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号 结局观想
三候,群鸟养羞。羞,粮食也。养羞以备冬月。
亲爱的云女士:
昨天下午的时候,我读完了柏拉图的理想国,我原本没有计划要读这本书和我的一位同学买了这本书,所以我就在上把这本书给读了。若要我发表对这本书的看法,大概需要看很多遍,才能够形成比较成熟的看法。昨天下午我只是很粗略的浏览了一遍,形成的看法自然不会非常的成熟,与其是对这本书的看法,倒不如我重新整理了之前有关这方面的思考。罗先生在某站有很多视频,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谈论到了柏拉图,谈论到了这本书。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谈论的是关于正义的话题,这个世界上有正义吗?这个世界上有绝对的正义吗?假如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正义,那么相对的正义是值得去追求的吗?我经常听到这样的鬼话,正义会迟到,不会缺席。经常迟到的正义是值得追求的吗?对于很多人来,迟来的正义也是要争取的,只是这迟来的正义会给人带来多少辛酸啊!
这部书讨论到了很多问题,但最核心的其实就是如何管理城邦。昨天下午我在社群里发表了关于这本书的看法,我古希腊之所以能够创造影响如此深远之文明。是因为当时有一个开放的环境,让大家有条件进行思考、研究、辩论,很多人对辩论感到非常的厌恶,甚至感到恐惧。因为在辩论场上要分清是非是非常困难的,但比起这样的困难更应该让人感到恐惧的是人们都停止思考。别人告诉你什么是正义,你就觉得什么是正义,别人告诉你什么是是非,你就觉得什么是是非别人向你描绘出这个世界的样子,你就觉得那就是世界本来的样子。在这样一种环境之下,你怎么能指望人们在学术方面会有比较大的突破呢?辩论虽然让人难以分清是非,但它能够促使人进行思考。还有一个问题,当人们处于辩论环境中时,每个人都会本能的去捍卫自己的观点。假如取消了所有的辩论,这样一种情况就会随之消失吗?我的观点是,因为在现实环境当中,每一个人都为本能的捍卫自己的利益。
利益会塑造一个人的价值观,价值观会投射出一系列的观点。所以即便没有辩论,人们还是会捍卫自己的观点,当辩论不被允许的情况下,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的切身利益在什么地方,因为他们放弃了思考。我的想法是在一个比较理想的环境下,大家都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大家都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在什么地方,之所以要大家发出自己的声音,目的就是要凝聚共识。我觉得所谓的正义其实就是人类利益最大公约数,正义从表面上看是每个人都愿意为之奋斗的。可每个人之所以为了争取正义,是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当非正义的东西为他们的利益提供便利的时候,有相当一部分人会毫不犹豫的背叛正义。因为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正义不是他们的目标,他们的目标是利益。
守住正义的底线就意味着他们的基本利益不会被冒犯,同时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去破坏正义是为了争取更大的利益,但人们常常在争取更大利益时,失去了基本的利益。这本书讨论的内容还是比较广泛的,基本上管理一个城邦,所要涉及的内容它都讨论到了,其实在生活当中这样的讨论也经常发生,比如我与何先生之间的讨论。我把辩论当做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情,在我的生命当中很多温暖的记忆都跟辩论有关。当我失去辩论时,我就感觉自己失去了一个有意思的人生。当然,如果要辩论,我希望能够与有默契的人进行辩论,而不是与一些不相干的人在那辩论。所以当惠子的死讯传到庄周的耳朵里时,庄周的心情是非常难过的,这个难过的程度超过了他妻子之死。
