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齐国绝地反击战 (鲁哀公十一年,公公元前484年,春秋第二百三十九年)
齐国因为齐悼公的丧事,躲过了吴国和鲁国的第一联合征伐。
吴国撤退了,返回了江南地区,吴国距离齐国算是十万八千里,吴国撤退了,就露出了弟的头。
鲁国就在齐国的面前,齐国平白无故的挨了一顿征伐,在齐国眼里:现在鲁国长本事了,敢傍吴国这个大款,跟着吴国一起对付齐国,这必须是要教育的,吴国走了,那就是你鲁国吃瓜烙吧,于是齐国的报复很快就来了,这就是齐国反击鲁国的作战。也算是齐国在“春秋”历史上最后一次较大的战斗吧。
齐国打鲁国,一般来就是十拿九稳的事情。
鲁哀公十一年,春天,齐国出兵了,反击鲁国战斗正式打响。
此时,鲁国涌现出一个人物,他是季孙氏的家宰冉求。
这个冉求也是孔子的学生,后人尊称为:冉子。
根据论语的记载:
有一回孟武伯问孔子:“冉有是否能够办政治?”孔子就回答:“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就是冉求可以在诸侯国当邑宰,或在卿大夫家里当家臣。算是能文能武的人物了。
有一次季康子就问孔子:“冉有可以从事政治吗?”孔子回答他:“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这就是:冉求多才多艺,对于办政治有什么困难呢?放心的使用它吧。
又有一次,子路问孔子:“怎样才算是一个完备的人?”
孔子回答:“要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及卞庄子的勇敢,再加上冉求的才能、技艺以及礼乐的陶养;也就可以算是一个人格完备的人了。”按照这个意思来,冉求应该是一个文化人,但是没想到,他在战场上,表现的一样厉害。
齐国反击战,这场战斗记载的人物有些多,但是很详细,我们慢慢的来,一边欣赏,一边分析:
这次齐国反击战,领兵的是齐国大臣国书和高无丕,带领齐国的军队反击鲁国,而且气势很盛,一下子就进入到了鲁国的清地,势头很猛,鲁国岌岌可危。
鲁国掌握兵权的季孙,对自己的家宰冉求询问计策:
“我老冉,现在齐军已经进入到了清地,这就是为了鲁国而来的,怎么办?你老师都你是高人,就请你给出个主意吧?”
冉求:
“根据目前的情况来,我们鲁国的三军,分别掌握在“三桓”之中,那就让一家担任防守任务,另外两家跟着前往齐、鲁边境,进行防御作战。这样岂不是很好?”
季孙氏:
“冉哥哥,你想法很美好,但是现实很骨感,你的打算很好,但是我恐怕做不到,因为我一家不能调度另外两家,他们不会听话的。”
冉求思考了一下:
“那样,我们就采取诱敌深入的办法,把敌人引到鲁国境内的都城郊外,再进行战斗,这样一来,三家一起,一举歼敌于鲁地。这样谁也没有意见了,大家都一样对敌。”
季孙氏感觉这个方案可行,于是就找到孟氏和叔孙氏商量这个作战的方案,但是他们都不同意,觉着这个计划太冒险了,让凶恶的齐军前进到鲁国首都,这简直是太危险了,一旦作战不利,鲁国就有灭亡的危险。
再,鲁国军力最大的军队还是在季孙氏中掌握,这样一来,就等于使他们两家,跟着季孙氏一家一起消耗实力,这对于相对较弱的另两家来,这是不上算的,本身你季孙氏掌握的的国家王牌军,我们两家掌握的是游击队,和王牌军一起消耗实力,等于是借敌人的,损耗了自己的势力,所以他们就不同意。
怎么样,历史有意思吧,我们似乎看到了当年中国近代军事的老问题了,军阀们保存实力是最大的保障。
球,又画了一道美丽的弧线,踢回了冉求这里。
冉求继续开动脑筋,发挥孔老夫子教育的根源,继续:
“我勒个去,季孙大人,我的总司令啊,现在是要拼命的时候了,要是这样还不行,就这样:
等到齐军到了鲁国的郊外,不要让国君出城跟着作战,你季孙一人带着一家的全部兵力与齐军作战,背靠着鲁国的都城,只要是不服从你的命令的,就不算做是鲁国的人,进行战场纪律的严肃处理。
我算了一下,鲁国卿大夫各家所拥有的战车加起来,肯定比齐军的战车总数要多,就是你季孙氏一家的战车就多过齐军,基本上就是二倍于齐军,我们还怕什么?”
