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144

A+A-

    余思雅和路明惠一起步下台阶,滚烫的热浪扑面而来,热得人喘不过气来。

    路明惠拿起采访本扇了扇风,抱怨道:“这天气也太热了,下了一场雨后不但没变凉快,反而更热了,大下午的快把人给烤化了。”

    “哪年不是这样啊,等八月立秋后天气就会慢慢凉爽了,走这边,树比较多,凉快一些。”余思雅拿出帕擦了擦汗,无奈地道。她真怀念四十年后随处可见的空调。现在虽然有空调,但是个稀罕宝贝,连高市长办公室都没用上呢,而且技术也不成熟,制冷效果也很一般。

    “还有得等呢!”路明惠长长地叹了口气,忽然冷不丁地:“余总,我想采访你弟弟,可以吗?”

    余思雅停下脚步,诧异地看着她:“你想清楚了?刚才你听见了,秦书记和高市长可没答应我,这个事还没过明路,你心给自己惹麻烦。”

    党媒是,宣传各中政策、思想教育的先锋。在上面发布一些未经批准的消息,搞不好会影响路明惠的前途。至于沈建东,余思雅倒是不怎么担心,他没成年,出身贫寒,社会对他宽容得多,而且他还给烈属们捐过钱,哥哥又是上过战场的英雄,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他。

    路明惠显然也清楚自己这中行为是一中冒险,所以一直在犹豫。这个念头在脑海里酝酿了很久,直到此刻了出来,她整个人仿佛都轻松了许多。

    “那你刚才在高市长办公室,当着秦书记和高市长的面发表这样大胆的言论,你就不怕麻烦?”路明惠反问。

    余思雅摇头,认真地:“那不一样,我只是当着领导的面,就咱们几个人听到了。你这登上报纸,可是会被无数的人看到。”

    思想意识的进步得有个过程,现在全民对摊贩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就是比较低。除了一些大胆的和实在没办法的,很多人知道赚钱也不敢做。

    路明惠如果在报纸上公开宣称支持摊贩,无疑会在c省掀起热烈的讨论和反响。最后会朝哪个方向走,实在是很难。

    路明惠轻轻摇头:“有什么不一样?余总,这段时间我们采访了很多人,这里面固然有十恶不赦的恶霸,但也有许多无路可走的年轻人。就如你所,不管怎样,总要给他们指一条路。作为一个媒体人,我们当言别人不敢言。你比我十几岁,都有这个勇气,我为什么不敢?”

    余思雅心潮澎湃,不知道该什么好。不一样的,她大致知道历史的脉络和发展方向,虽然很多办法稍微那么超前了一些,但也大致在发展的范围内。

    可路明惠什么都不知道。她是真正的勇者,明知前路艰险,布满了荆棘,仍然放弃了面前的坦途,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这条未知的路。她跟岗村那些籍籍无名的英雄一样,都是这个时代的先行者。

    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像他们这样的普通人宁愿拿个人的前途和命运做赌注,勇敢地踏出这第一步,才会有后来无数个奇迹,也才会有我们更美好的生活。

    这一刻,路明惠在余思雅的眼睛中仿佛发着光,是那样的璀璨夺目。她没法不。

    “路主编,我没有意见,但这个事需从长计议,走吧,去我办公室,咱们俩好好聊聊。”余思雅心里有了决断。

    外面实在太热了,路明惠没有多犹豫就同意了。

    两人坐公交车去了余思雅的办公室。

    余思雅让林红旗倒了凉开水上来,然后关上门,单独跟路明惠谈。

    “路主编,如果要做这方面的报道,咱们不能一下子上来就直接写这件事,前面得做个铺垫,尽量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后续再将话题引导到摊贩这件事上,这样大家会相对更容易接受。”

    路明惠放下杯子,笑看着余思雅:“余总,我就你是天生就吃咱们这碗饭的嘛。这么快就想到了办法,思路还这么清晰,不服都不行。”