这本书中所提到的哲学家,在我看来就是他们构想当中的能够管理城邦的完美人。二十多岁一个阶段,三十多岁一个阶段,到了五十多岁的时候,终于开始接管理城邦的事务,等到这个人离开人世之后,又会被人们所追思。对于茅坑里发生的事情,我是感到非常厌恶的,每天所要面对的跟茅坑的景区之间发生的争议也是非常令人心烦的。当我看了这部著作之后,我并没有觉得自己应该生活在柏拉图的设想当中。因为在他的理想里有非常残酷的一面,比如一旦有先天不足的孩子被生产出来时,他们就会被秘密的处理。而那些被认定是优秀的孩子,则会被重点培养。从科学的角度讲,这样做没有什么问题。但在这样一个氛围当中,人与人之间只有冷冰冰的理性和规则,没有保存一点温情。相比之下,传统中国的儒家对管理天下的设计更加的合理。
人是这样描述自己的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鳏寡孤独皆有所养。儒生们所要打造的那个社会是一个充满温情的社会,而我们今天生活的一个人情社会,人情社会和儒家所的温情,其实不是一回事。孔子:“乡愿,德之賊也!”所谓乡愿所反映的就不是温情而是人情,人情对规则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比如在一个地方大家都是乡亲,轮到大家评论彼此的时候,就开始互相捧场。你看不见我的缺点,我也不点破你的问题。有一种法叫做法不外乎人情,我觉得根据律法,在财判一件事情的时候应该体现出温情。但如果有人情,如果有人试图以私害公,则应该被彻底杜绝。我把孔子当作是真正的圣人,我也特别希望有一天能够向孔子请教一些问题。假如孔子遇到苏格拉底,两个人会谈论一些什么问题呢?之前我曾经表达过这样的遗憾,遗憾自己晚生了两千多年,要不然就可以做孔子的弟子了。
希腊人讨论的话题是如何管理城邦,而我们所讨论的话题是如何治理天下。由此可见,这两种人他的眼界是不同的。假如有那么一天,苏格拉底遇到了孔子。他们应该会发现彼此看待事物的立足点是不同的,不过夫子之道,既可以用来治一邦,也可以用来治天下。苏格拉底的想法到底能不能用来治天下就不知道了,因为他自己没有谈论过这个问题。我特别注意到苏格拉底对教育的看法,他觉得人们应该先学习音乐再学习体操,然后学习数学、几何、天文学,再去学习辩证法。之后要经过选拔,在经过在实际事务当中进行淬炼,到了五十岁的时候,才真正成为苏格拉底眼中的精英。儒家对教育的设计也是很有意思的,众所周知,孔子提供的教育有礼乐射御书数六个部分,这就是所谓的六艺,除此之外还有大六艺及诗书礼易乐春秋。
在一些书籍当中还谈到了周代贵族对儿童的教育,基本上就是由大司乐儿童教授一些歌曲,这些歌曲有对天地的描述,有对祖先的赞颂。由此可见,无论是苏格拉底还是孔子,他们对音乐都是非常重视的。至于苏格拉底要教给孩子的到底是什么样的音乐?我现在没有办法给出一个具体的描述,可能是因为我读书不够细致吧!但我有一个大致的感觉。他就是用音乐让儿童保持典雅的状态,而孔子要给蒙童教授的音乐,除了让他们保持典雅,还有传播知识的功能。今人对中国古代读书方式是非常陌生的,其实古人读书的方式更多是以音乐的方式来进行的,这就是为什么古文都有音韵之美的原因。很多人吹嘘白话文是多么厉害,这些文章永远比不上古文来的典雅。
当然之所以有人反对文言,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因为文言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分层,这种法其实是非常荒唐的。你确定那个叫做白话文的东西,你一定看得懂吗?所谓文言造成社会分层,或者它加剧社会分层的法,完全是胡扯。按照某些人的法,如果白话文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为什么今天人们对唐诗的熟悉程度远远超过白话诗呢?按照这些人的法,文言诗应该被自然的淘汰,事实上它非但没有被淘汰,反而越来越受重视,因为人们形成了这样的一种看法。只有懂得文言诗才叫真正懂得中国诗歌,如果你只会几句白话诗。你在诗歌方面的造诣,恐怕就没有什么值得吹嘘的了。苏格拉底所提倡的教育实际上是一种精英教育,在很多人的想象当中,儒家所涉及的教育专门针对精英的教育。不是有这样的话吗?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我觉得这种法是没错的,儒家只有针对精英才有教育,针对一般人只有教化而已。