然后,冉秋又吧哒吧嘴:
“季孙大人,你也别考虑那么多了,至于那两家不肯出战的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现在鲁国的政权,就掌握在季孙氏的中,当面临这个危险的局面的时候,齐国征伐鲁国,你不能全力的参战,这就是季孙氏家族的耻辱,以后恐怕再也不能成为鲁国卿大夫行列里面的人了。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你季孙氏家族责任更重。国在,季孙在,国灭,季孙亡,想想吧。”
季孙氏也感觉,此时到了生死之战的时候了,此时不能考虑一家的得失,否则,自己家族的荣誉和地位,就会直线下降。于是就和冉求一起来到朝堂上,如数的汇报了这个战略方针,为了表示季孙氏誓死抗敌的决心,还没等国君批准。季孙氏就带着全族兵马在“党氏之沟”候命,也就是鲁国王宫外面的一道大沟里等待国君的批准命令。算是用实际行动表决心的样子,绝不推诿,誓死包围鲁国。
命令终于批准了,于是季孙氏再次喊过冉求,向他询问具体作战的方案。
冉求:
“你们是三军司令,有深远的谋略和丰富的作战经验,具体打仗,我这个人能知道什么?你就下命令吧。”
孟氏的孟懿子很聪明,知道冉求心中肯定有作战方案,而且这次的布局,就是在他的策划下所进行了,照顾了另两家的利益,也很感动,就非要坚持冉求意见,冉求:
“人是在完全考虑了部下的才能之后才敢提建议,衡量了我军的各种情况后,才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出全力,这些都不是现在我能了解的。”
什么意思?
这就是:你们三家不要遮遮掩掩的,要把全部的势力呈现出来,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安排,这才是一个优秀军事计划的前提,但是冉求的这个合理的意见,却引起了其他人的反感,这就是鲁国上下不团结,纷纷抱着山头主义不放,这都到了什么时候了,还藏着,掖着,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叔孙氏一家。
叔孙氏:“冉求的意思,就是我们成不了统军的大丈夫吧。”发完了牢骚后,然后就回去亲自检阅自己的部队了。其他的家族一看,也纷纷效仿,各自去关心自己的部队了。
没办法,“三桓”权力制衡,已经是鲁国的痼疾了。
孟氏的孟孺子率领着鲁军的右军,颜羽为他御车,邴泄为他的车右,前来增援。
冉求代表季孙氏率领着左军,管周父为他御车,樊迟担任冉求的车右。
由此,可以看出鲁国是:两军左、右分别迎战的态势,看来鲁军是左军强,右军弱。
季孙氏看着冉求的车右是年轻的樊迟,就对冉求叫着樊迟的字:“须也(樊迟)太年轻了,恐怕不行吧,打仗可不是闹着玩的啊!”此时的樊迟,也是孔子的弟子,年龄大约三十一左右,有些文质彬彬的样子。季孙氏担心冉求别照顾老同学的关系,用一个文质彬彬的人打仗。
冉求:“不要担心,虽然他有些文质彬彬,但他能够遵守和服从我的命令,这就是大胜仗的保证”。冉求表示了对樊迟的极大信任。
鲁国左军季孙氏的部队,有七千人之众,算是鲁国的绝对主力部队,冉求挑选了三百名武城人步兵,担任自己的亲军。然后命令:只要是年老和年幼的战士们,负责守卫鲁国的王宫,作为警卫部队,驻扎在鲁国都城的南城门雩门之外,其他的跟着一起决死战斗。
一切准备就绪,就等齐国前来交战。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