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相互扯皮的“新召陵之盟”( 鲁定公四年,前506年,春秋第二百一十七年)
别看此时的蔡国,是已经沦落为楚国附庸的三流诸侯,但是往往这样的国,却能量很大,尤其是经过了苦难和被压榨以后,蔡昭侯怀着刻骨的仇恨回国,就马不停蹄,开始了一系列的政治预谋的活动。
蔡国知道,目前国际上能够对抗楚国的,只有北方的晋国这个大哥了,夹在晋楚之间的蔡国,是两国之间的重要棋子,只不过之前在南风压过北风的情况下,蔡国只能是在楚国的翅膀下苟延残喘,现在要对抗楚国只有晋国才能胜任。
所以,蔡昭侯亲自前往晋国,强烈要求加入晋国的大哥怀抱里面,哭诉自己被压迫被欺负的情况,以及楚国极度蔑视晋国大哥的问题,并恳请晋国征伐楚国,为了表示决心,并且将自己的儿子元和蔡国大夫的儿子一起作为人质,抵押在晋国。
你,蔡昭侯把自己的儿子抵押了,这没有什么,还把自己大夫的儿子都抵押了,也很神奇的一个人。
由此看来,蔡国和唐国都恨死楚国了,这都是令尹囊瓦做的孽。
吴国,更是楚国的死敌,这自然不必了。
晋国,已经更换了新的国君,很想有一番的成就和事业,这就是会,大家彼此一拍即合,。
晋国是中原联盟的大哥,关于是否攻楚的事情,当然需要和弟们统一思想,研究一下了。
蔡国前来晋国,要求伐楚的情况。
让晋国看到了楚国集团的衰落,从其内部来,新令尹囊瓦的上台,造成了楚国内部的政治势力大洗牌,不但忠臣序列的大臣被害,就是奸臣人序列的大臣,也被杀掉,楚国国内政治势力极度的不稳定。
在此情况下,楚国不修内德,竟然压榨自己的附庸诸侯国,先后因索贿扣押蔡国和唐国的国君,这个影响很坏,其他的附庸诸侯国们难免有兔死狐悲的感受。
以上就是楚国内部出现了问题。
另外,自楚吴交锋以来,大致的情况都是“楚败吴胜”的局面。
尤其是,鲁定公二年,公元前60年,二月,因为桐国背叛了楚国,吴王就通过舒鸠氏诱骗楚国。这个舒鸠氏就是之前的舒鸠国,在鲁襄公二十四年,背叛了楚国,被楚国灭掉,现在依附于吴国,也恨死楚国了。
于是,舒鸠氏向楚国提出,自己之所以依附吴国也是逼不得已的事情,自己还是愿意在楚国的大旗下生存,所以让楚国以此为借口,大张旗鼓的拉开进攻吴国架子,舒鸠氏作为内应。而吴军肯定不会因为他们而和楚军发生正面军事冲突,吴国为了讨好楚国,就会去代替楚国征讨叛变的桐国,来获取楚国的和解。
其实,这就是吴国和舒鸠氏诱骗楚国的计策。
因为,这样一来,吴国的出兵就不会引起楚国的怀疑了,楚国以为吴军是攻打桐国,实际上吴国还是要攻打楚国的。
果然,楚国的大草包令尹囊瓦听从了舒鸠氏的建议,出兵进攻吴国,并将军队驻扎在了豫章。吴军果然如舒鸠氏分析的那样,出动提出帮助楚国征伐桐国,以换得楚国的和解,囊瓦以为计策成功了,就暂时停止楚军的军事行动。
于是,吴国开始动员军队,打着向桐国佯动的样子,也是一副咄咄逼人的样子,但是吴军将水军秘密的隐藏起来,悄悄的开着战船,一下子就在豫章出现了。
这大出楚军的意料之外。
楚军没有想到,这次吴军出兵不是打桐国,而是直接对抗楚国,之前舒鸠氏分析那样引诱吴军去对付桐国,完全是错误的,楚国上当了。大草包囊瓦终于明白过来了,但是一切都晚了。
