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三百刺客闹吴王 (鲁哀公八年,公元前487年,春秋第二百三十六年)
吴国终于接受了邾国的请求,准备征伐鲁国。
吴王就向当年因为“堕三都”事件,而流亡到吴国的原鲁国大臣叔孙辄咨询方案,叔孙辄一副鲁奸的样子回答:
“鲁国其实有名无实,进攻他们一定会胜利的。”
叔孙辄建议完了后,就得意洋洋的回到了一起逃亡的公山不狃那里请功,你看,我们被鲁国赶出来了,这会儿可以报仇了,我出了主意让吴国伐鲁。
没想到,人家公山不狃却:
“君子离开了自己的国家,应该不逃亡到敌国,本身在本国没有尽到臣子的责任,现在又要征伐自己的国家,为敌人去卖命,还不如死了更好,这既是道义。
如果吴国真的有这样的意思请教你,你应该推脱回避,我们如果因为怨恨,就攻击自己的国家,这是非礼的,记住了,下次如果吴王再要求派你领兵,你一定要推辞,吴王就会派我的,到时候,你看我怎么办。”
叔孙辄马上闹了一个大红脸,碰了一个不软不硬的钉子,也觉着自己很猥琐,很是后悔自己做错了事。
果然,吴王又向公山不狃询问伐鲁的事情,公山不狃:
“鲁国虽然现在没有很亲近的诸侯,但是如果是面临生死的时候,肯定会有其他的诸侯国出面帮助鲁国的,诸侯们都会救援他的,吴国恐怕不能达到目的。
如果晋国、楚国、齐国一起辅助鲁国,这就是四比一,况且鲁国针对我们吴国的地理位置来看,就是对抗齐国和晋国的前沿,就好像是他们的嘴唇一样的重要,俗话:唇亡齿寒,这个道理吴国肯定明白,诸侯们也当然明白,大王你想想吧。”
但是,吴王此时绝对的相信自己的实力,而且日后进军中原,也必须要鲁国这一关,此时正是最好的借口,所以还是决定出兵了。
不出公山不狃的预料,吴国任命他为前导,担任带路的任务,充当伪军趟雷的角色了。
公山不狃有自己的打算,为了给鲁军赢得充分时间和有利的战争态势,故意的从危险的道路前进,采取了取道武城山区的路线,以方便鲁国的设伏。
公山不狃的想法很好,但是想法不如变化快,最近武城人和附近的鄫地的人关系搞的很不好,因为种田的纠纷,武城人处罚过鄫地的农户,所以吴军到来后,鄫地的农户为了报复,就亲自带路,反而给鲁国造成了突然袭击的情况,让吴军绕过了鲁军的正面防守,一举攻下了鲁国的武城,这是很出人意料之外的事情。
公山不狃真是有嘴不清楚了。
鲁国危急了,负责南部战区的孟懿子询问子服景伯,子服景伯:“敌来兵挡,水来土挡,战斗吧,这就是我们自己把吴国招惹来的,能惹事,就要能担事,打吧。”
吴军势如破竹,接着又攻下了鲁国的东阳。
然后吴军又前进驻扎在了五梧,第二天进军到了蚕室,鲁国虽然派兵抵挡,但也是一场场的败仗,吴军太厉害了。
当吴军前进到“庚宗”这个地区的泗水河边上的时候,鲁国的大夫微虎一看会来了,前面吴王都是住在城邑中,现在却住在了野外的河边上军营中,于是就准备夜袭吴军,采取“斩首行动。”
那个时候的“斩首行动”很古代,既没有现在的狙击,也没有导弹和卫星,更没有直升飞的突袭,这怎么办?
于是,微虎就从自己的所属的七百人的卫队中,挑选勇士和高,当然这也不是摆开擂台,开展比武大赛,进行选举杀,而是比赛跳高,看看谁的弹跳力好,谁就是杀,七百个人,一声令下,一起向上蹦,连续三次,跳的高的人,就是高,参加夜袭队,刺杀吴王,这里面孔子的学生有若也被选上了,真是文武双全啊。
你想想,这样的声势,看热闹的也很多,消息很快传到了吴国的阵营中。
吴王夫差一听惊杆子了,这是干什么?
