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与风 同行37
调查结束后,谢雁去看了周云。
他人在医院,已经脱离了生命危险,但伤势不轻,至少还要养伤数个月。
周云的父母赶了过来,妻子原本也要过来,但怀了孕,知道消息后担惊受怕又受了刺激,身体不太好,就没让过来。
不过能捡回一条命,周云还是很感叹。
“这几天我也在看新闻。”
他当时就在车上,事故公布的遇难者名单,虽然有一些不认识,但看到上的信息,周云也能想起当时那些在他身边的人。
谁也没想到一次普通的旅行,会让无数人和自己的爱人和亲人阴阳两隔。
“这件事能调查清楚最好,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之后的影响。”周云没想到谢雁会主动申请去调查组,实话,谢雁现在的年纪能取得目前的成就,可以是前途大好。
她不是莽撞的人,也很聪明,但有时候,做事却完全不考虑自己的未来和后果,“这件事,或多或少会对整个高铁行业都造成进一步的打击,而你作为调查组的一员”
周云的话没有完,但谢雁明白他的意思。
“对我来,安全和真相,比什么都重要。”
谢雁的话很简单,但周云见到她的样子,就知道谢雁自己心里有数,倒是他想多了。
他还有些羡慕谢雁,不是谁都能有勇气活得和她一样,可以对一些影响和人际关系视而不见。
最关键,她还有更强的实力,而有些关系在实力面前,并不算什么。
周云隐晦的提到过,等他的身体恢复了,并不会回到原来的部门,不仅是现在整个行业的问题,他的身体是一个因素,他自己的职业谋划又是另一个因素。
但在得知谢雁依然会坚持在这个行业,这个岗位上之后,他松了一口气,但周云也知道,这意味着谢雁选择了面对眼前的困难,而不是逃避。
告别了周云,谢雁回到了项目组,组里的气氛还是很好,她回沪城和郑晴苏筝见了一面,苏筝要加入交大的实验室,负责新的磁悬浮列车项目的开发,而郑晴则继续在交通系统上做研发。
现在的铁路系统,太杂,而在系统上使用的动车技术来自天南海北,使用的设备也是各不相同,要做到兼容本身就是一个难题。
“沪城的调度系统会进行升级,以更好地适应未来铁路的发展,不过有一个消息更有意思。”郑晴,“铁路系统会开始开发线上售票系统,以减轻线下售票的压力。”
如今是电子时代,和电脑的普及让华国的民数量越来越多,而络的力量,经过上次的事故,让官方也不得不重视起来。
未来的铁路系统,售票系统,必然是要朝着信息化和电子化发展的,当然,线下的售票系统依然会继续运转。
至于铁路售票系统的开发,并不在谢雁考虑的范围,她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华国自主研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且能上高速度级的动车组研发。
谢雁回去,见了张沉,知道不少消息。
“你也知道,今年发生了不少大事,即便是没有事故的发生,铁路大降速也会发生,更何况出了这么大的安全事故。”
张沉没有对这件事多做评价,“这个时候,去做技术研发不定反而是件好事。”
谢雁知道他值得是什么,她本来也有这个想法。
华国的铁路数年来发展的很快,尤其是上个时期,普通铁路也好,高速铁路也罢,或者磁悬浮的尝试等等,都让华国的交通比十几年前大变样。
而交通发展所带来的城市发展,也不可否认。
华国铁路的营业里程在这几年内飞速增长,位于世界前列,而动车技术更是日新月异,从一开始的一百多公里,到现在的三百多公里的时速,甚至最高可以冲击近四百公里。
这一切太快了,又像是一场梦。
而高速的发展,背后藏着的隐患也不少,动车事故只是一个例子,冰山一角。
原本设计为300+时速速度级的铁路,只能跑普通列车,或者一两百公里时速的动车,全国铁路线都在降速,降温,甚至包括那些新修的铁路,也在降速修建。
这背后的损失和影响,很难用一两句话来形容。
谢雁这几年参与了不少重要铁路的修建,做的工作也不完全相同,而华国动车的发展,她有幸从招标到技术和生产国产化,到最后的试跑,整个过程都有参与,无论是经验还是资历,在整个领域都是顶尖的。
更何况她还这么年轻,只有二十多岁出头。
而她自己也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的寿命不多了,如果在这个时期,华国还缺什么——
却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动车组。
如果不是因为今年的事情和动车事故,恐怕以她的年龄,还无法成为这个项目的设计师,倒不是实力不够,而是因为一些实际因素。
张沉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谢雁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任务。
“你的身体没事吧?”
