,简直是太意外了,但是事件已经发生了,吴、越之后的战鼓,也随着这个越人的匕首,开始磨刀霍霍指向对方了。

    吴国国王死了,需要向诸侯进行通报,正好现在是世界的大和平时期,战争的硝烟暂时停顿了下来,让吴国能够利用这段时间,与诸侯们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所以吴国的公子札带着这样的使命,对诸侯进行了寻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季札(前56年一前44年),姬姓,寿氏,名札,又称公子札、延陵季子、延州来季子、季子,汉书中称为吴札,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封于延陵(今常州),后又封到州来,季札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广交当世贤士,

    鲁襄公二十九年,秋天。

    吴国的公子札前往鲁国访问。向鲁国学习了周礼,参观了各种舞蹈和周礼的礼制,受益匪浅;

    公子札又到了齐国访问。与齐国的执政大臣晏子畅谈甚欢。

    之后,又访问了郑国,双方交换了礼物,建立了友好的关系。

    前往卫国,看到了很多的君子,并成为了朋友。

    最后,到了晋国大哥那里,见到了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三位大臣,感叹晋国在这三个家族的执政下,兴旺繁荣。

    后来,在鲁襄公三十一年,吴王再次派大臣出访晋国的时候,赵文子还是回忆起与公子札的会面的情况,:

    “上天为公子札已经打开了大门,大哥诸樊死于与楚国的巢地之战,二哥馀祭死于越国俘虏的刀下,现在是三哥继位,按照吴国的传统,之后就是老四公子札的吴王了。”

    但是,前来的吴国大臣屈狐雍很聪明,回答:

    “公子札不会立为国君的,前面两个哥哥都是因为命运不佳罢了,并非是上天打开了公子札的大门,如果真是上天打开了大门,也是应验在现在的吴王身上,他很有贤德,以后享有吴国的肯定是这个吴王的后代子孙。

    公子札是个有道德的人,开始君王的位置就是他的,现在即便是再把国家交给他,他也不会要的,这就是公子札,我们的圣人。”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