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兰丽华互勉

A+A-

    从省城回来后不久,王大妮生了一个女孩,取名叫刘咏梅。

    刘咏梅出生后没有多久,王大妮就把她交给母亲,继续参加到生产队的劳动中去了。

    就在刘咏梅快到一周岁的时候,王母摔了一跤,把骨盆摔坏了。这一来,不但不能看孩子,反而还得让别人来伺候她。王大妮顿时就着急了,自己要是在家看孩子,伺候母亲的话,就不能去挣工分了!于是,她当立断,决定不让王五妮再去上学,而在家带孩子和伺候母亲。

    当她把这个决定告诉王五妮后,爱学习的王五妮当然不同意。

    第二天王五妮照样背着书包去上学。

    当他刚刚走到校门口时,就被气呼呼的王大妮追了上来。她二话不,就用里正好下地时带的镢头照着王五妮的臀部就是一镢头背,王五妮顿时就被打得两眼直冒金星,倒在地上半天才爬起来。

    “给我回去!”王大妮命令道。

    “就不!”王五妮忍着痛,瞪着眼。

    “不回去就打死你!”王大妮喊着,又举起镢头。

    “打死我也不回去。”王五妮也气呼呼地。

    姐弟俩的打闹声惊动了田老师,他赶紧跑了出来。

    “怎么回事?”田老师问道。

    “老师!她不让我上学了!”王五妮委屈地哭着。

    “为什么不让他上学了?”田老师赶紧问王大妮。

    “我娘摔了,躺在床上不能动,我要下地,他得在家伺候我娘,还得给我看孩子。”王大妮理直气壮地。

    “噢!那就让他请几天假吧!”田老师想了想。他知道王大妮怕耽误挣工分,才不让王五妮上学。而他也知道王五妮几天不上课,也不会太多地耽误学习。

    “行!那就等我娘好了再让他来吧!”王大妮。

    “行!”田老师答应。他以为王母几天后就会好起来。

    一看老师也同意了,王五妮只好无奈地回了家。

    和田老师一样,王五妮也以为母亲几天后就会好起来,自己就可以再去上学。谁知道两个星期过去了,王母还是不能动。这下他可急了,又嚷着要去上学。

    “不行!没有看见娘还不能下地嘛!”王大妮完后又:“我再给你去请假。”

    “不用去了!老师肯定不会再同意了!”

    王大妮哪听他的,照样去给他请假。

    一听王大妮还要给王五妮续假,田老师果然急了。

    “你这要耽误他学习的,他今年就要上高了,怕到时跟不上!”

    “跟不上就跟不上呗!跟不上更好,就不用再上学了!”王大妮。

    “这叫什么话!”田老师不高兴地。

    “实话!”王大妮翻了一下白眼抢白。

    “你——”田老师被她抢白的不出话来,半天后才忍了忍:“五妮是个好学生,将来肯定有出息,不上学会耽误他前途的!”

    “不耽误挣工分就行!”

    田老师一看和王大妮“叫花子遇到兵,有理讲不清”,就想了想:“我看这样吧!要不让他带着孩子来上课吧!”

    王大妮一听,觉得这样倒可以。只要孩子有人看了就好办了。再母亲也好点了,只要早晚给她弄口吃的就行。于是便:“行!”

    第二天,王五妮就把外甥女带进教室,开创了刘庄第一个带孩子上学的先例。

    上课时,他把孩子放在旁边的凳子上,给她玩具和吃的东西。好在这孩子从就不怎么闹,所以不怎么影响大家上课。

    孩子是不闹,但拦不住她拉屎撒尿呀!她时不常地就在上课时搞得教室里臭烘烘的。

    虽然同学们很有意见,但由于老师不,谁也不敢什么。

    后来,王母虽然好了,但为了让她也能去挣工分,王大妮还是继续让王五妮带着孩子上学。

    就这样,王五妮一直带着外甥女完成初的学习。

    读完初后,王五妮、刘五、史楚生、刘亮四个同学就到兴坪镇上的完全学读高了。

    高班里有个女同学叫兰丽华,不但长得漂亮,学习成绩也非常优秀,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名。

    兰丽华在家排行老三,父亲是公社卫生所的所长,母亲也是卫生所的医生。其实在卫生所,她的母亲才是水平最高的医生。

    人父亲聪明,聪明一个,母亲聪明,聪明一家。由于聪明母亲的遗传基因,再加上她对女儿们的后天正确教育,家里的“四朵金花”个个都很聪明、懂事。她的大姐和二姐在几年前就分别考上省城的高中和县里的初中。

    王五妮非常崇拜兰丽华,并以她为榜样。通过努力,在六年级时,王五妮在班里的学习成绩已仅次于她了。

    六年级那年冬天的一个白雪盖地、寒风刺骨的早上。当王五妮和刘五去镇上上学刚走到村口时,就听到有孩的哭叫声,他们顺着声音望去,看见一个灰乎乎的“大狗”正叼着一个女孩往南河滩的树林方向跑去。他俩一看不好,就一边喊,一边追,并不停地捡起路边的石块等东西向那只“大狗”砸去。那只“大狗”因为叼着孩子,跑的不是很快,跑了一阵后,一看甩不掉他俩,就不情愿地放下孩子跑了。他俩跑到孩子跟前一看,发现那孩子是刘云生不到3岁的女儿刘灵灵。

