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民国动荡,科教兴国
见俞瑀同意和自己一起去,王晔一边带着乔微往校长室走一边对着乔微嘱咐道:“一会儿见到周校长,你一定要好好表现,周校长一向重视人才。”
不过王晔和俞瑀都十分清楚,就算是周校长重视人才,可开女禁绝不是重视人才这一点就能行的,如果乔微是个男孩子一切都好,可偏偏乔微是个女孩子,如今可还没有一所国立大学是收女学生的。
女禁牵扯太多,比如女子的地位权利,封建的旧社会旧伦理等等。
如果华大开历史之先河,恐怕要遭到很多人老旧顽固派的抵制。
乔微其实也很清楚如今这个时期恐怕不是开女禁的好时,原因很简单,如今的女中学生并不多,只有当女学生达到一定的规模,女学生抱在一起为自己争取权益的时候,社会才会重视。可如今华国内,女学生并不多,很多地方的女学也只是刚刚开放,这个时间最起码要再等上两年才更好。
解放运动,争取权利,这些都需要人,人多才能力量大。
不过乔微也不担心自己,因为她现在还是个孩子,从男女大防上来讲她甚至还不满七岁,如今的社会风气比起前清来开放太多,她的年龄倒是她能进入大学的一个优势。
妇女的解放运动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时间,也需要一点点慢慢地积蓄,当然更需要先锋者,如果她能够成为华大的女学生,即便是旁听生,也是给其他女学生的鼓励,这样华国的女学生才能更快地看到希望。
如今的各地大学的教授和校长其实年纪参差不齐,因为如今的校长们多数是留洋带回来的,而从前清走出去的第一批留学生如今年纪也都不大,所以如今华大的教授和校长年纪都不是太大。
周校长是一个十分儒雅的中年男子,比起喜欢穿长衫的俞瑀和王晔,周校长身穿西服,带着一个金丝眼镜,看着这位校长坐在一个红木桌子上,拿钢笔在纸上写着什么,乔微觉得如今的时空旧好像是从民国一下子进入到了现代一样。
她的民国和现代绝不仅仅是一身衣服,而是周校长的这屋的摆设以及周身的气质,和后世的学者打扮也没有什么区别。
实话乔微很少见到这个时期的文人有穿西服的,在这个时代也只有大部分的商人和政府官员喜欢穿西服,而文人多数以长衫打扮,她身边的闻争鸣还有王晔等人就是个例子。
不过周校长是个很儒雅的人,见到王晔两人进来后,起身和两人见礼,甚至还从自己的书桌旁拿出几块包装精美的巧克力递给乔微,笑道:“我这里也只有这点东西能给你甜嘴了。”他这里孩子不常来,这点巧克力还是上次友人送的。
实话,乔微在这个时代的生活水平也不算低了,但巧克力她还是第一次吃到,主要是因为民国时期卖巧克力的地方很少,平城更是没有。
“谢谢周先生。”乔微对着周校长笑得乖巧可爱,很有礼貌。
“士光先生和时文先生怎么想起来到我这校长室来了?”周校长笑着问道。
“是我想要恳求校长给阿微一个在华大读书的会。”王晔都是周校长请求道:“阿微这孩子太聪明,有黄香之智,我觉得让她上女子学校是耽误她。”
“是的,校长。我之前已经考察过这孩子,十天左右的时间就能将中学和预科的化学知识掌握地十分牢固,不比现在那些上预科的孩子差,甚至更好。”俞瑀也帮腔道:“我真的是爱才心切,这孩子如果去读中学就是在耽误她。”
周校长一开始好奇两人为何带着一个姑娘过来,如今算是明白过来了,原来是给姑娘求学来的。
能让王晔和俞瑀两人一起过来求她,周校长对乔微的聪明才智都没有怀疑,如果这是个男孩子周校长可能会直接让乔微在今年招考的时候一起考试,可偏偏乔微是个女孩子。
女禁,真的能开吗?
这个问题周校长不同于一般的迂腐之人,他受到的西方教育更多,思想也比较开放,他很提倡女子读书,可同样开大学废除女禁之先河,这牵扯到的事情太多了,远远不是他一个人的力量能够达成的。
周校长叹了口气,对着乔微招了招,乔微起身走到周校长的面前。
“姑娘叫阿微?”周校长问道:“想来华大读书?”
