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人民教师(求收藏求推荐)

A+A-

    在沈光林的不情不愿中,他被数学老师一下课就给抓走了。

    不能陪着莉莉上接下来的三四节课,甚为遗憾。

    数学老师叫张作为,是很和蔼可亲的一个老头。

    有同学问他跟张作霖有关系吗?

    一个辈分的兄弟。

    “同学,你是在哪个专业读书的?我在物理系没见过你呀?”

    “张老师您好,我不是咱们学校的学生,只是因为对京大向往已久,我就是过来朝圣的,就像xc的牧民一路跪拜着去布达拉宫一样,今天来上您的课,我感觉我遇到了心中的活佛。”

    这话的真巧妙,身处象牙塔的老师哪里听过这么不要脸的夸奖,简直秀的让人头皮发麻。

    “那你是隔壁学校的学生喽?几字班呀?”

    张老师也是想多了,竟然让沈光林自承自己是隔壁学校的学生。

    “几字班”在青华大学也是很有意思的排序,在他们那里,入学是哪一年的就是“几字班”。

    比如,年入学的就是八字班,9年入学的就是九字班。

    不过张老师明显是在自作多情,沈光林要真是隔壁学校的人肯定不会这么“谦卑”的。

    因为青华就是京大的死对头,两家从教授到讲师到学生到门卫都是互相不服气的。

    “我并不是青华的。”

    “人大?”

    “也不是。”

    “那京城没什么好学校了呀。”

    张老师您这话有点得罪人了哈。

    直接问他哪里来的不就好了吗,还玩猜猜猜。

    “张老师,您不能这么,京城的好大学还是有很多的,像北航,北邮,北外,京城科技大学”

    在后世,就是北理工也不是那么容易考上的,甚至京城印刷这样的二本学校实际录取线都高出一本线不少。

    “那你是上述这些学校的学生么?”张老师没有悔改的意思,不过也没有再刻意贬低他们。

    “也不是。”

    “伙子,你这样逗我一个50多岁的老同志,好吗?这样好吗?这样不好。”老头子有些不开心了。

    “张老师,我不是那个意思。其实我是刚从国外回来的,并没有在京城读书,真的不是有意要消遣您。”沈光林交代了自己来历,

    “留学归来的?”张老师比较惊讶。

    “是的。”

    “所以你在数学课上讲述的内容并不是你自己总结的,而是在别人的课堂上学来的?”

    “没错。”

    “也行吧,还以为你是个数学天才诚实是个好品质。国外教学还是有他们的可取之处,平同志访问日本后都,是时候向发达国家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了。”张老师也是一位忧国忧民的主。

    八十年代正是中国睁眼看世界的最开始几年,也是“美分”“精日”“德吹”开始滋生的时代。

    这个时候不少人都产生了一个错觉:觉得国外的什么就是对的,发达国家的一切就是好的。

    西游记里面的那么多美女演员,移民的有多少个?

    留在国内的又有多少个?

    为什么搞航空航天的几乎没有清北毕业的?

    早些年人才出国没回来,晚些年大家都去搞互联搞金融去了。

    沈光林对“国外神吹”的体会不深,因为在他的那个年代,中国已经没有人提要要向日本学习了,当时的人们已经把目光放在了花旗国身上,甚至很多人在想着什么时候挑翻这个老大。

    在他的那个时代,人们也更加爱国了。

    尤其是留学生们,在海外更是听不得别人一句祖国的坏话,每天都以祖国的强大和繁荣而自豪。

    八九十年代,国外的月亮更大更圆,国外的空气更香甜的人不要太多。

    沈光林不是这样的人,他从来都没有以自己是个留学生而自傲,他就是因为实在考不上青华京大才选择留学的。

    而且,他能够留学麻省理工,也并不是因为他有多厉害,更多的还是因为钞能力运用的好和英语学得好。

    “那你学到什么阶段了?”张老师对这个还是比较关心。

    “研究生还差一年。”沈光林仍然是实话实,他怕编太多谎言将来会露馅。

    “那你怎么有空来这里了,怎么还不赶紧回去读书?还有时间来旁听大一的数学课?”

    张老师简直就是恨铁不成钢。

    怪不得这子表现的这么出类拔萃呢,原来是初中生在跟学生比四则运算呀。

    “回不去了,我是偷渡回来的,现在连个身份都没有。”

    就是有身份他沈光林也回不去,现在的麻省理工可并没有沈光林这个人的任何资料。

    “那是怎么回事?你犯了错误?”张老师的表情变得严肃了,毕竟刚从运动年代过来不久,大家都比较谨慎。

    “张老师您放心,我身家是清白的,只是因为一些历史原因现在还没有身份。这是我的烈士子女证明,我并不是黑五类。”

    沈光林拿出了上次领抚恤金时公安局领导发给他的证明材料。

    张老师看的很仔细:

    “行吧,那我就不问你具体原因了,你之前在哪个学校读书的,这个总可以聊一聊吧?”

    这个年代的人就是热心,什么事情都想知道。

    “可以的,我之前是在麻省理工读书,学校位于花旗国东北部的马萨诸塞州,是新英格兰地区的一部分。学校所在的城市是波士顿,我们学校跟哈佛离的很近,中间就隔了一条河,就像咱们京大和青华一样。”

    麻省理工和哈佛两所学校确实只隔了一条河,距离很近。

    在读书的时候,沈光林还去哈佛选修过课程,两个学校也是互相认账的,很是“友好”。

    最能够证明两所学校“友谊”的例子就是一旦某学校发生了不好的事情,肯定第一时间怀疑是对方的人干的。

    跟李蓉的“没见识”不同,张老师可是站在教学链顶端的男人,他知道“麻绳”理工的厉害。

    “这可是所好学校,在花旗国乃至全球都排名前十了吧,虽然名气不如哈佛大,但是实力很强。”

    “不,张老师,mit排名才是第一,哈佛只是第二。”

    涉及到母校荣誉,沈光林还是决定维护一下下。

    其实,这个时代的麻省理工并没有那么强,只是沈光林不知道而已。

    闲聊了一阵,张老师接着问道,“你现在不回去了,那以后有什么打算呀?”

