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五章 寒冬春意

A+A-

    ,最快更新大明春色最新章节!

    雪下了好些天,终于放晴了。不过大地上的积雪并未融化,放眼眺望,四野白茫茫的一片。

    朱高煦感受着脸上的寒风温度,觉得这些积雪、在整个冬季恐怕都不会融化了。

    中军决策继续北进之后,过去了近十天,算日子现在已进入十月中旬。

    明军在方圆千里之内、几乎得不到有效的军需补给,回程的军粮储备越来越少,将士们不得不食用死马、以节省军粮消耗;天气严寒,晚上简直是滴水成冰,日子十分难熬;兵马疲惫,官兵出征以来、已经走了大约三千里路!

    然而朱高煦经常在各营巡视,认为明军直到现在、仍然保持着相当的战斗力和士气。真刀真枪打出来的良将、军队,确实很能吃苦。

    旁晚时分,各军已停止行军、择地扎营。

    中军大营里,今晚非常热闹。营地中间有一块低矮的熔岩台,许多军士正在上面布置戏台。大伙儿冻得直呼白汽,却都兴致勃勃的样子,台子上下闹哄哄一片。

    军中几乎都是粗糙的军汉,但来自大明朝各地的汉子中、并不缺巧之人。将士们愣是用枯枝、纸张、丝布,制作出了好似开满花朵一般的树,还用枯草泥土造了一间草屋和院子,并装点了一番。戏台子上看起来五彩鲜艳,十分好看。

    天色渐晚,戏台周围点满了火把,一时间火光通明。无数将士列队来到了戏台下面,大伙儿忙活着铲掉积雪,垫上毡毯,点上火堆。人们围着戏台子,聚集在一起准备看戏。

    营地上十分热闹,许多人议论着今晚要唱甚么样的戏、南戏还是北戏。

    不多时,穿上团龙服、披着大衣的朱高煦,也带着贤惠翁主、段雪恨,在文武官员的簇拥下来到了人群中。将士们纷纷站起来执军礼,朱高煦一路走,一边抬起往下做势,道:“免礼,免礼了。”

    他观望着周围的光景,对身边的齐泰笑道:“办得不错,就差美酒犒军了。”

    齐泰道:“漠北找不到酒水,等大军班师回朝请功,酒肉一样也会缺。”

    朱高煦等人到前面的凳子上入座之后,军乐拿着乐器、来到了戏台边上,便吹吹打打地奏起了曲子。附近万计的将士都望向戏台。行军扎营的日子实在太枯燥了,今晚不管唱甚么戏、大伙儿似乎都很高兴。

    没一会儿,一个穿着军服带着头盔的生、走上了戏台。起初人们以为他是去布置戏台子的军士,不料那厮望着人群,竟然开口起词儿来了。

    他的声音字正腔圆,十分洪亮:“俺乃大同府前卫军户张勇,家在苇子堡,平日里或屯田或宿卫。今日俺却不在苇子堡,因奉命替上峰高百户送信,去了一趟大同府城。这不,刚从府城里出来哩”

    “好!好!”戏台下的人群里,很快就有人叫起好来。

    朱高煦面不改色地认真看着戏。他听到周围的动静气氛,顿时觉得,将士们对这出“话剧”的反应、比预料得还要好!

    上面那个生是不会唱戏的,得就是大白话;口音是山西腔,不过戏词没用方言词汇,好让大伙儿都能听懂。

    虽然这出“话剧”不如戏腔那么有意思,但出场就是个大家熟悉的军户身份,倒也十分接地气。在场的看官们绝大部分都是军户,他们并不挑这戏的技艺十分高明。

    台上的那生也挺有天分的,动作也做得很神似。他把掌放在眉间,作出眺望的模样,又道:“哎哟,天色不早啦!俺得尽快赶路,好早早回苇子堡复命。”

    他完了词儿,便快步离开了台子,好像赶路离开了这里一般。

    接着上台的是两个女子,都是朱高煦身边的宫女。一个梳着双螺鬓、穿着红红绿绿的袄裙,脸上施着粉黛,看起来便是个殷实人家的闺女,长得也很漂亮。

    另一个挽发、系着布巾,穿着臃肿的深色对襟,脸上也用甚么抹过,看起来似乎年纪较大。

    打扮年轻的娘一上来,便闭上眼睛,俯身去闻纸扎的花儿,微笑着道:“这梅花真香!”

    身后的妇人道:“姐,咱们要赶紧回去了,万一天黑前不能赶回家,主人又要骂我。”

    娘面对人群,也用白话起了词儿:“奴家冯氏、闺名春寒,乃大同城厢冯家庄的女子。家中有百亩良田、在城里也有铺面。今日虽有几许寒意,却难得春光明媚,好多人家都出行踏春来了。奴家留恋那河边垂柳、山中百花,一时与家人失散,这便赶回家去呀!”