“嗯,想读书。”乔微没有任何怯懦,大大方方地道:“我不能读书吗?”
“能。”周校长回答这话没有犹豫,“自民国起,我民国女子皆可读书,可议政。如今又不是前清,你自然可以读书。”
“那我为何不能上华大?”乔微又问道:“政府有规定女子不能读大学吗?”
“没有,政府没有规定女子不能读大学。”周校长即便面对乔微这样的孩子也回答地很是认真,并没有因为乔微年纪就对她有任何敷衍。
“那我为何不能读大学?”乔微又问道。
“是啊!”周校长叹了口气,看向了外面,同样也发出了问句,“为什么女子不能读大学呢?”比起乔微声音稚嫩的童声,周校长的问句更加苍劲有力,仿佛是对这个国家对历史的质问。
“西方的国家女子都可以读大学,他们从来没有拒收过女学生,我们的大学为什么没有女学生呢?”周校长的声音有些沉重,“我们的大学为什么默认不收女学生呢?”
“是因为没有女子来考大学吗?”乔微对着周校长问道。
“是没有。”周校长摇头,“这是一种默认,从国立学堂改制的华大以及从京师学堂改制的京大等等,在前清不允许女学生报名,所以所有人都默认女子不能报考民国的大学。”
乔微明白周校长的意思,这种默认未尝不是一种社会的可悲。
“我曾听舅父过,孟先生曾在民国中男女平等。何为平等?职业平等?政权平等?”乔微又问道:“如果教育都不能平等,那如何让男女的职业、政权平等?”
乔微出这话不仅让周校长感到震惊,就是旁边的俞瑀和王晔都为之一振。
“好孩子,这话是谁教你的?你舅父还是你父母吗?”周校长对着乔微问道。能在这个年纪出这番话,很像是耳濡目染。
“都不是。”乔微摇头,“我读过华国女报。”那是著名的女革命家秋女士主编的报纸,虽然秋女士英勇就义,但是秋女士为华国女性解放做出的贡献是无法磨灭的,女权万岁的口号也是在之后被提出。华国女报仅仅发行了两期,但是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在华国的历史上留下过极为灿烂的一页。这份报纸乔微确实看到过,其中的言语激烈和直指人心的犀利,远比她今日这两句话要震撼地多。
听到这话,周校长就不感到意外了,读过华国女报的孩子能发出这样的疑问就不奇怪了。
“你得很对,男女之平等,最应该体现在教育平等上,只有教育平等,政权和职业才能够平等。”周校长是个杰出的教育家,他对教育和政治有着自己的理解。
“你父母都同意你来学校读书吗?”周校长对着乔微问道,主要是这样的大事父母没有跟着来,难免会让人觉得有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乔微沉默了一声,旁边的王晔连忙对周校长摇了摇头,周校长虽然没往离婚上想,但是也觉得乔微父母可能有什么意外情况。
周校长赶紧道歉道:“孩子,抱歉,是我唐突了。”
乔微摇了摇头,入学的时候问父母家长之事这个很正常,就是后世的学生入学还要填家长信息呢,更何况是她这个年纪想上大学。
“我家中情况复杂,如今跟着母亲和舅舅生活。”乔微道,闻静对离婚始终心有忌讳,虽然离婚没有什么丢人的,可这是闻静的私事,她总要顾及闻静的感受,不能到处跟人自己父母离异的事情。
“您放心,我母亲和舅舅都很支持我求学,他们都是很开放的人。”乔微保证道。
旁边的王晔也赶紧作保,“校长您放心,阿微的母亲和舅舅都很赞同她上学,不然我也不会把她带到您这里来。”
听到这话周校长点了点头,他对着乔微道:“你上大学这件事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有些话我首先要好,比如你在华大读书对你名声可能会影响不好,再比如会有人抨击你等等”
乔微明白周校长的话绝不是耸人听闻,而是据实以告,在平行时空中大学开女禁之事,争吵了很久,甚至在报纸上宣战,顽固派所用词语十分恶毒,这些事如果年纪大些的孩子能承受,但是她现在年纪太,周校长是怕她承受不住,心里受到创伤出言提醒,这确实是好意。
“对我来,没有什么比读书更重要。”乔微的态度也很明确。
周校长听到乔微的话脸上露出了笑意,揉了揉她的头发,笑道:“好孩子。”
“你读书之事,不能操之过急。”周校长道:“你想要参加华大的招考,就必须有中学的毕业证证书,然后参加明年统一的招生考试。”
乔微听后十分欣喜,这是同意让她读书了。
“谢谢周先生。”乔微很高兴。
“我先好,你要是考试不过,我也不收你的!”周校长玩笑道。
“我一定能考得过。”乔微对自己这点自信还是有的。
不过周校长还是道:“听时文先生和士光先生,你现在已经学完了预科的化学知识,如果你愿意,我可以让你来华大当一段时间的旁听生,但中学的课程也不能耽误一定要拿到毕业证书才好。”
“阿微谢谢校长。”乔微这次对着周校长鞠了一躬,她很清楚周校长真的是对她破例了。
“少年青春正茂,看到你们,我才觉得华国未来可期。”周校长对着乔微感叹了一句话,这话是他心中的憧憬,他为什么愿意投身教育,不就是为了让华国的少年更强,少年强才国强啊!
