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谈往事心怀茫然 聊未来灵光乍现

A+A-

    梳洗完毕,两人开始上床休息聊天。

    还是像从前在太学之时,南阳同窗好友,聊天时候那样,首先,刘秀与邓禹两人,毫无边际地随意地闲聊上几句,开几句无伤大雅的玩笑,彼此臭臭对方,对方的嗅事。

    然后,他们才慢慢地转入了正题。

    这样的开场白,几乎成为了他们兄弟间,共同的爱好和兴趣。

    “文叔哥,翠还好吗?”

    躺在床上,邓禹提起当年太学的往事,突然开起了刘秀的玩笑道。

    “哪个翠啊?”刘秀明知故问道。

    “还有哪个翠啊?

    不是当初在京师长安,痴迷文叔哥的那个长安女生吗?

    如今,文叔哥你坐拥了丽华大美人,就忘记了从前西京长安那个瘦可爱的女孩子了吗?”

    邓禹直揭刘秀的老底道。

    2

    想起翠,刘秀内心一阵怅然,十分惋惜地对邓禹道:

    “哎,仲华老弟,国家多难,百姓遭罪,战火不歇,民不聊生。

    我刘秀自己,也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哪里还能够照顾到京师那个可爱可怜的女孩子呢?

    我连她的音讯,都打听不到了。

    实话,我这个大司马,还没有这么大的权力和力量,能够保证一个女子的平安和幸福。”

    刘秀的脸上,掠过了一丝不易觉察的愧疚之情。

    “邓禹了解司马主公的苦衷,我们还是聊点别的吧!”

    邓禹看出了刘秀心中的不快,他等不及了,急忙就将闲聊的话题转入了正事。

    3

    “文叔啊,莫看你这个大司马,表面上仿佛是过得十分逍遥,好像能够呼风唤雨似地。

    弟却知道,司马主公你心中深深的忧虑。”

    邓禹开门见山地点出了刘秀的隐忧,“我从京师回到南阳以后,还顺便回了一趟南阳新野的老家,看了一下被新莽官军烧毁的祖屋,以及在营垒里坚守的我们邓氏家族的族人,接触到了不少有识之士。

    不是对司马主公自夸地,天下的大事,我邓禹差不多已经,了然于胸了。

    文叔兄如果不笑话弟的话,就请听弟,我为你一一地剖析。

    而今天下大事,诡谲多变,玄汉王朝的结局,还难以预料,并不是表面那样风光和安稳。

    我们大汉的更始皇帝,虽然决定定都于关西地区,但是崤山以东的广大地区,还没有完全的安定。

    大汉朝廷,还远远没有达到,什么大局已定,天下太平,国泰民安,可以高枕无忧之时。

    北方郡国,还未完全归顺,需要安抚,而山东以三老樊崇为首的赤眉军集团,以及青犊流民军集团,在北方称雄。

    他们两家的兵力,都十分强大,是能够左右天下局势的两股强大势力。

    两支流民队伍的将士人数,都以万人做单位计算。

    据弟粗略地估计,起码也有数十万人,不可视。

    最近,他们两家,已经移动到黄河附近郡县,开展活动,严重威胁着河北各郡县的安全。

    邓禹私下猜测,这正是大司马主公,为局势变化而深深担忧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三辅地区(指京师长安的京兆、左冯翊、右扶风等三郡),情况也十分危险,到处都是拥兵自重的豪强大姓割据势力在聚集。

    更始帝陛下既不能够安抚、围剿和控制他们,又不能集中贤能之士的意见,作出正确的决策,恩威并用,去逼迫他们,接受大汉朝廷的指挥和号令。

    而陛下部下的文臣武将,以绿林豪杰定国上公,成国上公为首的大臣将帅,大都是一些鼠目寸光、没有大志、看重蝇头利的平庸之辈,完全依靠运气和一时的遇,而爬上了现在的权高位重的位置。

