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流浪的国王:叔孙绝食 (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春秋第贰佰零捌年)

A+A-

    鲁昭公因为讨伐季孙氏没有成功,而流亡到齐国避难了。

    而鲁昭公发动这次突然讨伐行动的时候,另一个三桓的首领叔孙氏的叔孙昭子一点也不知道内情。

    因为,鲁昭公擅自趁着叔孙氏昭子不在鲁国首都的时候,就断然起兵讨伐季孙氏,当时这个叔孙昭子干了什么了?他当时正在外地避暑疗养,当在外面避暑的叔孙昭子知道国内发生了大事,就赶快从“阚邑”返回来了,前往与季平子见面。

    季孙氏的季平子这次遭难,其实全凭着叔孙家族的帮助,由叔孙氏的家臣断然出兵,打败了王室的军队,才死里逃生,打败了鲁君,这可是再造之恩啊!当季平子见到了叔孙昭子后,自然是千恩万谢,当场就扣头拜谢,并且:

    “你看看,昭子大人,这个事情发展成这个样子,也是我预料不到的,面对国君的这个行动,你要我怎么办?”

    叔孙昭子叹了口气:

    “做人,谁还能不死,当时你就死了算了,也不至于出现国君流亡的局面。

    这倒好,你现在因为驱逐了国君,而成名于天下了,子子孙孙都要背这个黑锅,这不是太可悲了吗,我又能把你怎么样?”

    季平子知道,即便是自己的权利再大,但是从名义上来,自己还是臣子,君臣之间,没有道理可讲。现在这个局面,无论如何,都是臣子的不对,俗话:君让臣死,臣就死。不死,就是不忠诚。这里面没有道理可讲,所以,季平子非常理解叔孙昭子的话,就:

    “如果能让我改过自新重新侍奉国君,这就是让人死了以后再复生的大恩了,你就帮帮忙吧。”

    叔孙昭子肯定要面对这个问题,见见鲁昭公,问问事情的来龙去脉,还有后续的鲁国政坛如何处理的问题,这一切,别人都没有这个实力,只有自己亲自来处理才行,才够份量。于是,叔孙昭子就亲自前往鲁昭公在齐国驻留的地方,见到了鲁昭公,并且了季平子要求国君回国的这个意见。

    这就等于给了鲁君一个台阶下。

    现在是季平子请求国君回国,无论是回去怎样,就算是还是恢复到以前的状态,也等于是双方打了一个平,季平子是不会在这样大张旗鼓的状态下谋害鲁昭公的。

    聪明的子家懿伯,一看这是个很好的会,就把当时凡是到鲁昭公住的地方,鼓励和参与谋划这次讨伐行动的下人,都扣起来了,准备让鲁君借此会回国,也等于是把责任都推到这些人身上,也算是一个见面的借口吧。

    不过,子家懿伯扣的都是这次跟随鲁君流亡的大臣周围的人,他不能抓国君周围的大臣,这个分寸,他还是要掌握的,但是这一下子,让那些跟随鲁昭公跑到这里的人,都害怕了,他们不知道自己的下场会如何,开始议论纷纷。而且,他们也探听到叔孙昭子和鲁昭公了一句很恐怖的话:

    “将安定你周围的人后,接鲁昭公回国。”

    这里的“安定”不是好好的招待和安抚的意思,这就等于:跟着鲁昭公逃跑和参与谋划的人都要杀掉,这样再把鲁昭公接回国家。这就是“安定”的意思。

    所以,虽然子家懿伯很聪明,但是他在处理这件事上,还是有些不足,他在局势还不明朗的前提下,过早的将对立面建立起来,这也是他过于为国君考虑,没有从周围人身上考虑的后果,懿伯可能认为,所有的人都会向他一样的敬爱自己的国君,甚至是可以牺牲自己的性命。

    可事实却向着他所希望的反面发展了。

    这些面临生死抉择的人,一合计,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早晚都是死,不如博一下,扣留住国君,总比被国君当作棋子牺牲了好。所以,就准备干脆杀了叔孙昭子,这样一来,阻止了国君回国,让国君掌握在他们的里面,当然也算是灭掉了“三桓”中的一桓,这次失败,很大的原因就是叔孙氏的家族支援,既然杀不了季孙氏,就杀叔孙氏,反正这次叔孙氏也没有起到好作用。