谢雁这年来经常去医院做治疗的事情他也听到过几次,“虽然项目很重要,但自己的身体也要保重。”
谢雁点头。
她没告诉张沉和同事自己的病是目前的医疗段还无法医治的基因病,对他们而言,工作难题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考虑她自己的身体问题。
在开始新项目之前,年尾在锦城交大有一个讲座和论坛,论坛都是国内外有名的交通领域的专家,就高速轮轨动车和磁悬浮又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
实践上或许会受到当时的环境因素印象而发生很多工程师也无法控制的问题,但在学术上,他们可以大胆地去研究和创新。
交大的实验室里,高速列车的研发也从未停止过脚步。
但大学也是由人组成的。
谢雁既然来了,作为交通工程的传奇学姐,她被陈运飞临时叫来帮忙,这样的讲座之前谢雁也见过一两次,但当时的气氛比现在热烈许多,来的学生也很多。
年轻人基本都上,而现在在上对动车,高铁的恶意和谣言层出不穷,他们的热情有消退也很正常,整个讲座也没什么特别的。
倒是那个叫做纪铃的师妹还挺热情,一直在问谢雁各种专业问题,谢雁和她聊了几句,知道她被陈运飞推荐进入他们动车组的研发项目团队,虽然不是核心人员,但在未来,谁能得准眼前这个姑娘的发展呢?
讲座的冷清让纪铃多少有些失落。
主讲是陈运飞,在结束的时候,掌声有些稀疏。
等人走散场了,纪铃在收拾会场,她收好资料,抬头,却看见谢雁在黑板上写着什么。
陈运飞也看见了那句话,他知道自己这个师妹,比自己的实践经验更多,在一线的时间也比他多,实话,在实验室里的日子可比在外面的工程队单纯多了。
只需要考虑技术和资金问题就行,而那些在铁路一线的人,那些工程师,设计师,却要考虑太多别的因素。
原本陈运飞以为,这次事故遭到影响和冲击最强的,应该就是谢雁这样在外面为这个行业努力的人。
但她回来之后,并没有露出过沮丧的神情。
谢雁写完这句话,转过身,笑着看向两人,“眼熟吗?”
纪铃点点头。
陈运飞哑然失笑,想起数年前的自己,“你总不会是给我在打气吧?”
黑板上,字字有力的粉笔字写着一段话。
“‘生命有长短,命运有沉升,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根铁轨’,这是詹天佑先生的。”纪铃念出了黑板上的这一段话,也认出了来源。
这也是数年前,同样在交大的教室里,陈运飞做的演讲,当时,还是谢雁帮他写的稿子。
当时的他们,年轻气盛,华国的铁路刚开始发展,每个人都充满了干劲。
而随着时间的发展,铁路的确是发展了,但陈运飞偶尔也会有迷茫。
发展的这么快,究竟是好,还是不好?