于是,楚军就乱了阵脚,这年冬天的十月,吴军一举在豫章将楚军击败。并顺便包围了楚国的巢地,很顺利的就攻占了巢地,并且一举俘虏了楚国的公子繁。
楚军再次的被吴国击败。
因此,从目前楚国外部局面来,楚国已经陷入了与吴国的交战的噩梦中了,而且是刚刚的惨败,这就是楚国目前的外部不利重要因素。
楚国内外交困,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此时的蔡昭侯前来主动加入中原诸侯联盟,并且要求出兵征伐楚国,应该是恰如其时,一个的螺丝钉,带动了整个的太战争和政治部局器,真是人作用大。
在这样有利的局面下,晋国很是动心了。
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三月。
周王室(刘文公)、鲁国、晋国、宋国、蔡国、卫国、陈国、郑国、许国、曹国、莒国、邾国、顿国、胡国、滕国、薛国、杞国、邾国、齐国等一大圈子的诸侯们,在晋国的召集下,于“召陵”举行盛大联盟大会,共同商议攻打楚国的事情。
这次的盟会的规模是巨大的,作用和意义也很重要。
同样也是叫“召陵盟会”,这也是继当年齐桓公的“召陵会盟”之后,再一次的诸侯们在此地的国际大会。不过前一次的会盟,是为了齐国齐桓公称霸而召开的大会,而这一次的盟会,确是为了如何对付楚国儿进行的集会。
从内在的联系上来,第一的齐桓公称霸,也是开始压制楚国的开始,这次晋国的会盟,更是直接对抗楚国的序幕,因此,内在存在着一些必然的联系。
为了区别在同一个“召陵”地区,分别召开的两次会盟会议,我们就把这一次称为是:新召陵会盟。
我们已经知道了,这次的召陵之盟召开的根源,还是起始于晋国在蔡国的提议下,而进行讨论征伐楚国的会议。所以,会议上,有些目光短视的各诸侯的大臣,认为这是单纯的在替蔡国出气,否则,日子过的好好的,众多的诸侯们也不一定有非要伐楚的动议,这也引起了很多的争论,要知道,那时候的诸侯们,并不是铁板一块,各自都在打着各自的算盘。
晋国是这次盟会的召集者,也是答应蔡国伐楚的国家。
晋国的大臣荀寅就向蔡昭公索要财物。
也就是,你们蔡国既然能够向楚国送那样贵重的礼物,遭受了一鼻子的灰,受到了侮辱,解决不了了,现在才来求我们晋国的。
总不能你蔡昭侯发表一番的决心,再抵押上两个公子人,就算完了,这都是国家之间的公事,作为我们的国君,也没有什么好处,你蔡昭侯是不是也要给我们晋国国君,主动送点礼物什么的,算是表示一下,比如:裘皮大衣、玉佩之类的。
消息传到了蔡昭侯那里,蔡昭侯差一点晕了。
看来大国的国君都是一个样,天下的乌鸦一般黑,什么正义不正义的,都是胡八道,如果我在楚国送礼受气,来到了晋国,还要送礼受气,那我们转投到晋国还有什么意义,这真是江湖险恶啊。
所以,蔡昭侯断然的拒绝了。
荀寅当然不愿意了,就对当时的晋国第一执政大臣范献子士鞅:
“其实,我也不是贪财,现在我们的国家也是在危难中,诸侯们离心离德,导致晋国也整天在这方面上操心征战,这不已经很难了吗。
现在,晋国又正赶上了水灾,还有瘟疫流行,中山地区的鲜卑部落也不臣服我们,晋国也可谓是“内忧外患”的态势。况且我们之前,已经和楚国有了弭兵之盟,换取了很长时间的和平状态了,现在如果为了蔡国而背弃这个盟约,肯定会招致楚国怨恨的,这对于楚国来,当然是没有什么损失的,但是可囊会导致我们晋国失去中山国。