“是您不拘一格降人才。”旁边的王晔也是笑着对周校长赞誉道。
乔微很清楚,这个世界正是有了这些真正的教育家们民国有那么多的英才辈出,他们华国培养了优秀的人才,为华国的深入革命和解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乔微跟着王晔回到了家中,正好看到从报社回来的闻争鸣,闻争鸣得到外甥女能去华大旁听的消息十分震惊。
“华大真的要开女禁吗?”闻争鸣赶紧问道:“周校长真的做好要和顽固派斗争的准备了吗?”大学开女禁之事远比外甥女上大学更让他震惊,毕竟外甥女的聪慧他一直都知道,但是大学开女禁则是闻所未闻之事,这意味着要和顽固守旧派的争斗变得更为激烈。
“不知道。”王晔不参与政治,但是这事也不能全算是政治,他摇了摇头,“校长自有他的考量吧,我觉得女禁早晚都得开,而且校长也是爱才心切,阿微又确实聪慧。”
闻争鸣知道自己这个朋友是个君子,一心搞教育不问政治,可是周校长处在华大校长这样重要的位置上,而且有享有社会极高的赞誉,政治考量比谁都要全面,他不觉得周校长是真的爱才连政治因素都没有考虑。
不过这些事闻争鸣也没打算和王晔讨论,他和王晔客气了几句,然后王晔又拐弯抹角地问了闻争鸣几句没有闻静的身体情况,闻争鸣的心思都在大学女禁上,也没注意到王晔对闻静的过于关心。
等王晔走了,闻争鸣才对着乔微道:“周校长真的同意让你入华大旁听了?”
“真的。”乔微点头,“等我拿到女子中学的毕业证就能参加华大的考试,正式入华大读书了。”
“您想要什么?”乔微看着闻争鸣的样子,她也知道周校长答应地太快,这点就是她也没有想到。
“周校长是个教育家,热衷于教育,也对女子教育很重视,这点我清楚。但你对周校长不了解,他之前也曾经投身于革命过,也曾在政府认过官职就是如今也在政府有一些职位。周校长做事一向是深思熟虑,他今日这番行事,没有和京大的邱校长商议,也没有和京市其他学校的校长商议,未免有些冒失,倒是和周校长一向稳重的行事作风不同。”
乔微确实对这位周校长的了解不多,听过闻争鸣的介绍,乔微也有些明白为什么周校长穿西服的原因了,这在政府任职过再加上去西方留学多年,估计穿西服也是一种习惯。
其实服装一事不能强加于爱国之上,穿西服者就是不爱国了吗?这倒未必,只不过工作性质不同,身兼政府之职的周校长穿西服更多的是一种政治上的需求,毕竟如今的政府之中基本上都以西服为主。
“最近政府的动向如何?”乔微听到闻争鸣的话问道。
“南方政府中,沈英锐和霍辉两败俱伤,双方都想要通过孟先生调和,如今孟先生已经就任南方政府总理,开始重新回到政治舞台上。”闻争鸣起此事脸上露出了笑意,“救国会给了我表彰,为我记一等功。”他的高兴不仅是自己得到了嘉奖,更是因为他认为救国会又重新掌权,他们革命救国又有了希望。
“起来,这功劳有你的一大半儿。”闻争鸣对着乔微歉意道:“你年纪太,我”他没有向上汇报乔微的功绩。
乔微摆摆,“您这是为了我好,是为了保护我,我知道。”她想当神童,但没想当妖孽。如今知道她一些底细的只有闻争鸣,她敢把自己的能耐在闻争鸣面前展示更多,是因为闻争鸣对闻静的兄妹之情,对她的关爱,闻争鸣把她当作晚辈呵护,所以她当初才敢赌一次。
“你救了我的命,我会尽我所能护你周全。”闻争鸣见乔微明白,又承诺道。他能从平城死里逃生,并且超额完成任务,都是乔微的功劳,可以乔微是他的大恩人,他知道外甥女有些太聪明,聪明地不像是个孩子,但还是尽自己所能保护他。
“北方政府呢?”乔微又问道。
