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四章 朔方节度使麾下行军司马兼经略使

A+A-

    前来册封南诏王的陈希烈等人,气势非常的足。

    成王败寇,打赢了仗,朝上国自然就得有朝上国的气象。

    陈希烈抑扬顿挫的宣读完了旨意之后,南诏国主异牟寻诚惶诚恐的离开座位。

    跽受册印,稽首再拜,又受赐服备物。

    异牟寻:“开元、宝初年,曾祖及祖皆蒙册袭王,自此五十年。贞元皇帝洗痕录功,复赐爵命,子子孙孙永为唐臣”

    那副奴才相,看样子确实是被打服了!

    看样子,还真是合了那句话了,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光谴责顶个屁用,是骡子是马,得拉出来练,不服就练到服为至,这才是王道啊!

    此番,玄宗李隆基之所以一次性派出了三位使者,并非只是来宣旨,当然还包括来处理善后事宜。

    因此,牛仙客享了两个月的齐人之福,也到了全盘交接的时候了。

    为了安抚他们这些骄兵悍将,毕竟也是为国立下了大功,这一次,玄宗李隆基也很大方。

    中使带来的旨意之中,对于他们这帮有功将士,那可真是褒奖有加,不吝封赏啊!

    行军大总管牛仙客,因功被拔擢为同平章事,检校侍症兵部尚书,并进爵豳国公。

    老家伙乐的,嘴都合不拢啊!

    南诏国一行,他可以是啥求事也没干,有高仙芝和丁昊从旁辅助,他简直就相当于于来南诏国公费旅游了一趟,外加疗养了数月。

    这就,位极人臣了!

    不由得,看向丁昊的目光,更加的和蔼了!

    吃水不忘挖井人呐!

    他此番的功劳,拜谁所赐?他心中非常的清楚。

    因此,广平郡王李豫因功被牛仙客举荐接任朔方节度使。高仙芝也一并被举荐为朔方节度副使,建议哥舒翰接任灵州总管。

    中旨之中,高仙芝此次爵封密云郡公,哥舒翰爵封,梁州侯。

    此外,封常清,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皆授开国伯爵,授官朔方节度使麾下节度判官,都知兵马使,营田、度支使。

    原兵马使李白,借着这场泼之功,也由五品武职,一跃成为了正四品明威将军。

    不仅如此,还得到了一个开国县子的爵位。

    虽然具体官职没变,还仅仅只是一个兵马使。

    但凭借着这个正四品的明威将军衔,接掌朔方节度使的广平郡王李豫大一挥,他便又成了朔方节度使麾下行军司马兼经略使。

    这两个官职听着虽然拉风,但不可否认,这其实是节度使幕府之内的幕僚官。

    古代的权臣、戎帅、疆吏、牧守,皆可引荐自己的亲信士人以入府署参与行事决策。

    这便是“幕府”了!

    原指古代将军的府署(因军队出征,使用帐幕,故称),亦指运筹帷幕之大将。

    后将地方军政大吏的府署亦称作幕府。

    幕府中的僚属称幕僚。

    故幕府制度也称幕僚制度。

    幕僚同编入正规官制的官吏有着明显的区别。

    其主要功能为:置备顾问、咨议谋划、参与决策、掌握要、典属文书,乃至迎接宾客、经办庶务或代主巡行出使等。

    其中尤以参议决策和掌握要为重。

    其实,也就是后世所的狗头军师。

    这帮人,虽为幕僚,但却是主官嫡系中的嫡系。

    位虽卑,却权力极大,他们才是主官的代言人,常常被主官依为心腹。

    当下的节度使幕府,其主要幕职有,行军司马、掌书记、参谋、推官,以及招讨、经略、安抚等临时性的使职差遣。

    尽管当下的幕府制度已经与秦汉时期的幕府制度有了壤之别,但其实,换汤不换药,没有这么多饶辅助,权力如此大的节帅,如何能做到面面俱到?

    从南诏国回朔方的时候,那可就惬意的多了!

    凯旋而归,仅心情就非来时可比啊!

    足足耗时两月,广平郡王李豫才率领着他的一干麾下回到了朔方节度使治所灵州。

    这一次回来可就不一样了!

    凭借着平南诏的军功,广平郡王李豫不但收获了非常高的声望,而且得到了唐玄宗李隆基的认可。

    虽然他是太子的儿子,但是一镇节帅,他的皇爷爷李隆基,似乎并未将此放在心上。

    毕竟现如今的安禄山,一个异族胡人,都能一人身兼三镇节度使,何况他还是根正苗红的皇族之人。

    可以想象的到,这个节度使之职,现如今在唐玄宗李隆基的眼里,只怕是,并未有多么重要。

    唐玄宗李隆基,现如今看重的,乃是朝堂之上的宰辅。

    边镇节帅,尚没有经历过安史之乱的惨痛教训,上到李隆基,下至朝堂之上的那些大佬,没有谁将幢成什么了不得的大事。

    也许,时至今日,他们尚沉浸在京中十六卫远强于地方边镇的虚幻之郑

    有了朔方一镇的兵马,又有了麾下如此多的名将,广平郡王李豫踌躇满志。

    此时此刻,他才真正相信了丁昊的那句话。

    “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

    当年离开京师之时,他,若是他的老子李亨,将来不将大位传给他,他就要用武力去抢。

    其实,原本只是一句戏言,但是到了今时今日,若是再这句话,他已经很有底气了。

    握数万虎贲,屁股决定脑袋嘛!想法与心境已经截然不同了!

    一场南诏之战,回到朔方之后,待到理清了朔方军务,丁昊才发现,时间已经很紧迫了。

    时光匆匆如流水,一点不假啊!

    来到灵州时是宝十一年,公元52年,一晃两年过去了。

    现如今,已经到了公元54年,丁昊非常的清楚,接下来,大唐会发生什么样的事件?

    公元55年,安史之乱爆发,大唐从此一蹶不振。

    他所做的这一切,无非就是为寥待这一。

    本想阻止,奈何,实在是人微言轻。

    这几年来,他已经能算作火箭般提升了!

    可是仍然,然并卵!

    若不是借着广平郡王李豫狐假虎威,以他现如今,一个四品武职,想要硬憾安禄山与史思明,无疑,痴人梦!

    好在,总算是有了一些准备,接下来,能否逆,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历史的车轮,果然并未因为丁昊的到来就有丝毫的停滞,安史之乱的脚步还是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