    他们胸无大志,目光短浅,人生唯一的追求,就是想着如何去贪图私利,抢劫掠夺,捞取钱财,作威作福,寻欢作乐罢了。

    他们之中,并没有一个忠良明智、深谋远虑之人,也没有一个人,愿意真心实意、全心全意地辅佐皇帝(更始帝)、安定黎民百姓的心思。

    如今,天下分崩离析、战乱再起的形势,已经至为明显,不可阻挡。

    邓禹私下认为,更始王朝已经变成了如今这个难以辅佐的样子,大司马阁下您,即使苦心孤诣地去设计,殚精竭虑想为它安定边郡,辅佐朝政,进尽忠诚,也已经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了。

    即使阁下你,建立了安抚河北、辅佐王室的赫赫功劳,恐怕最终也是为人作嫁,难成大气,难以挽救大汉的颓势了。

    我看当今之计,司马主公不如另起炉灶,延揽天下英雄,取悦民心,就像当年高祖皇帝那样,建立宏图大业,拯救万千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以挽救多灾多难的百姓,安定汉室基业。

    邓禹可以预料,靠司马主公您的才德与智勇,高瞻远瞩的目光,志存高远的胸怀,平定天下、安抚百姓,成就一方大业,应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司马主公你看,南方的蜀地,如今已经是公孙述的势力范围,这是一股非常强大的势力。

    公孙述统领的部队,拥有数十万人。

    这的确是不可视的一股力量。

    邓禹预料,将来,蜀地的公孙述,必然成为我们更始王朝的大敌。

    西北边塞,局势更是错综复杂,诡谲多变。

    不算塞外诸蛮族的武装部队,就是西州隗嚣家族的家族队伍,也有上十万人。

    隗嚣家族占据陇西、武都、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诸郡,势力十分强盛。

    这也是举足轻重的一股势力,足以左右天下。

    还有河西窦融所在的窦氏家族,也是独霸一方,称雄多地,值得大汉君臣重视。

    天下郡县封国,很多都还首鼠两端,坐观成败,没有表明他们自己的明确态度,都可能成为大汉潜在的敌人。

    就是在我们玄汉王朝的势力范围之内,也是矛盾迭起,军阀纷争,各种矛盾与斗争,随时都可能发生。

    以上这些,都是我们可以预见的势力和威胁。

    还有一些势力,他们也正在萌芽与发展之中,更是难以预测。

    如此种种,都值得我们深深地忧虑和担心。

    可是,我们的更始帝君臣,却天真地以为,天下已经太平。

    更始帝君臣,整天沉醉于享乐之中,骄奢淫逸,不思进取。

    更始皇帝不过是一个平凡的人物,有些聪明,有些谋略,却缺乏大智大慧,不值得司马主公托付终身。

    而且,更始皇帝,势单力薄,根本就是一个傀儡,做不了什么主。

    国家大事,全被绿林豪杰,李轶、李松、李泛等李氏兄弟,以及大司马赵萌、左丞相曹竟、曹诩父子等庸俗短视的权贵所把持。

    而这些把持朝廷大权的将领权贵们,他们的共同特点,就都是一些庸碌贪鄙、目光短浅之辈。

    他们靠着一时的运,爬到高位,目的只在于发财以及卖弄权势,快乐一天是一天而已。

    他们既没有远见卓识,也缺少智慧才干,更没有安邦治国的志向和为民谋利、建功立业的心思。

    弟认真地研读古往今来的圣明君王的兴起,发现了一些共同的东西,很有启示意义。

    简单一点,要想取得成功,不过是两个条件而已:

    一个是天时地利,即依靠天运和遇,地势的有利;一个是人事,即依靠顺应人心的政策和律令。

    现在从天时地利来看,更始帝登基之后,天象变异更多,人间并没有太平,而西京长安,被群雄包围,并不安定安稳。

    而从人事来看,伟大的帝王大业,绝对不是一个平凡人物所能够开创的。

    而当前,更始王朝土崩瓦解的形势,是更加的明显,趋势已经不可扭转。

    因此,阁下你,即使为更始王朝立下盖世功业,建下辅佐的大功。

    可是到了那个时候,大厦倾覆,你最终也会没有一丝一寸的功劳留下,也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局势是如此地明显,令人万分忧虑。

    不知这些问题,是否引起了司马主公阁下,你的高度警觉了呢?