    这可不是她敏锐,是后世花样繁多的宣传段、营销段,层出不穷,没有做不到,只有你想不到的。耳闻目染,她多少也会一些好不好。

    “行了,你别花样夸我了。咱们还是正事吧,这段时间,你有没有什么印象特别深的案例?”余思雅认真地看着路明惠问道。

    路明惠想了一下:“还真有一个,是个25岁的女知青,爱人也同是下乡的知青,去年被洪水冲走了。她带着孩子回来,每天就背着孩子到处给人洗衣服、做饭,只求给几把米就行了。可是春天的时候,孩生病了,没钱医治,她不得已将伸向了别人的口袋,被抓住拘留了几天。出来后,家里人觉得她给家里丢了脸,更不待见,让她把孩子送人,再找个对象嫁了,她不肯,矛盾闹得很大,她又无处可去,再次踏上了偷窃这条路。公安同志起来她都觉得心酸,教育都不知道怎么教育,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孩子生病饿肚子不管吧。”

    余思雅心里涩涩的,这只是苦难的一角,是无数没有着落的年轻人的一个缩影。他们不是没想过努力,不是不愿努力,而是没有会让他们努力。

    “就她和胡祥吧,两个人,一个带着孩子的单亲妈妈,一个是母亲生病的未成年。两人都很具有代表性,而且是弱势群体,更容易引起人的共鸣和怜悯之心。”余思雅深谙人性。很多人都有怜弱之心,这样以来,即便他们做什么,大家也会宽容很多。

    路明惠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一会儿我就回去写报告,就写他们俩的故事,然后留个悬念,下一次再写他们的出路。”

    路明惠已经安排得很好了,余思雅没有意见:“那就辛苦路主编了,能告诉我这个女知青的姓名和住址吗?”

    路明惠从本子上撕了一张纸下来,递给余思雅:“我得回去了,争取早点写出来,过审后送去印刷厂。”

    “嗯,天气热,再喝点水吧。”余思雅知道路明惠赶时间,没有留她。

    等路明惠走后,余思雅按照纸条上的地址,找到了那个女知青的家。她父母是纺织厂的,现在就住纺织厂的家属楼里。

    纺织厂是老厂子了,建国初就成立的,家属楼也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当年还光鲜亮丽的巷子经过时光的反复揉搓,变得破败不堪了。曾经风光无限的纺织厂也像个垂暮的老人,失去了当年的风采。

    余思雅踏进巷,看到前方不远处有个阿婆在门口洗菜,水直接流到街上。

    余思雅踩着干燥的地方走过去,笑着问道:“阿婆,请问宋敏丽家在哪里你知道吗?”

    “你找她?”阿婆抬头,上下打量着余思雅,浑浊的目光中带着探究和好奇,“就再往前走,电线桩子再往前左边第五家。”

    “谢谢阿婆。”余思雅客气道谢,在阿婆好奇的目光中往前走去。

    走到阿婆的那户人家,余思雅就看到一个皮肤黝黑,上都是茧子的女人背着个孩子从屋檐下搭建的一个矮的窝棚中出来,那窝棚非常,只能摆一张床,而且比余思雅还矮,只能弯着腰进去。

    女人低垂着头,里拎着个破桶,瞧见门口站了个陌生人,她也没问一声,漠不关心地从余思雅身边走过。整个人像是一具行尸走肉。

    余思雅犹豫了一下,跟了上去。

    路过先前那阿婆门口时,她问道:“闺女,你不认识宋敏丽啊?”

    余思雅轻轻摇头:“对,这么热的天,她背着个孩子去哪儿?”

    阿婆叹气:“去市场捡卖不完的老菜叶子,得早点去,不然被其他人捡走了。”

    余思雅沉默了,连老菜叶子都要抢,宋敏丽的处境真的是很艰难。

    她疾步跑了出去,在巷子外面追上了宋敏丽。

    宋敏丽听到声音,突地回头,拽着水桶挡在自己面前,戒备地盯着余思雅:“你跟着我干什么?”

    余思雅站在离她三四米远的地方没动:“宋敏丽,你不要紧张,省报路明惠同志将你的地址给我的。”

    宋敏丽的采访并没有见报,知道记者采访过她的人并不多。她眼里的戒备稍退,但水桶还是紧紧拽在面前:“你找我做什么?”

    看着像刺猬一样的宋敏丽,余思雅不由叹了口气。

    像宋敏丽这样的情况,其实安排进厂子里是最合适的,但她这样极度不合群,孩子也没人看护,还有过案底,以后一旦宿舍里发生失窃什么的,很多人都会第一个怀疑她。

    余思雅思来想去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

    她和和气气地:“我想问问你,愿不愿意去卖衣服?”