我看,不如拒绝了蔡昭公算了。
再,根据历史来看,我国自鲁襄公十六年的“方城战役”以来,就从来没有战胜国楚国,这次大概也是自取其辱啊,恐怕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白忙活一场啊。”
晋国的荀寅太不仗义了,简直和楚国的令尹囊瓦没有什么区别,人家送礼,你就帮人家,如果不送礼,你就各种理由进行拒绝,晋国的联盟岂不成了收礼才能办事的联盟了。
晋国现在的大臣的能力,已经远远的不能和当年的晋文公时代的大臣们相提并论了。
于是,在这次大会上,晋国就推辞了蔡国要求伐楚的建议。
一个大国,安于现状,在国的要求下,因为人家没有送礼,就拒绝了应该做的事情,明了晋国本身的信心不足,对楚国的实力总是有些忌惮。这样一来,其他更为积极的诸侯国们,也算看透了晋国的情况,离心离德的事情开始多了起来,慢慢的晋国也就失去了其他诸侯们的支持。
晋国召集的这次会盟,并没有向开始那样的发展那样,成出兵的誓师大会,而是否决了伐楚的意见,变成了单纯的结盟性质的一次国际会议了。
真是虎头蛇尾。
而且这次大会上,为了排座次,卫国和蔡国还发生好一顿的论战,为了谁排在前面,谁排在后面,好一顿的争执。最后,终于还是让卫国排在了蔡国的前面。要知道,当年的宋国、卫国、蔡国,绝对是血缘最近的一家人啊。
因为,他们都是殷商王室的血统,现在竟然成了这样,可谓是世事难料,令人感叹。
五月份,新召陵之盟草草结束,其他诸侯国在“皋鼬”正式签订了联盟恶文书,之所以是“恶”文书,就是,开始的盟会原本是商量如何对抗楚国,后来却变成一次重温友谊的会盟,算是重温了共同联盟的精神而已,是不是共同联盟,事实已经早就摆在那里了,何必再这样的大张旗鼓搞一次,劳民伤财。
这样的会议,让那些夹在晋楚之间的国,很不愿意参加,都是形式主义的会议,对国一点帮助都没有,全都是责任和义务。
所以,其中有一个国:沈国。就不肯参加这次“扯皮”的会议,这可惹恼了晋国大哥,晋国为了给蔡国一个面子,就授权给蔡国可以讨伐沈国,算是给蔡国一个补偿,也让蔡国出出气吧。
这年的夏天,蔡国一举消灭了沈国,搞了一次,虾米吃沙子的进化历程,但是对于蔡国的实力提升并没有什么意义。
沈国为什么不参加这次的会盟?就是因为沈国是楚国的附庸国,不敢参加,但是还是落得个被灭亡的地步,因为沈国太了,甚至于经受不住三流蔡国的攻击。因此,沈国顶多也就是不入流的微诸侯吧,历史中的一朵浪花而已。
只不过这朵浪花,却成为引起“吴楚交兵”的导火索。
这年的秋天。
楚国因为蔡国灭掉了沈国,加上蔡国的叛变行为,为了报复蔡国,楚国一下出兵包围了蔡国。
原本,蔡国只有投降或者是再次被灭掉的下场了,可是谁知道,风云突变,蔡国并没有失败,反而在新的国际形势变化中,得到了生,和盟军一起打垮了楚国,出了口恶气。不过这里所的盟军,可不是晋国,也不是现在的美军,而是远在东方的吴军。
楚国出兵进攻蔡国。
这让,吴国又看到了会,因为,吴国已经是憋足了气,准备和楚国大干一场,吴国的大臣是楚国的仇家伍子胥和伯嚭。于是,吴国在伍子胥的谋划下,马上与蔡国、唐国联合起来,一起展开了与楚国的殊死决战。
这也是,吴国代替了晋国大哥位置的开始。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