事故频发,乘客不满,无法买到车票,年年爆满的春运,不堪重负的铁路系统
现在骤然又看见这句话,还有些恍然。
谢雁,“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困难,做什么事都不会简单,更何况,我们做的不是简单的事,不是重复的事。”
她的脸没有太多血色,但目光坚定。
“华国的路,华国的车,都是华国工人,设计师,研究人员华国的无数人努力创造出来的。”
“只要回顾自己的一生,没有白来这世间走一段路,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和付出。”
谢雁:“没有辜负自己的价值,那么无论人生长短,无论命运沉浮,都是最好的人生。”
她没有成为这大地上的一根铁轨,但是她的命运,和铁轨上的车轮紧紧连在了一起。
和这片土地,紧紧连在了一起。
**
项目很快启动了,谢雁没有浪费一点时间,纪铃很有天赋,虽然是团队的新人,但也很快融入了团队里,大家都是年轻人,很容易交流和打成一片。
这次他们主攻的车型是cr400系,以400命名,作为目标,就足以证明这一次自主研究的不同——他们要挑战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动车组,是以400公里时速为目标的超级高速动车。
即便是siemens的velr系列,作为300速度级的动车,都已经成为了世界顶尖的一流水平,成为各个国家的引进目标。
为了让华国自己掌握核心技术,从设计到生产,完全国有化,整个研发过程,都将由华国的团队自己进行。
项目组要克服的技术难题不少,但谢雁早就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但每个人,都能在攻克难题的过程中体会到不一样的快乐。
这样的快乐,和痛苦是难分难舍的,实验失败,遇到一个个不知成因的问题——痛苦,但当这些问题被解决,也意味着他们做出了一个个技术突破和进步。
预计大概要七八年的研发过程,在谢雁团队的努力下,进度很快,到了第三年,已经完成了大部分内容的研发,关键的技术难题已经解决。
而到了第三年年尾的时候,郑晴请了假期回来看谢雁,这次无论如何她也要把人带回去休假。
苏筝倒是离谢雁团队很近,常跑来看她,陪她去医院。
这几年的事情,华国的四纵四横规划已经变作了八纵八横,京沪高速铁路连续五年盈利,当年的事故风波已经过去,很多人都遗忘了事故,但在这个行业里的大多数人,都依然谨记着当年的教训。
沪城最大的列车调度所,每天都有无数列车在这里接受发车命令。
周廊教授前一年已经走了,陈运飞也成了动车实验室的负责人,苏筝负责的磁悬浮列车正在挑战新的速度级,也在研究不同的轮轨材料,虽然目前磁悬浮还无法在华国推广开来,成本也很高,但未来必然是属于更高速的时代的,谢雁相信,磁悬浮有一天也会走到交通舞台的正中央来。
但郑晴来的时候,谢雁已经在医院了。
进电梯的时候,有个男人带着一个双眼红肿的女人从电梯下来,郑晴只看了他们一眼,觉得有些眼熟,但想不起来哪里见过,她没有多想,快步去了谢雁的病房。
人已经昏迷,谢雁父母叫来的人在走廊和医生话。
纪铃和苏筝在病床旁边交谈,纪铃也哭了好几个时,“我们谁也不知道她的病有那么严重。”
“前一天,她还在整理资料,那个时候我们就应该让她休息的。”
谢雁通宵整理的资料,是整个项目的重要内容,还有一些她没有时间去实现的想法,这些内容,太多,也太珍贵了。
更多的是她的想法,对cr400系的构想,乃至对更高速度级列车的设计,这些内容,她并没有指定给谁,所有的资料,叠起来厚厚的好几摞。
这么多的资料,只有一个落款,不是她的名字,而是——
“给华国的铁路交通,以及那些正在建设华国交通的人们。”
她在资料的开头,用潦草的笔迹写了一段话。
“这是我没有时间去实现的构想,希望有一天构想里的高速列车能出现在华国的铁路上,届时,去千里之外见另一个人,会变得更快,更简单。
每个奔波在外的人都能回家,每个被迫离家父母都能见到自己的孩子,每对离别的夫妻都能随时相聚。
届时,天涯只在咫尺,咫尺就是天涯。”
梦里的竹子病斑已经爬到了顶端,黑夜却也到了尽头,破晓的光洒在原本荒芜的黑水和山边,远处虚幻的人群变作了一个个拿着行李的离人。
每一个离别的拥抱,都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变作重聚的拥抱。
谢雁走的时候,并没有完成项目。
但在短短两年后,由华国自主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领先世界一流动车水平的动车组被正式命名!
cr400系动车,被正式命名为“复兴号”。
同年,在一份报告中,有这么一段话。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1
复兴号将在不久的将来,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如同闪电一般,驰骋在华夏大地上。
待铁轨铺遍九州每个角落的时候——
天涯就在咫尺,
咫尺就是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