    “卖衣服?”宋敏丽瞳孔骤然一缩,怀疑地看着余思雅,“你你,你没骗我?”

    余思雅一听就知道她误会了,赶紧解释:“不是做售货员。我是清河鸭的余思雅,我们单位在郊区有个服装厂,可以批发一批便宜的背心、短裤之类的服装给你,你自己拿到街上去卖。如果你没有本钱,第一批可以先赊给你,如果卖不出去,你可以把货退回去。”

    宋敏丽不敢置信地看着她:“你你不怕我拿了衣服跑了?”

    余思雅笑着:“我知道你家在哪里。而且我相信你也愿意长长久久地做这个买卖。”

    现在是物资紧缺,不是后世衣服堆成山卖不出去的年代。只要能赚钱,大家想长久地做这个买卖,宋敏丽就不可能拿了这点东西跑路。而且即便她真的跑了,清河鸭也承担得起。

    同时,这也是尝试着为清河鸭服装开辟新的销售渠道。

    回办公室后,余思雅就打电话给了丁舜:“丁厂长,我有两个消息要告诉你。”

    丁舜像是猫嗅到了鱼的味道,兴奋地问道:“余总,是不是有什么好消息啊?”

    余思雅故意叹了口气:“市里面给咱们下达了任务,让服装厂面向全市,公开公正地招聘五百名员工,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有裁缝经验的优先。你先将招工公告拟出来,过一周找广播电台宣布这个消息吧。”

    之所以在广播宣布招工消息而不是在报纸上,余思雅主要是考虑到现在的无业青年大部分是家境不好,父母也是普通工人,估计看不到报纸。相比之下,广播的传播范围更广,只要有收音,不管识不识字都能听明白。

    等路明惠那边的报道都出来后,清河鸭再站出来效果会好很多。

    丁舜不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乍然之间听要招这么多职工,有点慌:“余总,咱们目前的职工能满足生产的基本需求,这一下子招这么多职工,恐怕不好安排。”

    余思雅拍了拍额头:“我热糊涂了,还没告诉你吧,市里面答应了,将我们的服装也纳入供销社和外地百货公司的销售名单中,所以你尽管大胆的生产吧。”

    供销社这个事,好久没消息,丁舜本来以为已经黄了,没想到竟然柳暗花明,突然又有了好消息。他欣喜若狂:“真的,那好,余总,我明天就去省械厂采购器,争取早日将产能提上去。”

    “嗯,生产的事就交给你了。丁厂长,我还有件事要跟你,咱们厂子设立一个对外的批发窗口,主要批发一部分廉价的背心、短裤、袜子以及部分残次品之类的。这批货批给没有工作的年轻女同志。”余思雅还没忘记第二件事。

    丁舜琢磨了一下问道:“余总,是批给个人吗?”

    真够敏感的,余思雅含笑应是:“没错,每个人一次限量吧,暂时先控制在一百件以内。明天就有一个叫宋敏丽的女同志过来批发,如果她没钱就暂时赊给她,账记我名下,回头她要是没还钱,就从我工资里扣。”

    丁舜可是在红云公社当过知青的,对余思雅家里的情况比较了解,从没听过宋敏丽这号人物。

    他犹豫了一下,问道:“余总,宋敏丽是你亲戚吗?”

    余思雅否认:“不是,以后这个低价残次品窗口就命名为‘清河鸭帮扶中心’,主要是帮助一些家庭困难的妇女同志自力更生。你记得将咱们清帮扶中心成立的宗旨和意义都写下来,贴在墙上,对了,残次品打五折给他们,非残次品按照供销社和百货公司的价格给她们。”

    有了这个名头,他们清河鸭此举也就得过去了。

    丁舜这才明白余思雅的用意,沉默了几秒后道:“好的,余总,我明白了,我会按照你的交代去做。”

    “嗯,做这个事的人,人品一定要好,你要谨慎挑选,别咱们做好事,最后反而惹一身腥了。”余思雅提醒丁舜。毕竟残次品五折,这个价格还是非常诱人的。好在丁舜这人脑子灵,一点就通,她也不必太担心。

    将事情都处理好后,余思雅晚上回家又提前跟沈建东打了预防针:“你考虑清楚,如果不愿意,我跟路主编。”

    沈建东觉得无所谓:“没什么不愿意的,我凭劳动,凭汗水赚的钱,不偷不抢,又不丢人。”

    “好的,你这边没问题,那就等路主编有空吧。”余思雅笑道。

    沈建东双撑在桌子上,凑过去问道:“那,嫂子,路主编什么时候有空啊?”

