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一篇引人深思的故事
英博一整夜只闭眼休息了两个时。
早上起床后没有什么胃口,给自己冲了一杯浓茶,继续抠脑袋。
邮箱提示音响起的时候,他正在跟人沟通主题设立的事情,顺点开了赵晓月发来的邮件。
这一看,就入迷。
故事不长,开头很接地气。就是一家六口跟平日一样的起床做早饭,催着孩子上学。
等家里该上学,该上班的都离开了之后,这家的女主人却意外的出现在了离家很远的菜市场里。正常的话,这是她的上班时间。
接下来故事开始了。没有去上班的妈妈在离家远的菜市场里捡别人不要的菜叶子,而在这个菜市场的另一道门外,每天都笑呵呵的奶奶正拖着蛇皮袋在捡垃圾。婆媳俩就在这一刻尴尬的相遇。
另一头,每天辛辛苦苦上班的爸爸因为不认识新购置回来的器上的英文字母,差点酿出祸事,虽然被同事及时挽回损失,但一纸待岗通知让这个铁骨铮铮的沉默男人躲在车间角落里无声痛哭。一墙之隔,他的同班同事们都表情苦涩的靠墙而站。
学校里,大女儿成绩优秀但沉默寡言,被同学冷暴力对待,被几个差生逼迫替她们写作业,还被拉到女厕所打耳光。儿子无意中听了姐姐的遭遇,逃课去了高中部,像一头被激怒的狼一般,拎着椅子冲向了那几个欺负他姐的差生。
故事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在这里就戛然而止,让人抓心挠肺的想要知道儿子到底伤到人没有,大女儿那双年轻却已经暮气沉沉的眼睛是否还能焕发光彩。想要知道捡剩菜叶子的妈妈和捡垃圾的奶奶隔着摊位对视后会出现怎样的情节,是打一架,还是错身而过。
当然,更多的人在好奇,这个家是六口人,那么,还有一个人呢?
英博也想知道,还有一个人呢?到哪里去了?是爷爷,还是其他的人?
他忍不住给赵晓月打了个电话过去,想要知道她这个故事创作完成没有。
“写完了,但是下半部我不打算马上发给你。我需要根据意见反馈来进行最后的修改和定稿。”
听了赵晓月的解释,英博不得已接受了她的决定。
英博把这篇故事的上半部交到了主编那里,之后跟主编聊了很久。主编也打电话找赵晓月沟通了一个多时,最后拍板,把这篇故事先发出去看看情况再。
这篇故事的作者名字一看就是笔名。
闲鱼者,咸鱼也。
赵晓月顶着这个马甲,不但发了这篇故事,还去最近火起来的贴吧论坛上发了不少类似的帖子,比如“我家里人下岗了,天天闹着要死要活,我该怎么办?”,又或者“我隔壁邻居家两口子都下岗了,他家闺女在学校被欺负,这种可以找老师吗?还有没有其他办法解决”。
这一类的话题下面回复的人众多,大家都是匿名发帖,有些人一看就是脾气特别暴躁的,发言的时候带上了强烈的个人情绪,还有些人则选择了等待,觉得政府不可能不管,肯定还有后。
赵晓月顶着闲鱼的马甲认真的回复了一些帖子后,又换了马甲去戾气比较重的帖子下面引导风向。
不得不,从这些论坛贴吧里,她看到了跟校内的极大不同。
校内基本上都是学生,虽然个人情感鲜明,但是学生毕竟接触社会少,还是属于比较天真理性的那一批人。而城市论坛或者专业论坛里面的就不同了,套一句络名言,“隔着一条线,你永远不知道对面跟你话的是人是鬼”。
而且下岗这个问题,的确关乎到千家万户的生计,有很多人家里就在经历这些,话的语气和用词也不免变得激烈和恶臭。
赵晓月没有去管那些毫无实际内容,只散发恶臭的发言,她在从万千条帖子里,挑选很有代表性的内容,想要把它们糅合进自己的作品里。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就是这么来的。
周一的报纸一经面世,里面的好几篇文章就在社会上引起了激烈的讨论。
除了赵晓月这一篇外,他们还采用了另一位作者的文章。不过那位是类似评论引导性质的,只不过的话比起专家学者来更直白浅显,更贴近生活一些。
但是让人没想到的是,从周三开始,报社收到的关于赵晓月那半个故事的读者来信,就差点淹没了传达室。
大部分人都是来追问下半部分什么时候刊登的,还有就是跟故事内容有着类似经历的读者,写了信来倾述自己的心情。
编辑部拿到这些信,头都大了,又不好一点不看。干脆抽调了几个实习生来帮忙拆信。把有实际内容的放到一边,只追问后续故事或者表达心情的放到另一边。
就这样,也差不多花了三天时间才将将把信归纳完毕。而这两天,信少了,打过来的电话却明显多了起来。
传达室的大爷都生气了,让他们快点解决这个问题,要么就跟读者,让打到办公室去,他那里又不跟作者直接联系,找他倾述质问干什么?
等到赵晓月拿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后,下半篇的故事终于躺到了英博的信箱里。
花了半个时看完,又发呆半时,最后英博才吐了一口气,把这半截故事打印出来,去了总编办公室。
总编正在开会,他的直系上司,主编也在。
幸好他来的时候也做了准备,临时复印了两份,交给了三位大佬。
三人看完之后,齐齐沉默。另一组的主编率先开口,感叹的了一句不愧是陈老先生看重的人。
“我真是没想到,这么一个充满了烟火气息,甚至一点不时尚,不精致的故事,居然能让我感触良多。”那位主编摘下眼镜擦了下眼角,“我觉得这个故事很不错。有血有肉,更有煽情点。最重要的是,她传递了一种信念,只要自己不放弃,那就一定可以成功。”
“是啊,我们的大锅饭养了太多不思进取的人,现在这样其实也不错,打破大锅饭,让他们懂得去竞争,懂得去拼搏,这不是一件坏事。自怨自艾的人会沉沦下去,但自强不息的人终究会获得成功。”
总编把这篇故事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最后拍板,下周一的专栏故事,就它了!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