    “看组织安排吧,我也不知道我能干什么,我是学自动控制和航天的,但这些并不是我的爱好。要是能在京大就好了,做个老师或者学生都行啊,实在不行做个图书管理员也不错呀。”这是沈光林的真心话尤其是李莉妹妹也在学校呢。

    “你以为你是谁呀,还想做京城大学的图书管理员?”果然是个幽默的老头子,张老师反应很快。

    沈光林从来没有想过真的去搞航空航天,他可是随时准备着要回去继承家产的男人。

    富二代的日子有时候也不那么好过,沈光林感觉他自己就是一个流量明星,空有一身虚名,名下一套属于自己的作品都没有。

    “不过,沈你也别灰心,现在人才紧缺,你哪门课程学的最好,可以先到咱们学校做个助教,然后找会再读个硕士博士之类,这样就有档案有文凭有资历了。”

    张老师也是真心为他好,这是个会为别人打算的热心人。

    “学的最好的科目?”沈光林沉吟并犹豫了。

    “英语!”

    这是实话。

    沈光林当年去留学的时候,新托福可是考了6分的,都可以去读英语专业了,也就是凭借着英语学得好,再加上不错的文理基础底子,这才被mit录取了。

    高额赞助费的事情都是谣传。

    张老师被沈光林给逗笑了:

    “你一个就读麻省理工航空航天专业的理科生,竟然是英语学的最好?那你怎么考上的研究生?”

    “真的就是这样的,班级里就属我的英语最好,语法学的也最扎实,就连老板发表的论文都是找我帮着修改的。哦,“老板”就是导师的意思,因为他会给我们发放生活补贴,所以我们都叫他老板。”

    人尽其材,沈光林的长处真的就是撰写英语论文。

    让一个天天想着混文凭的人去做发明创造,恐怕不容易吧。

    “这样吧,明天你再来一趟,我带你去见见咱们院长,看看有没有可能给你寻摸个工作会。”

    再怎么沈光林也是麻省理工毕业的“高材生”,学校一定得留下,虽然他研究生还没毕业,但是怎么着也得比本科生强吧。

    等沈光林从张老师那里出来,大一的同学们都放学了。

    沈光林还要赶公交车,不能多做停留,明天再来吧,陪伴莉莉妹妹来日方长。

    第二天又是起了个大早,沈光林又来到了京城大学物理系。

    今天张老师的办公室里还有他一位同事,姓杨,是教物理的教授。

    杨老师95年毕业,留校至今,主要研究方向为凝聚态物理。

    凝聚态物理并不是固态物理,也有液态的,这件事情不能搞混了。

    不过,京大在这个研究方向是真的厉害。

    后世,京城大学的凝聚态物理大拿不少,光院士都有七八位,在国际上也是处于顶尖水平的。

    沈光林有点胆怯,纯学术的东西他并不那么专业,而且前沿知识他虽然很多都接触过,但是也就研究个皮毛而已。

    沈关林最擅长的还是重复实验和撰写论文。

    开创性的研究还是交给开创者吧。

    杨教授听张教授沈光林正在找工作,而且一个mit毕业的高材生竟然英语最好。

    不知道想起了什么,他眼睛顿时一亮:

    “同学,同志,沈同志,快帮我看看我的这篇论文,我本来想拿去发表的,可是英文总不过关。英文系的老师也帮不了太大忙,一些专业词汇还是我对照着字典查的,你看看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杨老师也是病急乱投医了,第一次见面的人就求助上了。

    对于沈光林来讲,改论文最是简单。

    甚至,他写的论文还上过自然和科学,可惜成果都是老师的,他只是撰写工具人。

    沈光林毫不客气的把杨老师的论文接过来,这是一篇关于霍尔效应的文章。

    问题很明显,在杨老师这篇文章里,有好多专业词汇的用语都不太行,语法和表述方式都有问题。

    “霍尔效应”被发现已经一百年了,但是依然是长盛不衰的研究课题。

    这个霍尔效应通俗的讲,就是电流垂直于外磁场通过半导体时,载流子发生偏转,垂直于电流和磁场的方向会产生一附加电场,从而在半导体的两端产生电势差。

    杨老师研究的是不同半导体材质的霍尔效应,这应该是属于0年代的高端知识。

    也是巧了,在这个方面沈光林刚好比较懂,他不光读大学学过,而且研究生的时候也在学,而且学的是40年之后的最新理论知识。

    “杨老师,您写的论文本身没什么问题,只是一些语句语法的瑕疵,我可以帮您润色一下,霍尔效应的论文比较多,我以前也学习过一段时间,比如整数量子霍尔效应及常温条件下的量子霍尔效应。”

    这是沈光林读研时学习过的,也是关于石墨烯的一些知识,毕竟石墨烯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伙子,一看你就没学扎实吧,热力学涨落不允许任何二维晶体在有限温度下存在。”

    杨教授对自己的领域非常自信,可他不知道沈光林这个货是后世穿越来的,而且石墨烯的发现也打破了人们对这一现象的固有认知。

    “沈同学,学习不能光学一些名词,完美的二维结构是无法在非绝对零度中稳定存在的,这是可以进行理论验证的定理!”

    沈光林还想解释一波的,杨老师已经不想听了。

    这位同学确实只适合做一名翻译,学术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就这样,沈关林被两位老师裹挟着带到了院长办公室。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