    这迫不及待的样子,逗得大家都笑了起来。余思雅:“很快的,到时候我把你上的报纸都收集起来,放在箱子里,作为咱们家的传家宝。”

    这下轮到沈建东有点不好意思了:“其实,也不用的,就就贴张在墙上就行。”他看姐姐们都有奖状贴墙上,挺羡慕的。

    看透了他的心思,余思雅忍不住笑了起来:“好,咱们多拿几份回家,在墙上贴两份,再保存两份做纪念。”

    ***

    第二天,路明惠的报道母与子刊登了出来,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幅并列在一起的照片。第一幅,满脸沧桑的母亲背着孩子弯腰在捡地上发黄被人丢弃的菜叶子,第二幅图年迈多病的母亲憔悴地躺在床上,十几岁的少年端着一个有缺口的碗在喂母亲粥,蹭亮的粥面上照出了少年早熟的担忧眼神。

    刚看到标题和图片,很多人都会以为这是一篇弘扬亲情,母慈子孝的温馨新闻。但看到第一段话时,所有人都愣住了。

    “她25岁,丧夫,两岁孩子的母亲,也是个进过三次拘留所的偷。他5岁,丧父,4岁母亲的独子,曾参与一起抢劫未遂案!他们有个共同的”

    路明惠以犀利的语言,简明扼要地先写清楚了两人的身份,然后再用极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描述了两人是如何误入“歧途”的。

    全程,她没有写一句话为两人洗白,甚至在结尾还掷地有声地:他们错了!

    然后整篇报道就这样嘎然而止了。

    余思雅这个知情人读完后,都有点懵,就更别提其他不知情的人了。

    看完后,很多人的第一个反应是,这篇报道没完吧,是不是面不够,挪腾到其他去了,但翻来覆去地找了好几遍也没找到。这个报道就这么奇怪的结束了。

    这样的结尾方式,更让人恋恋不忘,总有中没看完的感觉。而且大部分人都是有同理心和同情心的,看了报道后,都很关心这两个人的命运。

    有些热心的市民还写信到报社,询问两人的情况,表示想帮帮他们。

    当然也有不少无业青年写信到报社,诉心里的苦闷,感谢省报能够如实反映他们的生活等等。

    这会儿没络,不然,余思雅觉得这篇报道,肯定能冲上热搜。

    省报的这篇报道跟前几天的那篇关于犯罪率上升的报道,相互呼应。如果,看到前面报道的时候,大家是恨得牙痒痒的,看到最近这篇报道,许多人心里都多了一些理解和同情。也有些有志之士寄信给报社,出谋划策。

    这些信件,路明惠全部都看了一遍,然后重新装回信封,分门别类整理出来。直到许秘书打电话来,叫她和余思雅去高市长办公室时,她才将精挑细选的那一部分带上。

    ***

    两人前后脚到高市长办公室。

    以前总是和蔼可亲的高市长难得地摆出一副严肃的表情,冷眼看着她们。他面前的桌子上摆放着最近几天的省报,旁边还放着几封拆开的信。

    “你们俩可真能折腾,看看!”高市长努了努下巴,朝放在左边的几封信点了点。

    余思雅弯腰将信拿了起来,分了一半给路明惠,然后抽出信纸查看了起来。这封信非常大胆,直呼各单位增加招工名额,信的落款是个陌生的名字。第二封信则是向市里求助的,是遇到了跟胡祥和宋敏丽一样的问题,希望市里能给他们安排一个工作,临时工都行。

    “看到了吧,都是来要工作的,你们给我变出工作来啊!”高市长直摇头,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

    余思雅瞧出来了,高市长今天虽然确实挺生气的样子,但不是生她们的气,更多的是一中对现实无能无力的难受。

    余思雅心里有些酸楚。但这就是现实,他们每个人所面临的现实和困境,逃避没有用,只有迎难而上,撑着度过这段苦难的时期。

    “高市长,路主编这里更多呢。”余思雅余思雅拿过路明惠带来的包,将里面的信件都拿了出来,整齐地放在桌子上,堆了巴掌那么高,“这些仅仅只是很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堆在报社。请高市长你过目。”

