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探险

A+A-

    许鲸睡得并不沉,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正在河边,齐云至就在身旁。

    “齐大哥,我们没有被人看到吧?”

    齐云至摇摇头。

    天已经擦黑,许鲸把碗和盐藏好,背起背篓拉着齐云至快速往梁家走去。

    梁宝早已经回来,梁家一家人正在吃午饭,看着许鲸瘦瘦地背着个背篓回来,梁家人总算松口气。

    郭英贞问:“这么久,你上哪去了?”

    许鲸低着头,声道:“不记得路。”

    “下午让你跟着宝他们,你怎么没跟?”

    许鲸不回答。

    郭英贞生气,又不好体罚他,便走上前伸手接过他的背篓,让他回房,“今天的晚饭别吃了,饿一顿长长记性。”

    许鲸今天吃饱了才回来,不吃晚饭也没什么,他乖乖地在梁家人的注视下回房,将门关上。

    回到房间后,许鲸揉揉眼睛,对齐云至道:“齐大哥,我们睡觉吧,今天晚上不出去找东西吃了,好困。”

    齐云至安静地躺在他身旁。

    仁源生活区没有路灯,天黑之后一片黑暗,许鲸房间只有一扇的窗子,采光本来就不好,晚上不点灯的情况下,伸手不见五指。

    这种环境不好生活,但是睡觉很舒服。

    许鲸累了一天,守望号充能完毕,他放下心中一块大石,一上床五分钟都没到,就睡得极熟。

    他这天晚上回来得太晚,梁家不放心他,一连好几天都把他拘在家里剥花生,连门都没让他出过。

    许鲸晚上虽然会出去找食物,但山地地形太复杂,他一个一米出头的孩,在完全没有灯光的情况下上山太危险,只好暂时在野外转。

    野外的食物其实不太多,经过他们十多天的翻找,已经找不到什么能入口的东西。

    河里的鱼倒是能抓一些,但其实河鱼比较腥,寄生虫也多,必须煮熟了才能吃。他们现在煮鱼只能放一点点盐,煮出来的鱼并不怎么好吃。吃一顿两顿还可以,多吃几顿,许鲸跟齐云至都不怎么吃得下去。

    许鲸有点惆怅,每天扣着手指算寻找新的食物来源。

    仁源生活区跟全国一样,都是九月一号那天开学。梁大石与梁二妹两人背着书包,带着米粮,走路去禄瑜生活区上学。

    他们一个上高中,一个上初中,都需要住宿,每个星期五才回来。学校没有食堂,只提供蒸饭服务,学生需要带上米粮,到学校后自己淘好米放到抽屉里蒸。

    不仅米粮,他们去上学菜也需要自己带。

    一般而言,他们会带比较耐放的菜。家庭条件差一点的,会带辣椒酱,炒好萝卜干、酸菜和菜干等,家庭好一点的则会额外带点腊肉、腊肠、咸鸭蛋等比较耐放的荤,有时给自己加餐。

    这些菜都要吃一个星期,从星期一吃到星期五,必须得耐放。

    与初高中生相比,许鲸他们要幸福得多,仁源生活区就有学,从家里到学校,路程不超过十分钟。

    郭英贞带着许鲸跟宝去报名,许鲸那头早就好了招呼,他一上学就读四年级。

    宝则从一年级开始读起,他学前班也在仁源学读,对校园十分熟悉。

    学校的老师大多是仁源生活区里面的居民,郭英贞跟他们都认识,简单个招呼,郭英贞把许鲸放到四年级的课室,牵着宝去一年级报名。

    班上的孩子早就听梁宝家那傻子病好了,但没怎么接触过,都很好奇。见许鲸进来,他们偷偷拿目光量许鲸,恨不能在许鲸脸上看出朵花来。

    班主任姓谭,上面调下来的一位老师,他见许鲸的年龄和班上孩子差不多,没特别在意,把他编到前排,安排他坐好后就开始上课。

    学的课程不多,语文、数学、自然,外带少量的音乐、美术、体育,体育课就在课室的操场上,通常老师点一遍人就让他们解散。

    仁源生活区家家孩子都多,生活又困难,家长们一天到晚在地里侍弄庄稼,对孩子难免照顾不到,大部分家庭对孩子都采取放养形式,这些孩子放学做完家务一般在生活区内跑跳疯玩,家长也不怎么管。

