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七章 掩耳盗铃
中午之前,朱高煦一直呆在柔仪殿,没出门半步。{随}{梦}щ{eng][lā}其间,他也没再见到安南国王后陈氏。
整个上午朱高煦都在看近期的奏章,但大多奏章、他并没有批阅,而是转交给内阁处理;饶是如此,也花费了半天的时间。
还有另一本外藩使臣的奏章,让朱高煦重视。日|本国遣使送来的报丧文书,署名是“日本国世子源义持”,内容是奏报他的父亲源义满辞世的消息。
源义满(足利义满)曾接受大明建文帝册封“日|本国王”,通过朝贡的方式,对大明进行勘合贸易。
(所谓勘合贸易,朱高煦理解为一种带有政|治色彩的官方贸易。便是日|本国遣使与商人到京师朝贡,朝廷再恩赐商人需要的货物,并发放执照签证;持有签证的曰本商人进口货物,被日|本国政府承认合法。但是周期很长,日|本国对明朝勘合贸易,规定周期为十年。)
因为两国来往较少,所以朝廷公文对日|本国的记录,远远比不上朝鲜国那么详细。
不过幸好朱高煦登基之后很勤快。他虽然不是以皇储身份继位,但找出了很多以前的文书卷宗来温习,特别对外国的记录很感兴趣。所以对曰本国,朱高煦也有一些大概了解
曰本国与大明的关系,在洪武年间比较差。当时曰本正处于南北朝内|战的阶段,而南朝前期占据很大优势;因此明朝庭默认南朝的首领“怀良亲王”、为曰本国实际统治者。
太祖主动与怀良来往,希望曰本国政府能取缔海盗倭寇。但是怀良杀死明朝使臣、对倭寇之事也不管。加上明朝庭单方面认为,曰本国使臣掺和了胡惟庸谋逆案。太祖大为光火,一度威胁要征伐曰本国。
但最后可能明朝考虑海路太远,加上元军征伐曰本国失败的前车之鉴,两国终未发生战争。但关系中断。
洪武末期,曰本国的北朝势力首领、源义满攻灭南朝,开始逐步统一曰本国。明朝庭的信息有滞后,仍然以为南朝“怀良”是统治者,所以认为自称“曰本征夷将军源义满”的人级别不够,没资格与大明通使,所以拒绝了源义满的朝贡请求。
建文年间,明朝庭终于大概搞清楚了状况。建文朝廷的大臣们明白了,原来甚么将军才是曰本国的当权者!于是皇帝册封源义满(足利义满)为曰本国王,再次要求曰本国打击海盗、取缔倭寇。
但随后大明发生了“靖难之役”,两国交往的文书也找不到了。这段时间的曰本邦交,朱高煦便不甚了解了。
永乐初,明日两国重新建立关系,源义满对永乐皇帝的态度、比怀良更加恭顺,依照明朝庭的请求,发兵讨伐了倭寇。两国开始勘合贸易。
随后大明再度爆发内|战,即朱高煦起兵的“伐罪之役”;两国关系再度中断。等朱高煦登基时,这个比较仰慕倾向大明的源义满,却死掉了。
朱高煦与曰本国的第一次联系,便是这封告丧的文书。
他问侯显:“这个源义持自称世子,应该就是日|本国的新任幕府将军?”
侯显显然不太清楚曰本国的状况,宦官们似乎主要关注西洋。侯显躬身道:“皇爷恕罪,奴婢不甚清楚。”
朱高煦也没责怪,用朱笔亲自批复:着胡濙接待曰本国使臣,七日内安排下马宴。
所谓下马宴,就是接风洗尘的欢迎宴会;等外国人走的时候,还会有上马宴,也就是送别的宴会。哲学家孔子的教诲“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乎”,世人耳熟能详,因此不管是敌人还是盟友、只要遣使来,大明朝廷都会款待。
大明朝还讲究等级礼仪,除非是外国国王亲自来京师,否则皇帝不会出面招待,只能让大臣出面。之前朱高煦接见安南国使节时,都是在不正规的场合;正式接待和赐宴,是大臣们在办。
朱高煦又道:“司礼监推举一个内官报上来,等曰本国使者回国时,朕要有一队使团去曰本国,更多地了解当地的情况。”
侯显忙鞠躬道:“奴婢遵旨。”
朱高煦在柔仪殿吃过午饭,休息了一会儿。下午主要复习之前几个月的政务。
及至旁晚,正如宫中很多人都已经看明白了的习惯,朱高煦照顺序,去了贵妃妙锦的宫里。贵妃宫、位于乾清宫坤宁宫区域的西边,又叫西一宫。
