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一章 陇地之危

A+A-

    传信兵头戴红羽,是八百里加急,可随时入宫觐见,任何人都不可阻拦,就算是南淮清与皇帝也不敢怠慢。

    宴席之上立时安静了下来。

    从前的苏京城,如今的盛京城,许久未传过八百里加急的信了,上一次,应该还是陇地出来一股土匪威胁到朝廷的时候,那也是三四十年前的事情。

    众人想起当年的往事,纷纷往余诚那边看去。

    便是那一次,余家声名鹊起,打败陇地土匪,震慑陇地,才有了如今的余家镇国将军府。

    丝竹声停,宴酣声停。

    皓风越众而出,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将传信兵中的那封信接过,递到了南淮清的中。

    众人都猜着,这一次,陇地又出现了什么状况。

    南淮清当着众人的面打开,默然地将那信看了几眼,眸上不辨喜怒。

    四处静默非常,王易安倒坐得安稳,眯着眼睛不管不问的样子,好似眼前所有事情都跟他这个朝廷宰辅,内阁之首没什么关系。

    他不开口,下面一众官员也不敢冒头询问,到最后,还是余诚问道:“殿下,陇地那边可是出了什么事情?”

    南淮清没想瞒他们,顺着这话回道:“陇地郡王病重,身边的大夫诊断出来那并非重病,而是中毒。陇地郡王膝下三子一女,其余尽皆夭折。次子称这毒是长子,也就是陇地郡王的世子下的,世子不认。两方将事情闹到了刺史眼前,刺史拿不定主意,这才一封八百里加急的信送到宫里来。这信已经走了七八日,当初陇地郡王便已卧病不起,不省人事,现在想来,只怕是命悬一线了。”

    众人心中了然,暗暗松了口气,只要陇地那边不打过来就好。

    南淮清得简单,平淡的语气之下却是一番剑拔弩张的躲位之争。

    陇地郡王是建国之初便设立的藩王位置,从最初的诸王并立,到如今的一王独大,独占一方,已经有几百年的时间。建国之初立的那些藩王几乎都被陇地吞并,此时的陇地俨然一个独立于朝廷的一个朝廷。

    按照郡王的规制,陇地郡王只有王府,可是一年年下来,陇地郡王势力扩大,竟然是在境内修建了行宫。行宫乃是皇帝才能下旨修建居住的地方,陇地郡王这么做,显然已经不将朝廷放在眼中,企图与皇帝并肩而行。

    这样一个掌大权的郡王病重,膝下子嗣也如皇家那般,为了那个位置为争夺,不是你死,便是我亡。

    中毒不知道真假,到底谁下的毒也不清楚,到底是谁冤枉了谁,除了他们自己旁人都不知晓。但只有一点,陇地郡王咽气之后,身后必须有来继承的人,这个人是谁,关乎着朝廷今后对陇地的态度与政策,也关乎这双方之间的关系。

    若是可以,朝廷更喜欢让一个废物继承这个郡王位,或者,让争夺郡王位的两个儿子都死在无形当中。

    两方争夺,朝廷这边便成了拉拢的对象。陇地的刺史本来是被安排过去监察陇地的人,但因陇地势大,从不得出头之日,而如今,他也算是扬眉吐气了一次,仗着身后的朝廷,受了两位公子的奉承,以八百里加急的信件将消息传过来。

    “殿下准备怎么做?”余诚又问。

    南淮清心中早就有了打算,“派人过去,陇地主持大局。若真是世子下毒,便废其世子之尊,改由次子继位。若是次子诬陷,便按律处置,世子照常继位。”

    他的倒简单,可是谁去呢?

    这不是一块肥肉,而是一块烫山芋。若是这事儿办妥当了,也算是给了未来陇地郡王的一个人情,若是不妥当,那今后陇地与朝廷的关系越发尴尬。

    这是往大了站在朝廷的角度上。

    往了,如果事情处理不当,被陇地郡王的那两个儿子一刀给劈了,那也不是没什么可能的事情。

    陇地与朝廷的关系今后到底会变成什么模样,朝着何种方向发展,全在今后谁继位这件事儿上。或者,全在朝廷派出去的那个人身上。

    这是一件有风险的事情,一旦有风险了,众人就都不愿意过去。

    所以,南淮清环视了一周,入目的不是一个个憨憨的眼神,就是一个个漆黑的脑门。

    有能力的不想去,为了保命;没能力的看不清楚其中的关窍,怕是办不成事儿。

    环顾一周,南淮清竟是没挑出个合适的人选来。

    想了半天,众人也紧张了半天,生怕摄政王殿下的目光落在自己的身上。

    终于,南淮清做了决定。

    “余卿”

    余家,余家去最合适不过了。

    只是他们家里三人为官,两位将军,一位摄政王殿下的心腹,殿下不知道会让谁过去。

    显然,余老将军更能服众。

    只要南淮清的嘴巴里冒出来的不是自己的名字,众人就没那么紧张忐忑。

    心中正好奇着摄政王看上谁了呢,宴席之上响起了一个女子的声音。

    “臣不过三品帝师,恐怕不能服众。”

    女的?

    哦,对了,余家还有个女儿在朝堂为官是三品帝师呢。

    “陇地郡王病重,本王本想着余卿长于医术,还能过去为郡王诊治一番呢。”南淮清道:“不过也是,余卿不过三品,若是去了,陇地怕是要觉得朝廷轻视陇地,不妥不妥,如此,便换人吧。”

    这事儿得有些资历的人才能代表朝廷,余悦欢一个三品的帝师没什么实权,确实不合适。

    于是,南淮清又环视了一周。

    “高大人”

    “臣,近几日病重,恐辜负殿下厚爱。”

    “赵大人”

    “臣,昨日跌断了腿,恐不能长途跋涉。”

    “孙大人”

    “臣臣臣无能,难成大事!”

    看把人家吓得,都愿意承认自己无能了。

    余诚年事已高,不能远行,弄不好都得把自己命搭上。余仁握军权,不能动,只能留守京都。余义品级不高,不过四品,余悦欢三品都不合适,他就更不合适了。

    剩下许多人,还都是不愿意去的。

    思来想去,思来想去好像就只有一个余悦欢勉强合适了。

    冤大头啊,她不去谁去?

    刘丰安道:“殿下,臣觉得余大人去最合适。”

    的自然是余悦欢。

    汤达任已是出众附和,“余大人合适,最合适不过。”

    他二人出面众位朝臣纷纷附和,只要别找上自己,余悦欢就余悦欢吧。

    众人七嘴八舌,竟都举荐余悦欢。

    南淮清便犹豫了,“王大人,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