    现在,这个叔孙昭子又假惺惺的来忽悠国君回去,牺牲我们这些忠臣,国君看来也有些迷糊了,目前只有一个办法,也就是一个字“杀——”。

    这些人商量好计策后,纷纷摩拳擦掌,就埋伏在昭子回国的半道上,准备杀死昭子,目前,气氛空前的诡异,叔孙昭子危险了,真是命悬于一线。

    但是,叔孙昭子命不该死,也是他不像季孙氏那样的刻薄,结交和很多的朋友,其中,参与这次谋划的一个叫左师展的人,以前就和叔孙昭子关系很好,而且他的觉悟也很高,感觉这次叔孙氏来劝国君回国,也是一件好事,是这些人度量太,未必叔孙昭子就一定会杀死他们,也许这是一种暂时的权宜之计,毕竟都是为了国君好吗,因此,他思来想去,不忍心让叔孙昭子就这样的死了,便派人偷偷的向鲁昭公告诉了这些人的暗杀计划。

    鲁昭公此时是什么态度?

    其实,鲁昭公此时还是很清醒的,他知道这个计划后很是震惊,他不想这样办,也不能这样办,叔孙昭子是三桓的第二桓,实力仅次于季孙氏,杀个叔孙昭子很容易,但是因此惹恼了叔孙氏家族,那就麻烦了,一个季孙氏家族已经很难对付了,让自己都流亡了,如果再加上一个叔孙氏家族,自己估计基本上没有回国的希望了。

    因此,杀死叔孙昭子目前是最愚蠢的办法。

    另外,如果一旦这个事情发生了,谁还敢前来为国君回国的事情而忙碌,这就是断了人缘,断了自己的后路。

    再,毕竟这件讨伐季孙氏的事情,与人家叔孙昭子并没有关系,这个大臣如果再被杀死了,也等于给了国内反对派口实,自己在国内就真的没有退路了,这一系列的后果,都是鲁昭公所出冷汗的问题。

    于是,鲁昭公赶快秘密的告诉叔孙昭子,他在回国的路上有埋伏的事情,让他赶快从另一条道路回国了。

    叔孙昭子的斡旋工作,还是有一定成绩的。

    至少是鲁昭公暂时的没有表示意见,没有明确的态度,这就是有会。只不过是鲁昭公下的人不同意这个意见,他们是害怕被杀死。但是,如果鲁昭公真的做了决定,这些下的人,估计是没有任何的表达意见的会。

    可是,这些风吹草动的信息,反馈给国内的季平子后,产生的效果不是很好,因为季平子很担心。

    所以,事情本来已经大致谈成了一个方案,但是叔孙昭子回国见到季平子后,将鲁昭公下准备刺杀他的事情完,季平子还是觉得,如果目前的局面,贸然让鲁昭公带着这群杀回国,对自己的危险太大了,所以就改变了主意。

    乌云压顶的天空,本已经出现的曙光,却再次的暗淡下来了,叔孙昭子一看,季平子的主意又改变了,原来自己冒着生命的危险来回的斡旋行动,算是白忙活了一场。

    叔孙昭子心里面也有气了。

    于是,为了向季平子表示自己轻视生命,忠于侍奉国君的高级理念,也为了给季平子做一个表率。自这年的冬天,十月,初四开始,沐浴更衣,香薰按摩,并和家人告别后,就独自在自己的卧室里面斋戒,请求祖宗们帮助自己早日死亡。

    从此,他滴水不进,叔孙昭子绝食了。

    若从执政的角度来,作为当朝的一个大臣,他没有办法解决季孙氏和鲁君之间的矛盾,也没有能力帮助任何一方,占位和立场很尴尬,站在那一边都对自己不利,也属于黔驴技穷,用现在的话,就是:无能。

    但是,如果从忠君爱国的人品角度上来,叔孙昭子真是具有伟大的人品,高尚的人格,傻乎乎的观念啊,他这种消极的避世思想,嫁接在对国君的衷心的基础上,用死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和无奈,也只能是,一路走好了。

    到了十一日,叔孙昭子绝食而死。

    他不再搀和这摊子乱事了,在天国继续享受自己的修行福报。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