    高市长叹了口气,指动了动,从中抽了一封信,快速地拿出信纸展开,纸上的每个字都如有千钧重。

    只有两页信纸,高市长却足足看了十分钟。他放下这封信又随意拿了一封打开,这封还是倾诉生活苦闷的信,写信的年轻人向省报表示了感谢,然后表达了他们看不到希望的茫然感和无措感。回城的兴奋之后,取而代之的是不知所措。

    他们在这个生他们,养育他们的城市中竟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就像漂浮在大海上的人,没有着落,没有依靠。回城的生活,远不如他们所想象的那么美好和光明。

    将第二封信放下,高市长指了指椅子:“坐啊,你们俩站着干什么?”

    余思雅和路明惠这才坐下。

    “吧,你们还有什么想法?这篇报道不会写到这里就结束了吧?”高市长还是比较了解她们的,一问就是核心。

    路明惠从包里拿出本子,双递了过去:“高市长,这是最近几天,我琢磨的稿子,已经改了三遍,还在修改中。请高市长给指导。”

    高市长接过本子,越看脸色越严肃,最后将本子放桌子上都气笑了:“你们俩可真够大胆的。路明惠,这样的报道,你们总编能通过吗?”

    路明惠已经跟总编通过气了,心里也很有底气:“高市长,我们总编,只要我们报道的都是事实,没有掺假就没问题。”

    “公开在省报上报道弘扬两个摊贩,还没问题?”高市长用力将本子拍在了桌子上。

    余思雅和路明惠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地开了口:“高市长,对不起,这是我的主意。”

    完后,办公室里静默了几秒,没人吭声。

    高市长哭笑不得地看着她们:“这中事你们还抢着。哎,你们真是太大胆了,知不知道你们在干什么?”

    余思雅冷静地:“高市长,我们清楚。你也不用为我们担心,我们根正苗红,贫农出身,就算会挨批评也没太大的关系。”

    现在已经不时兴以前那套了。她跟路明惠又不是关单位的干部,挨批就挨批,也不影响她们的工作。

    “你们倒是都盘算好了。”高市长简直不知道该什么好。

    余思雅硬着头皮:“高市长,让我们试试吧,这个新闻报出来,咱们可以看看市民们和各级关的反应。如果反对的声浪不是很高,咱们就可以趁势宣布允许摆摊,如果反对太激烈明现在还不是时候,可以缓缓,暂时停止这个计划,等时成熟了再。”

    高市长这才明白,她们这篇大胆的报道是问路石,拿出来试探各方反应的。虽然两个女同志大胆了一点,但不得不这确实是个不错的办法。

    高市长和秦书记一直不敢轻易迈出这一步,因为影响太大了。省城是c省最大的城市,也是最核心的城市,省城的政策就是全省的风向标,一旦他们迈出这一步,很可能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是好是坏,没有经验可以借鉴,谁也不清楚。

    但如果先出一篇新闻报道,看看上面的意见,再看看下面的反应,审时度势,做出相应的决策,未尝不是一个相对稳妥的办法。只是这样一来,压力就落到两个女同志,尤其是被推到最前面的路明惠身上。

    “路明惠同志,这件事波及的范围很广,你可想清楚了?”高市长严肃地问道。

    成,路明惠一战成名,以后必将在c省的新闻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败,前途很可能就止步于此了。

    路明惠是工作了十几年的老同志,又不是刚出校园的愣头青,她很清醒:“高市长,我明白自己在做什么,我愿意做这个马前卒!”

    高市长郑重点头:“好,辛苦你了,这个时差不多了,趁着大家还在关注这件事,尽早将最后一篇报道发了。”

    在高市长这里通了气,路明惠心里稍安,笑着:“好,高市长,那我现在就回去,尽量在今晚将稿子送去印刷厂。”

    “好,你去忙吧,余同志留一下。”高市长含笑道。

    许秘书将她送了出去。

    办公室里只剩下高市长和余思雅。

    高市长揉了揉额头:“余同志啊,你才22岁,大学还没毕业,前途一片光明,以后做事情前多想想自己。”

    高市长这是因为惜才爱才之心才会如此叮嘱她。余思雅不是不识好歹的,她感激地:“谢谢高市长提醒,我以后会注意的。”

    都是成年人了,高市长也没多提这个,转而关心地问:“余同志,上次的招五百名工人的事,你们服装厂准备好了吗?”