    局势虽然是如此地悲观失望,令人灰心丧气。

    然而,阁下您,是不是就彻底没有会了呢?那也不是!

    阁下兄弟,首先在舂陵举义,讨伐逆贼。你们举臂一呼,天下闻风响应,惊天动地。

    伯升大哥,更是立下了奠定国本的绝世大功。

    可是,伯升大哥却无辜被诛,公道自在人心,天下人的同情哀怜之情,至今还在人们心中留存,难以忘怀。

    阁下你,也曾经有过轰轰烈烈的贡献,昆阳大战,阁下你一战成名,天下闻名,为诛灭莽贼,立下头功,受到天下人的敬仰和钦佩。

    追随司马阁下的官吏百姓,追念伯升大哥创业的功绩和你在昆阳的杰出贡献,早已经是感恩戴德,跃跃欲试,心向往之,欲报答于你。

    无论带兵、行政,还是与民休养生息,安抚百姓,阁下一向都是纪律严明,赏罚公平,从不掠夺贪暴,天下黎民百姓,无不心悦诚服,心存感激。

    新近,司马主公你在河北又平反冤狱,整顿吏治,天下归心。

    这些,都是司马主公阁下你的突出优势。

    为今之计,弟的谋划是,为了未雨绸缪,提前适应即将来临的变局,阁下你,最好是加快招揽天下英雄豪杰的步伐,尽力迅速地收揽天下民心。

    当今朝廷的达官贵人,口头高喊‘以民为本’,自称‘民之父母’,却常常是忽视民心,轻视百姓。

    他们认为,庶民百姓,不过是一介民,人微力薄,人微言轻,根本不值得一提。

    项羽当年,就是如此的观点和行径,最终导致覆灭的结局!

    垓下之围,项羽本已脱出诸侯联军的重重围困,无奈民心尽失,老农指路,再陷重围;项羽残暴不仁,虐害无辜百姓,百姓以怨报之。

    高祖皇帝举措,以爱民抚民为上,民唯恐不王、不胜,故竭尽财力,大力支持。

    希望司马主公阁下,追记高祖皇帝当年的良策,追忆高祖皇帝获胜的往事,细析获胜的原因,创立高祖皇帝当年的伟业,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则百姓幸甚!天下幸甚!社稷幸甚!

    弟预料,凭司马阁下的英明智慧,爱民如子的胸襟,大公无私的品行,而且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爱民之举,一定不难创立一方伟业。

    河内郡被山带河,足以为固。

    河内郡土地富饶,殷之旧都,公之有此,犹如高祖之有关中也。

    如果司马阁下进兵定冀州,北取幽州并州,就可以胡马为之用;东举青州徐州,就能够引负海之利。

    三州既集,南面以立,以此号令天下,天下安能不安定呢?

    这就是弟之所以不远千里,欲投明主,一力追随司马主公的真实原因。”

    邓禹高瞻远瞩,侃侃而谈,详详细细地为刘秀剖析当前局势。

    刘秀听后,大为赞叹欣赏。

    刘秀大笑着对邓禹道:

    “哈哈哈哈!仲华老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且相随刘秀北去。

    刘秀定会与仲华兄弟同命运,共享富贵,绝对不会亏待于你。

    刘安啊,明天告诉公孙主簿大人,安排邓禹大人,在我大司马的营中下榻,称呼邓禹大人,为邓将军。”

    两人相谈甚欢,一直到困倦至极,才先后睡去。

    4

    自此以后,刘秀安置邓禹,在自己的大司马营中下榻,以备自己随时咨询。

    左右的侍从护卫,都尊称邓禹,为邓将军。

    无论是任命将领官员,还是派出使节等,刘秀都要事先征求邓禹的意见,对待邓禹、冯异,在伯仲之间。

    后来的事实证明,邓禹的出谋划策与判断决策,都很有远见卓识,常常十分正确。

    刘秀把邓禹、冯异,看成了自己的张良、萧何,对他俩十分信任。

    邓禹与大司马主簿冯异两人,从此成为了刘秀的左膀右臂,常常与刘秀在一起运筹帷幄,几乎形影不离。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