苏格拉底与孔子有一个区别,我记得当时就有人讽刺过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孔子对于农耕对于工其实是不重视的,而苏格拉底对这些是非常重视的,大概最近几年吧!我特别喜欢看有关于王室的消息。我看到很多王子和公主从就要学习工,若在遥远的东方大陆,这些事情是不会发生的。不过最近几年在一些学或者幼儿园也能够发现一些学生在学习工,我想这大概是因为他们受了域外的影响吧!据有关记载孔子的时候,他所使用的玩具实际上是一些礼器。这是他的母亲有意为之,也许就是这个人让孔子成了中国历史上捍卫礼制的重要人物。我是这样看的,在一个城邦当中,不管是从事农耕的人还是商旅,或者是工匠。他们的存在意义都是非常重大的,因为没有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人们就不会看到一个繁荣的充满希望的城邦。
儒家和道家对工的看法是有所保留的,他们觉得当工发展的非常精湛,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到了上流社会越来越追求精致,如果他们所使用的物件无一不是艺术品,这就意味着他们所使用的物品造价将会越来越高,因此生活在底层的人将背上越来越沉重的负担。我觉得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他们同情底层,所以提倡节俭,因为提倡节俭,所以不崇尚精致,因为放弃了精致,在工方面不会有太高的要求。相反如果制作工艺变得越来越精湛,反而会引起这些人士的警惕。到底是简约质朴更好一些,还是精致奢侈更好一些呢?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一种廉价的精致。比如一些读书人,即便居住在非常简陋的,还是要利用这样一个地方装饰出一种典雅的氛围。
我相信终会有那么一天,我与柏拉图会在天上相见。那个时候我不知道他有没有兴趣与我讨论一些问题,或者我要向他请教一些问题。过去有那么一段时间,我注册了一款新的社交软件,然后在里边多次参加社群讨论。这里面我遇到了形形色色,每个人都有强烈的想要表达的冲动。但是这些人大多又不出什么有用的东西,我觉得参加这样的讨论,应该更多的展现出一些策略性的东西,同时我也觉得这样一种讨论其实是没有什么好处的。我不知道辩论性这个节目以后的前景怎么样,我希望上天能够保佑,这样的节目可以一直延续下去。因为我喜欢这样的氛围,当然,如果辩论的双方没有默契。如果辩论到了,不择段的。比如两个人在一个问题上发生争论的时候,另外一个人就会开始调查,那个人的论文就没有造假。我不是这个人的论文不该被调查,不过他的论文真的有问题的话,我是这个人在此时此刻那么做是别有用心。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好人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关于好人到底应该如何定义,恐怕也是有一些争论的。如果是从前我有意愿成为一个好人,现在我没有这样的兴趣了。我会努力让自己的人格接近圆满,同时我也不得不与环境进行抗争。对于明年的写作任务到底能不能顺利完成,我是感到有些担心的。如果上天保佑我的话,如果我的协作任务真的完成。我会感到非常的欣慰,我会衷心的向上天表达感谢。可能我的这些作品没有办法留下来,不可能被后世的人们所熟悉。尽管如此,我也没有怨言,因为我已经做了我所能够做到的。若上天在那个时候决定让我离开人生的舞台,我能够坦然接受。因为我相信即使上天给我再多的时间,我也干不出什么来了。