妙锦前来迎接行礼,朱高煦扶起她的时候,眼睛便忍不住开始打量着、她那裙子撑起的美妙轮廓。即便妙锦穿戴得很整齐,但宽大的袍服依旧不能遮掩那美好的曲线。
周围还有不少宫女,朱高煦肆无忌惮的目光,让妙锦的脸红了。在某一瞬间,她一改礼仪要求的低眉顺眼,抬起头瞪了朱高煦一眼。她那妩媚的杏眼,略显傲气的修长眼角,加上脸红的娇|羞,这样一个眼神并未让朱高煦收敛、反而让他觉得别有风情。
朱高煦心头明白,妙锦仍然对她的身份有心结。虽然朱高煦登基之时,用各种邸报与公文,确定了妙锦是仁孝徐皇后义女的身份;但毕竟很多以前认识她的人都在,在皇宫里仁孝皇后义女的辞、不过是掩耳盗铃。她是个内心比较清高的人,对此恐怕无法轻易释怀。
俩人从晚膳到夜幕降临,一直有许多宫女服侍,妙锦恪守着礼仪。朱高煦也没强求,言行保持着得体,不过明明很熟悉亲切的两个人,这样相处着实有点奇怪。
宫室里的灯已经点亮了,门外的天空早已漆黑。妙锦那美艳的脸、流转的目光,还有她坐下来时、裙子绸缎绷|紧后的形状,都让朱高煦有点浮躁,只想赶紧到寝宫放|纵自我。
但是妙锦没有就寝的意思,周围的宫女依旧侍立在侧。朱高煦也只好接着陪她话。
这时妙锦起身,屈膝道:“圣上稍侯。”
她去了另一间屋子,好像去拿东西。朱高煦侧目看着她的背影,眼睛也没眨一下。妙锦走起路来,腰身好像在扭动,但她不是故意的,实在是臀与腰的形状,让她走路时不得不如此。朱高煦回过神来时,见侍立在侧的宫女脸也红了。
不一会儿,妙锦走了出来,拿出一本足有两指厚的册子。她的神情变得很快,忽然有点谦逊起来,“妾身写完了这本书,还未仔细增删润色,名字也有欠推敲”
朱高煦接过来一看,封面上写的是:汉王起居记。
“为何不叫起居注?”朱高煦笑道。
妙锦道:“起居注是翰林院官员之责,写的都是大事,永乐年间已废止。妾身所记,多是事,用词也不甚缜密;想来这个记字,更为妥贴,也好让阅者知晓,此书并非官文,只可当逸闻趣事,不能当真。”
“有道理。”朱高煦点了点头。书很厚,内容不少。他随翻看前面,大致先看了一下。
果然妙锦得没错,书中的语言不是文言文,而是白话文。读起来有点像水浒传那样的遣词造句感觉。
“一夜看不完,朕看完了还给贵妃。”朱高煦拍了一下书册道。
妙锦点头道:“是。”她的神情忽然变得有点紧张起来。
描写活着的上|位者,确实有不的风险。像写史记的司马迁,因为写了汉武帝,而且并未完全歌功颂德,惹得皇帝大怒,皇帝直接处以宫刑,还想毁掉司马迁的书。而修史的人,通常也只能修前朝的史书,同样的道理。
妙锦的父亲做过御史,她应该明白此中轻重,难怪她看起来有点心神不宁。不过妙锦的胆子还是很大的,颇有文官家风的骨气。
朱高煦便开口道:“即便是帝王,也不可能是完人,朕应该能接受。贵妃不用担心,只要不是别有用心就好。当然贵妃不可能那样,多半还偏向褒扬。”
妙锦欠身道:“圣上仁厚,妾身方敢如此。”
朱高煦张开嘴,打了个哈欠,道:“朕累了。”
于是妙锦命宫女们打水,服侍朱高煦沐浴更衣。
等朱高煦进了她的寝宫,她便屏退了所有奴婢,把门窗关好遮掩。春季没有蚊子,但那张大床上依旧挂着两层帷幔。朱高煦显得有点迫不及待起来,虽然他已熟知她的一切,但很久没见了,又有了不同的激动。
妙锦的脸更红了,不过只剩他们两个人,她要大方亲近了很多,低声道:“我有一事,高煦能不能别在我身后,你看着我的脸。朱高煦随口道:“妙锦喜欢我看着你?”妙锦的声音愈发了,悄悄道:“起初觉得羞,但是后来会更心动。”朱高煦道:““那你不要拒绝我的一些要求,我不会太过分。”妙锦咬了一下嘴唇,柔声道:“你不嫌么?”朱高煦道:“若不能尽量与你亲近,便不尽兴。若不想与你亲近,又怎能如此痴迷?”
她听罢低头不语。宫殿里的一切事物都已变得恍惚,今夜必定是一个忘我的春|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