“北方政府这边还是那样,去在镇压了一些地方军阀和革命起义军后,廖勇锐宣布正式就任民国大总统,听他还要解散国会,改内阁制为总统制,大权独揽。”闻争鸣想了想道:“不过廖勇锐最近确实又要废除国家政务院,设立政务堂,甚至还让参政院代行立法权。”
乔微知道廖勇锐此人,此人就是将孟先生逼得卸任的北方最大的军阀,廖勇锐此人是前清的官员,拥兵自重。她对此人的了解多源于报纸上,不过听着闻争鸣的介绍,让乔微想起了平行时空的一些人,她觉得历史有时候很奇妙,明明是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人物,总有人做着类似的事情。
“他这是想要?”乔微皱了皱眉,革命党人好不容易建立的民主制度,被廖勇锐这么一改,民主基本上变了样。
“如今北方政府中出现了一些很不合时宜的声音,比如有些人开始要反对共和,拥护立宪制度。”闻争鸣道:“不过这个声音一直都有,也算不得太大的事情。”
“立宪?君主立宪吗?”乔微皱了皱眉,她知道如今就算民国建立已经两年多了,还总有一些人不愿意共和,想要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当然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前清的遗老遗少思想没有转变,还有华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残留太深,让很多人无法适应民国。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其他的原因,比如现在的列强,除了f国和s国以外其他的很多国家都有君主,实行地都是君主立宪制度。民国实际上是周围众多的国家中唯一的一个共和制国家,所以总有一些人有其他的想法,不一心一意地搞民主共和,总想开历史的退车。
“不错。”闻争鸣叹了口气,“如今总有些人叫唤着君主立宪的好处,共和制不符合华国国情。”到这,如果不是他教养好,他是真的想要骂人了,怎么好好地民主共和不好吗?非得要个皇帝才开心?
乔微知道闻争鸣在气什么,不过她还有其他的问题,“我记得廖勇锐尊孔复古?颁布整饬伦常令,言要恢复礼教,还要恢复旧的纲常伦理?”旧的纲常伦理中,可不就有对女性的大束缚吗?
“去年教育总长宋先生曾经对此事大加驳斥,认为学生不应该拜孔子案,此事最终两方妥协,怎么如今又要尊孔了吗?”乔微皱眉问道,她不是如今的传统文化不好,也没有国人不该学习传统文化,而是认为在如今的环境中,国人更应当开放包容,如今君主制的思想并不适合现在的环境,民主制度才是大势所趋。
她对传统文化的观点始终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很显然如今的北方政府有些人将精华和糟粕分不清。
“廖勇锐似乎想要发布祭孔令,但如今内部的反对之声也极为强烈,所以对此北方政府和北方的学术界对尊孔还是革命解放,现在有完全不同的两个声音,如今不少人都在激烈争论。”闻争鸣道。
乔微听后露出了笑容,她对着旁边的廖勇锐道:“周校长想要放开大学女禁来试探守旧派的底线,我的事会成为可利用之事。”复古和民主是两个很大的话题,女子解放和男女平等是民主中很重要的话题,周校长想要以此试探不是他不重视女子入学,相反他愿意开放大学女禁,这对于女子来是一个很好的会。
“你想要怎么办?甘愿被利用吗?”闻争鸣也明白乔微的意思,要知道他这个外甥女可不是愿意受人摆布之人。
“我愿意做周校长中最锋利的剑,刺穿这尊孔复古之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