    由于追“大狗”追得急,王五妮把右脚上的棉鞋跑掉了,当他返回来找到鞋后,脚早已在雪地里冻得没有知觉了。

    有人从“大狗”在雪地上留下的蹄印认出,那是狼的蹄印。

    原来,那天早上灵灵闹肚子,她哥哥把她送到厕所的茅坑上后,就自己回屋去了。孩子拉完后,并没有回屋,而是从栅栏里钻出院外玩雪去了,结果就被冒然进村的狼叼走了。因为天气很寒冷,街上正好没有其他人,所以谁也没有看见。直到狼把孩子叼到村口时,才被一早上学去的王五妮和刘五发现。

    到了学校后,史楚生和刘亮就把王五妮和刘五“狼口救人”的事情告诉了老师和同学。

    第二天,刘云生把对他俩的表扬信送到学校,并送给他俩每人一只钢笔。

    很快他俩就被评为学校“见义勇为”和班里“学王杰,做好事”的优秀少先队员。

    过了几天后,王五妮发现右脚的大拇指上的指甲开始变黑,指甲缝里往出渗着脓水,而且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王母让他请假,但他怕耽误学习,执意不肯,坚持每天一瘸一拐地去上学。从刘庄到兴平镇五里的路程,他要走上近两个时。

    为了不迟到,他只能每天天不亮就出发。为了怕他一个人走得那么早害怕,刘五就陪他也一起早走。为了怕这么早碰到狼,他俩还每天带一把镰刀。

    刘云生知道王五妮的脚冻坏以后,就从生产队借了平车,让弟弟每天早晚接送他上学,直到他的脚疼得不是很厉害为止。

    一个月后,大拇指上变黑指甲才萎缩脱落,慢慢长出新指甲。

    转眼王五妮就要高毕业了。

    那时的农村孩子,一般读书读到高就止步了。有的是家里觉得他们可以回家挣工分了,不让再读了;有的是家里没有经济能力让孩子再去县城读中学了;有的倒是想继续上中学,但却考不上;有的是更没有出息的孩子,不愿意再干学习这个苦差事了。

    老师觉得王五妮考上初中没有问题,所以就鼓动王老四,希望王五妮能继续读书。好在王老四已经在公社加工厂当了工人,家庭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所以他就同意儿子考学了。

    “你要能考上,我们就让你去上。”王老四平静地对儿子。

    父亲的支持,让王五妮非常高兴,便加紧了考前复习。他首先把高两年来做过的作业全部重新做了一遍,然后把做错的再做一遍。

    这年6月初,王五妮和兰丽华等同学在设在县第二中学的考场进行了升初的考试。

    考试结束后,王五妮自我感觉良好。与兰丽华对答案后,觉得自己考的不错,考上肯定没问题,就开始做起中学毕业后,当个工人和教师什么的,永远离开这个给他的幼年带来心灵创伤的穷山沟的梦来。

    正当他日夜盼望着初中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史无前例的那个大运动开始了,县中学停止了招生,他离开农村的美梦遭到破灭。他感到非常失落。

    有人愁,有人欢喜。王五妮上不了中学,王大妮却非常高兴。首先,她弟弟可以回家挣工分了。其次,也减轻她照顾家里的负担。

    正当王五妮没有学上的时候,公社成立了农业中学。

    农业中学的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文化、有农业技术的新型农民,毕业后留在农村。所以除了文化课的学习外,还要学习农作物等种植。

    王五妮不顾王大妮的反对,报名上了农业中学。在他的心里,上农业中学也比没有学上强。

    与王五妮一起上农业中学的高同学还有兰丽华、王座英、刘五、史楚生等。

    农业中学每年只招一个班,校址设在完全学。行政上统一管理,教学上相对独立。

    兰丽华和王五妮这两位在高时的正、副班长仍然担任了班里的正、副班长。

    由于农业中学还有一些社会青年,文化基础普遍较低,班里一直在补习着学知识。王五妮和兰丽华几个学习好的学生向校领导提出开设初中课程的要求,但校领导不置可否。这让他们感到很无奈。

    “我们自己学吧!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这最初级的教育上呀!那么多同学连初都没有上完,学校怎么可能开设中学课程呢!”王五妮对兰丽华提醒。

    “我也觉得是!我们不能再这样一天天地浪费青春了。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只能靠我们自己了。自学也许不容易,但不管学到多少知识也是我们自己的。我相信,没有白学的知识,总有一天它会有用的。”兰丽华完后,又想了想:“这样吧,我回去找一下我姐他们的初中课本。我觉得应该都在呢!前些日子,我还看到过她们保存着满满的一箱子上中学时用过的书呢!要是都在的话我俩正好一人一套。”

    “那太好了,我正苦于没有书本自学呢!”王五妮:“现在就是想买都没有地方卖呢!”

    第二天,兰丽华高兴地对王五妮:“他们俩的中学课本果然都还在呢!”着,递给他一套。

    “哎呀!太好了!”王五妮高兴地接了过来,像得到宝贝一样。

    “昨天晚上我看了一下初中代数,觉得不是很难。如果咱两个能相互帮助,我觉得就更没有问题了。”兰丽华高兴地。

    “有你我就更没有问题了!”王五妮真诚地。

    从那天起,他们俩晚上各自在家看书,白天在学校上课时就做题。如果遇到不清楚的地方,两人就讨论。实在讨论不清楚的,兰丽华就记下来,找会去请教姐姐们。

    有一次,教学四年级的老师因父亲病重回了老家,学校就让王五妮和兰丽华去给这个班代课,兰丽华教语文,王五妮教算术。班里虽然有的学生比他俩年龄还大,但也和别的同学一样,称呼他俩为“王老师”和“兰老师”。

    后来,他俩就成了麻将牌里的“混”,哪个班里缺了老师,他俩就去哪个班顶替。

    真诚希望您能提出宝贵意见!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