关于苏格拉底的故事,我们可以讨论很多,其中有一个结局就是,苏格拉底无意中卷入了一场争论,他赢得了这一场争论,也死于这一场争论。由此可见,辩论始终是一项有风险的活动。像我这样一个热衷辩论的人,安全对于我而言始终都是奢侈。最近我迷上了一款刀,对于这款刀的名字,到底是不是方便在这里提起我也不好。在某平台这款当的售价仅有一元,而在其它地方都是九十或者八十以上。当我要跟一个人讨论伯拉图的时候,对方最好也看过柏拉图,不然的话对方可能不知道我在什么。当然也有这样一种可能,对方如果真的熟读柏拉图,他会指出我的法当中存在的各项谬误。最近出现了一种叫做国潮文化,其实我也很愿意支持,但愿这样的文化能够越来越受欢迎。同时我也有一个期待,期待上天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的人,保佑他们,即便是在艰难的环境下,也不要丧失善良的本性。
我知道我的这种法会引起一些人的不愉快,他们觉得既然对方已经那样了,为什么还要我们保持善良呢?他们甚至对我本人,我要如何如何?对于未来我从来没有太大的信心,我的这种悲观的态度,导致我有很多人发生了争论。我记得有一回线上与某一位人士开始了讨论,他感叹世间变化发展之快,同时又对未来进行了一番预估,觉得多年以后生活将会发生更加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的法却与此相反,因为我指出了许多现实环境当中存在的隐忧。我坚信未来的人可能会过得比较辛苦,其实不同的年代会有不同的辛苦,不同的年代又会有不同的无奈。过去的人们坐在阴暗潮湿狭窄的卫生,条件非常不好的胡同里,当人们离开胡同之后,又开始怀念当初邻里之间存在的一丝温情。因为在后来每个人生活在一个相对单独的空间里,大家深深的感受着现代人的孤独。
为什么人们会觉得过去邻里之间会存在一些温情呢?那是因为这些事情已经成了过去,如果他们还生活在那样的环境当中,他们会更加为邻里之间所发生的冲突感到苦恼。当一切变成过去,当岁月开始泛黄。曾经的变得遥远,人们会把过去那些温暖的瞬间拼凑在一起,形成了温暖的回忆。而那些令人不愉快的冰冷的瞬间,都被人们在潜意识当中过滤掉了。比如今天很多人特别希望能够穿越到过去,这是因为他们对过去的了解是很不全面的。正所谓眼前的苟且,诗与远方。因为在眼前你只能看到苟且,诗在远方。为什么那么多的文学家和诗人始终都在旅途当中?他们当中不少人就死在了旅途当中?那是因为人在旅行的时候,眼前的东西很快就会成为过去,而不是一遍一遍的在你眼前重走。
如果你一生生活在一个固定的环境里,如果在你的一生当中固定的面对那么几个人,那么跟你打交道的那几个人就是被不断加深和放大的苟且。当你在旅途当中,你看到的就是远方,如果遇到美好的人,他们就会像诗一样,美到让人无法忘记。如果在旅途当中遇到了那些让你感到不愉快的人,你很快就能够摆脱他,然后他就会距离你越来越远,直到彻底消失。诗歌并不意味着幸福和快乐,并不意味着圆满和富足。但诗歌一定是美的,哪怕是人处于一种萧条的环境当中,也会表现出一种沉痛的哀伤的美。我至今记得有一年考试的间隙,我从一个人的抽屉里翻出了一本雪国,然后读了一遍。那短暂的时光对于我来真的是非常快乐,川端康成先生笔下流出来的文字无一不展现出一种美,但这位先生看起来并不是特别健康,我觉得在他这种美当中又表现出了一种病态。
如果本身不是一个特别健康的人,我并不主张这个人强行表示出健康,而且我也不觉得在文字当中流露出一种病态是什么天大的罪过。有人应该对缺陷保持宽容的态度,这是我成年之后的想法,在我所谓的宽容,不是针对所有人。假如文学作品一定要积极的向上的,很多人将没有办法从文学作品当中感受到真实的心声,更不可能从中产生共鸣。当文学作品变得不再真实的时候,他就失去了原本该有的。人生当中有很多次美好的相遇,而庄周这个人就非常珍惜与惠施之间的这样一种缘分。两个人虽然经常发生争论,却老是待在一起。更多的情况是当两个人在言语上发生冲突之后,从此就谁也不理谁了。云,曾经我以为你是我的知己,现在我才感觉到我们之间的缘分是非常有限的,尽管如此过去那么一点点缘分也值得我永远的怀念他。我希望从文字当中流露出那么一点诗意,在诗意当中流露出那么一点温情。
此致
敬礼
你的朋友陶唐
新丰九年八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