    许鲸有上辈子的记忆,心理年龄在那,不可能真和学生一样疯玩,不过他成绩好,每次作业都能拿一百分,没几天,周围的同学看向他的目光已经隐隐带着崇敬。

    他不需要多做什么,每天交作业前都有一大批同学围过来,问作业抄。

    许鲸不会主动借作业给他们抄,不过有谁不会写题目,他会耐心地教导。

    谭老师很快发现许鲸的行为,他大手一挥,将许鲸提拔为班上的学习委员。原本的学习委员因成绩不佳,降格成组长,不用每天被老师特别关怀,前学习委员还挺乐呵。

    开学第一周很快就要过去,转眼到了星期五。许鲸晚上出去找食物,白天上课会趴在桌子上补眠,经过这几天相处,周围人都习惯许鲸这副蔫哒哒的模样。

    谭老师见许鲸上自习课睡着过,许鲸又瘦又,身高远不及同龄孩子的平均水平,成绩又好,多少听他事的谭老师对他有些同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他不在正课上睡着,谭老师就不管。

    “许盛禾。”坐许鲸附近的梁良子走过来推推许鲸,趴在他耳旁问:“明天你要不要跟我们一起去碧幽谭探险?”

    梁良子算是班上的老大,他高大结实,虽然学习不咋地,但人挺聪明,也讲义气,班上的同学都服他。

    许鲸个哈欠,问:“碧幽谭在哪里?”

    梁良子用气音:“在糜子峰那边,我们约好一起去砍苦苦树枝丫做弹弓,你去不去?”

    许鲸道:“我不知道回家要不要干活,要是被留在家里干活,我就出不来。”

    梁良子清楚许鲸的情况,看向许鲸的眼神里带着些同情,他给许鲸出主意:“没事,你就你要跟我们去砍柴,等我们探险回来,背一捆柴回家就行。”

    许鲸同意。

    仁源生活区的人使用土灶,每天烧的柴火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来自田里的作物,比如花生苗,玉米杆,稻草等;另一部分则来自周围的大山,每年秋冬,仁源生活区的人们无论男女老少都会上山砍柴,储够一年的柴火。

    这年头上山砍柴全靠人力,效率不高,一个冬天其实砍不到多少柴。许多人家冬天也有各种活要忙,上山砍柴的时间有限,这么一来,能砍到的柴火更少。

    大人没空,家里半大孩子平日里便要上山给家里砍柴。一群孩子上山,能互相看顾,大人也放心。

    梁大石和梁二妹都上山砍过柴,梁家并不介意使唤孩子出去砍柴。

    有这先例在,许鲸在饭桌上了,梁国涛点头同意,李银秀心头不满,又不好驳儿子的意,只能瞪许鲸一眼。家里的花生还没剥完,上山砍什么柴?

    第二天一早,梁良子背着水壶和布袋过来叫许鲸。

    郭英贞正收拾东西准备去干农活,看他坐在走廊下,嘱咐道:“良子,你上山可要看好禾,别让他一个人乱跑。”

    “知道了,婶子你放心,我一定看好他。”梁良子拍着胸脯保证,“不单我去,化禹他们也去,我们那么多人,不会让他乱走。”

    “那就好,别在山上待太久,早点回来。”

    “哎。”

    许鲸洗漱完,梁二妹还没开始做早饭,他单独吃过昨晚剩的饭,去厨房拿上砍刀示意梁良子走。

    “表姨,我跟良子他们去砍柴了。”

    “去吧去吧。”郭英贞挥挥手,背上箩筐准备去田里。

    太阳还没升起来,到处都是准备去干活的农人,见许鲸和梁良子出去,大人们纷纷趣,“良子,你要带禾去哪?”

    “上山砍柴。”

    “嘿,平常不见你这么勤快!你们上山砍柴注意些,可千万不能吃山上的东西。”

    “知道知道,我们带着东西上去吃。”梁良子着,向对方展示他用布袋背在水壶旁的红薯。

    走到路口,其他几个少年正在哪里等着,看到许鲸跟梁良子,百无聊赖的少年们赶忙站起来,“怎么那么久?”

    “英贞婶子家远嘛,快走快走,别废话。”梁良子上前揽着对方的肩,带着对方往前走,回头努嘴示意许鲸跟上。

    许鲸笑笑,悄悄拉了一下齐云至的手,两人跟在这帮少年身后。

    许鲸开学这一个星期,齐云至大部分时间陪他呆在课室,有时也会单独出去逛逛,两人相处的时间变少,许鲸一时有些不习惯。

    齐云至也不习惯,现在有机会,齐云至便一直跟在许鲸身后。

    一群人渐渐与去安全田里干活的农人分开,从路往糜子峰走。他们平时上山砍柴主要在仁源生活区附近几座山,糜子峰作为附近最高的山峰,大家很少去爬。

    糜子峰路远陡峭,上面都是茂密的灌木和森林,路不好走,单论砍柴,去那里费时费力,并不划算。正因如此,糜子峰的风景倒比附近几座山的风景好得多。

    许鲸攀着树枝和草茎,吃力地往上爬。齐云至在他下面护着,偶尔托他一把,免得他摔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