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晋国六卿之乱(上)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秋第二百二十六年)

A+A-

    晋国的赵氏宗主赵简子赵鞅,简直是太霸道了,因为邯郸午办理迁移卫国送礼的百姓晚了几天,他竟然将人家邯郸午给杀了,邯郸午虽然赵氏的旁支,但也是驻守邯郸的地方大员。

    赵鞅简直是太专横了,在邯郸的赵午(邯郸午)的儿子只能是叛乱一条路了。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年,六月,战斗开始了。

    晋国赵鞅派遣的平叛部队,由上军司马籍秦带领,一下子就包围了邯郸,准备残酷的镇压这次叛乱。

    被赵鞅擅自杀害的邯郸午,也不是一般的人物,他不但是赵氏宗族里面很有地位的一个旁支,还是晋国六卿之一的中行文子荀寅的外甥,荀寅又是晋国另一个六卿大臣范昭子范吉射的女婿,所以范氏和中行氏两家的关系非常的好。

    也是由于这层盘根错节的关系,他们对赵氏的赵鞅霸道行为很是生气,虽然邯郸午是赵氏宗族的人员,但是也是我们的亲属,你赵鞅一点面子都不给,就因为一个事,杀死了邯郸午,这是想干什么?

    所以,中行氏和范氏两族并没有参与围困邯郸的军事行动,但是却对赵简子十分的不满,于是开始准备联合起来攻打赵氏赵简子。

    晋国首都城内一片阴云。

    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知道了这个事情,于是就告诉赵简子:

    “我们还是先做准备,抢先动吧,别措不及。”

    赵简子:“晋国有个规定,首先挑起叛乱争斗的会被处死,我们就后发制人的就行了。”

    董安于:

    “与其他们要危害我们的人民,宁可让我一个人死,若出现了这样的问责,就请你推到我的身上,来进行解释。”这个家臣董安于很忠诚。

    按照左传这一年的记载,赵简子并没有同意先发制人,但是根据事后的推敲,应该是赵简子让董安于采取了先发制人的段,主动出击了。

    因为,在之后左传鲁定公十四年记载中,智文子荀跞的家臣梁婴父曾:“在范氏与中行氏和赵氏之乱中,根据晋国的命令谁先发动的动乱就处死谁,所以范氏与中行氏已经伏法,但是赵简子的董安于却没有处死,这让赵简子很为难,所以逼的董安于上吊自杀了。”如果他没有错误,没有率先发动出击,怎么会有这个法。

    政治斗争就是这样,基本上都是“狗咬狗,两嘴毛”的事情。

    这年的秋天,七月。

    范氏和中行氏开始攻打了赵鞅家,毕竟是两家联合,赵鞅一族抵挡不住,于是赵鞅离开了首都跑到了自己的老巢晋阳,躲了起来,接着中行氏荀寅带兵包围晋阳,准备斩草除根。

    但是,中行氏和范氏的自己家里面也出问题了,他们后防不稳,原因就是以下的五个方面:

    范昭子范吉射的族人范皋夷,不受范氏的宠爱,早就想反抗范氏,趁着这次的会也想给他背后一刀,这是第一个方面;

    梁婴父十分受智文子智跞的宠爱,智跞想让他当晋国的卿士;但是范氏和中行氏从中作梗,留下了祸患,这就是另一个家族智氏也参与进来了,这是第二个方面;

    智氏家族的宗主智文子荀跞,与中行文子荀寅关系很不好,虽然两家是一个老祖宗传下来的两个家族,本应该是兄弟关系的家族,但是两家在朝廷中就是明争暗斗,都想搞死对方;这是第三个方面;

    晋国的韩氏家族的宗主韩简子,又与中行文子关系不好,韩氏是从赵氏家族中分离出来的一枝子,韩氏和赵氏有着很深的渊源,这是第四个方面;

    魏氏家族的宗主魏襄子魏曼多,也是当初从赵氏家族分离出来的六卿,又和范昭子范吉射关系不好,这是第五个方面。

    于是,在这个错综附在的关系里面,在和平时期还好,大家都是暗斗,但是一旦出现动乱,选边站队的情况就出现了,这就是后防不稳了。而此时的范氏和中行氏没有考虑这些问题,就断然的与赵氏翻脸,动了。一下子让这些隐患爆发出来了。

    于是,以上五个人就勾结起来了,准备趁着这次的范氏、中行氏与赵氏之乱,驱逐中行文子荀寅,并准备让梁婴父代替他,成为中行氏的新宗主。并且,也准备顺便驱逐范氏家族的范昭子范吉射,让范皋夷替代他。

    真是有点乱,其实很简单,就是智氏、魏氏、韩氏三家,准备干掉范氏和中行氏二家,这会儿你就明白了,此时晋国的六卿中:智氏、范氏、中行氏、魏氏、韩氏、赵氏六家六卿,都卷进来了,目前的局面是四比二,智氏、魏氏、韩氏、赵氏对抗范氏、中行氏。

    带头的是智氏的荀跞,对晋定公:

    “国君有命令,首先挑起动乱的必须处死,这个盟书已经沉在黄河里面了,如今,三位臣子(指范氏、中行氏、赵氏)首先挑起了祸乱,现在却单纯将赵氏的赵鞅驱逐在了晋阳,这就是刑法的不公正,我们不服,请把范氏和中行氏都驱逐赶走。”

    晋定公能什么,整个的晋国的大权,就掌握在这六个家族的中,既然现在三家已经发出了共同的声音,就按照规矩办吧,少数服从多数。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