    自称春寒的娘娇呼了一声,伸遮在头顶道:“下雨啦!”

    旁边的妇人抱怨道:“刚才还太阳当空,转念间就下雨了,怪天气!”

    “春寒”抬头看了一下,回眸道:“雨越下越大了,那边好像有座房子,咱们先过去躲躲雨,等雨稍停就走罢。”

    “只好如此了。”妇人道。

    两个女子便提着裙子,转悠着朝那座茅屋跑过去。

    这时,先前那个年轻军户“张勇”也上场了。他与两个女子一起跑到了那茅屋前面。张勇与春寒停下来,对视了一眼,都转过了身去。春寒回避之后低着头,抓起了袄裙上衣下摆,似乎有点害怕、又有点羞涩。

    张勇抬头看了一会儿天,又拍打着袖子,好像被淋了雨似的。他又向两个女子那边走了两步。

    春寒回头看了他一眼,后退两步,惊呼道:“你要作甚?”

    张勇站定,伸做了个安抚的动作,挺胸道:“娘子勿怕。俺乃大明官军军士,军中将军常道,俺们的本分是保土安民。去年底鞑靼人入寇,俺们为守卫乡土、折损了好些弟兄。今日俺遇到两个百姓躲雨,必不会轻薄非礼;否则何以面对阵亡弟兄的在天之灵?”

    “好!好”人群里顿时一阵喝彩,稍稍打断了台上的戏词。

    朱高煦也十分满意地抚掌称赞,他转头对后面的兵部尚书齐泰道:“就算不识字的军户,也看得懂这戏。”

    齐泰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抱拳拜道:“圣上明鉴。”

    等人群里的喊叫声稍停,台子上便一人一曲,唱起了曲来。先是春寒唱一曲,词儿很简单,歌词内容、大致是称赞张勇英武正派、还识得大义。词是侯海写的,这一首曲的曲子是“好一朵茉莉花”(中山王徐达作)

    后面还有别的曲子,有的是贤惠翁主现谱的曲,词都是军中文官们写了、朱高煦改得更直白好懂。明朝的乐曲,无论是戏、还是曲,吐字节奏都很慢;加上歌词简单,大伙儿都很容易听懂。

    连朱高煦也渐渐入戏了,十分入神地体会着戏台子上的故事,从张勇与春寒的相识、相知、倾慕、思念中,跟着戏感受了下去。

    整场戏表演到半个时辰左右,终于到了伤感的离别戏。

    “春寒”面对着看官们,动人地倾述着:“大同府李家的公子虽才貌双全,媒人在爹娘面前多般夸赞。可是奴家的心已幸得奴家的爹娘通情达理,必定能懂女儿的志向,女儿只爱慕英雄。奴家也不该劝阻张勇去北征,唯有让他为国效力,跟随圣上北征鞑靼,才能让乡亲安居乐业,不再家破人亡。”

    她倾述罢,便拿起了一枝笔来,道:“奴家这就写信给张勇,让他明白奴家的心。”

    当春寒把那封信(侯海作)读出来时,火光中许多将士的眼睛都亮晶晶的,似乎闪出了泪光。

    春寒离开后,一队军士披坚执锐走上了戏台,“张勇”也在其中。张勇拿着一封信埋头看着,抬头道:“俺在巴国公的麾下,奉旨到了胪朐河。一定要英勇杀敌,忠于大明!”

    就在这时,有人喊道:“敌军冲阵!”

    便又有一队军士穿着缴获的鞑靼人衣甲奔过来了,两边挥舞了一阵刀枪,仿佛戏曲里的武戏一般。在锣鼓的声音中,大伙儿渐渐退场。

    很快便是最后一幕,春寒拿上来了一把琵琶,弹唱起了曲:“梅香飘满驿路,鸿雁翱翔成行。春寒倚在亭中,眺望出征方向。回想雨中初见,鸿雁送去娇|娘念想。勇士忠君保国,春寒倾心不忘”

    曲子是贤惠翁主写的,曲调简单动听。春寒弹唱到第二遍时,前面许多将士也跟着唱了起来,声音越来越大。

    这时朱高煦忍不住转头,看向侯海道:“从明晚开始,叫他们到每个军营去表演一遍。”

    侯海在将士们的歌唱声中,抱拳道:“臣遵旨!”

    周围的人们似乎还意犹未尽,朱高煦已带着贤惠翁主和文武官员离开了营地。

    他回到中军大帐时,贤惠翁主的声音轻声问道:“圣上,妾身听真有张勇这个人,戏里的事是真的么?”

    朱高煦回过头,沉吟道:“既然是戏,哪能全然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