派人刺杀我,还用三百人,这那是刺杀,这就是打群架,我就是防守再严密,也不可能阻止这三百个人的无孔不入,生命重要啊!不行,要采取防御策略,最好的防御策略,就是移动,不停的移动,让敌人抓不住,摸不着。
因此,吴王一个晚上连续三次搬家,这个帐篷睡两个时,然后移到另一个帐篷接着睡,你,这还睡什么,瞎折腾一晚上,精神头十足,一夜没睡。
不过,吴王从来没有打过夜班,一夜不睡觉情况,从来也没有遇到过。所以,夫差非常的辛苦和疲劳。但是,这样折腾了一晚上,并没有鲁军的刺客出现,这就更让吴王担心了,这就好像是等着这个靴子,什么时候落下来一样,敌人不落靴子,你就永远担心,睡不好觉。
为什么晚上鲁军没来?
并不是因为抓不着吴王,而是因为计划取消了,因为这个行动被鲁国的季孙氏得知了,季孙氏心里想:这是怎么回事儿,微虎要挑选三百个刺杀勇士,还搞了选举甄选活动,这不是异想天开,闹着玩吗,三百个人,恐怕连吴军大营都冲不进去,还白白的搭上这些战士的性命,这也太天真了吧,所以。季孙氏马上就制止了这个军事冒险行动。
但是,吴国不知道这个情况,精神一直高度紧张,鲁军的刺客越是不来,其实威慑的作用越大,这就是所谓的心理战或精神战吧,微虎可能也没想到,自己的一个无厘头的想法,竟然开创了“精神战”的先河。
吴王真受不了了,精神面临崩溃状态,一到晚上就哆嗦,这样肯定不行,什么征伐,什么霸主,活着最重要,所以,就要求和鲁国讲和。
鲁国的曙光初现。
子服景伯建议不要急着讲和,在顶上几天,当年楚国包围宋国的时候,宋国人民被围困的易子而食,劈骨烧柴,都没有订立城下之盟,现在吴国是远途征伐,肯定不能持久,估计用不了几天就会撤兵的,再等几天吧。
季孙氏掌握鲁国的兵权,是绝对的决策者,也是三军总司令,子服景伯顶多也就是个参谋长,最后的总负责人和下决心的决策者,还是要季孙氏承担。面对着吴强鲁弱的局面,停战是个很大的诱惑,什么城下之盟,这都是虚的东西,不受损失,减少牺牲,才是硬道理,于是季孙氏同意了吴国的要求,双方开始谈判。
吴国提出要求子服景伯到吴国当质押,看来真是恨死这个老头了,好在季孙氏在这个问题上立场很坚定,这是国宝,不能轻易的给别人当抵押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鲁国提出了对等方案。于是,鲁国就向吴国提出:让俺们的子服景伯当人质可以,但是吴王的王子姑曹也要到鲁国当人质。
子服景伯是大臣,姑曹是王子。
吴国人当然不愿意当王子到鲁国换人了,最后大家不了了之,都不提质押人员的事情了。
于是,吴国订立了盟约就回国了。
鲁国和吴国和平了,但是这个日子并不长久,因为齐国又搀和进来了,这就形成了“齐国、鲁国、吴国”这三国之间的混乱局势,上演了一场“老的三国演义”。
不过,这个“三国演义”可不是东汉末年的“魏、蜀、吴”三国演义,而是发生在春秋即将结束期间,由于吴国北上进军中原,试图参与争霸,而与齐、鲁之间发生的恩恩怨怨,三家军事和政治斗争相互交织,时分时合,也算上演了一通型的“三国演义”的故事。
不过在交代这个“三国演义”的故事前,我们还要交代一下,这一年宋国把曹国给灭了的故事,算是给曹国的寿终正寝做一个结束语吧。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