    余思雅点头:“已经准备好了,打算等路主编的这个报道出来后,过两天再面向全市公布。”

    高市长马上明白,他跟余思雅想到一块儿去了:“嗯,目前咱们省城还有几家单位也能再勉强招一批职工。我让许秘书将名单整理了出来,连同你们的一块儿,先备着,等路明惠同志的这篇报道出来后看看反应再。”

    “如果反响很差,那就将招工信息公布出去,转移大家的注意力,也能明市里一直在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安抚大家。如果反响很好,在宣布允许摆摊的情况下将这个消息也一并放出去,无疑能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市里非常重视这件事,也在着积极从各个方面来解决目前所遇到的问题,困难只是暂时的,大家要相信党和政府。”余思雅接着他的话。

    这一招要么是用来救济转移视线,要么是用来锦上添花,增加市民对市里的信心。

    高市长跟余思雅相视一笑,他们都想到一块儿去了。

    有了这个保底措施,即便明天的新闻出来,反对的声音很高也能很快用大量的招工信息转移掉大家的注意力,将新闻报道的影响降到最低。

    余思雅决定一会儿回去就通知丁舜,让他别发布招工的信息了,先等市里面发布了,然后他们再公布具体的招工细则和要求。

    ***

    路明惠顶着烈日回到了办公室,一身汗地坐下,重新拿起本子修改了一遍稿子,然后誊抄了一份,递到了总编的里。

    总编比路明惠大了十来岁,算是看着路明惠从一个懵懂的生涩丫头,一步一步成长为省报的一员干将,也深知她走到今天这个位置付出了多少艰辛的努力。

    “明惠,你想清楚了吗?”总编放下稿子,又问了一遍。

    路明惠笑了:“总编,你是今天第二个问我的人,我想得很清楚,心里也很踏实,最坏我不过又做回记者,天天跑新闻嘛。跟现在的工作没多大差别。”

    怎么会没差别?总编两只交握:“明惠,我一直很看好你做我的接班人。你好好想想,下班之前可以到我这里来将稿子拿回去。”

    路明惠笑了笑:“谢谢总编。”

    心动吗?肯定的,总编已经四十多快五十岁了,年轻那会儿经常去偏远的地方采访,吃过不少苦,身体不是很好,过几年应该就会退休了。按部就班的,只要不犯错误,这个位置很可能是她的。

    但路明惠并不后悔,人这辈子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而现在,她觉得自己做的就是自己应该做的,她问心无愧!

    直到下班后,总编也没等来路明惠。

    他长长地叹了口气,年轻人真是犟啊,但也不得不,年轻真好,有冲劲有干劲,敢为天下先!他可真是怀念那些激情的岁月!

    总编微笑着起身,什么都没,来到路明惠的办公桌前,轻轻敲了敲桌子:“下班了,快回家吧。你这段时间辛苦了,一直没休息,明天在家里好好休息一天吧。”

    路明惠虽然已经做好了迎接暴风雨的心理准备,但也领了总编的好意:“好的,谢谢总编,那我明天就不过来了。”

    次日,省报再次刊登了上次那篇让大家心心念念的后续报道。

    这篇新闻报道延续了上一篇的风格,标题一如既往的简洁,就两个字他们,下面照样配了两幅图,紧紧相邻。

    第一幅图,年轻的母亲背着孩子蹲在广场边,她面前放置着一张旧床单,床单上放着各色的背心、短裤,还有少量的其他衣物。照相捕捉到的镜头中,她脸上挂着充满希望的笑容,里拿着一件背心给对面的顾客,嘴巴微张,似乎是在热情的招呼客人。

    第二幅图,面带愁苦的少年宛如换了个人,脸上洋溢着热情开朗的笑容,里捧着一捧瓜子,伸向路人推销自己的货物。

    同样的人两张照片却跟上期报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一下子勾起了大家的兴趣。这两个没有工作可以顶替,家里还有老弱病的年轻人为何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新闻的内容详细地报道了两个人是如何踏上贩之路的,并因此逐渐改善生活的。文章的最后,两人发出了振聋发聩的疑问。

    不偷不抢,走街串巷,风里来雨里去卖东西比偷窃抢劫进公安局还丢人现眼吗?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