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斩草要除根

A+A-

    此言好似惊雷,震得百官头晕目眩。

    陈弈够狠,非等闲之辈。

    逼他铤而走险,选择玉石俱焚,这绝非萧瑀,王珪,李纲等愿意看到的。

    李世民品着诗句,眼眸来回扫视着朝堂百官,借着陈弈的诗句陆续点名:“崔御史,韦侍郎,李太傅,杜仆射,郑少监够多啊!”

    一连串的官职,仅三省六部世家占十余人。

    所有被点名的官吏顿生恶寒,事情到了这份上,世家占据朝堂已经是铁证如山,杜如晦挺身而出:“陛下,臣支持进行科举。”

    “臣等支持科举。”

    李纲,王珪,韦挺等世家纷纷附和。

    满朝文武,世家官吏众多。

    平日里大家心照不宣,既不提起,也不诽镑,皇帝靠着群臣治国,向来相处和睦。

    今陈弈公然挑明,若皇帝有所顾忌,像贞观初年大肆贬嫡官吏,世家被踢出朝堂,后果不堪设想。

    何况,前朝推行的科举远远没有成熟,录取比例极低,关键无需匿名。

    士子应试前,常常提前备好出色的诗文,四处拜谒,让勋贵名流推荐,话语权依然把持在世家学阀里。

    事已至此,再与皇帝唱反调,怕没好果子吃。

    李世民面孔怒意渐渐散去,玩味的:“这会又同意了,怎么突然间想通了?”

    一群吃硬不吃软的家伙,好言相劝不听,非得把矛盾公开,造成君臣离心,贱不贱啊!

    “陛下,臣细细斟酌后,觉得中书令所言不无道理。”李纲朗声。

    “是啊,臣以为朝廷理当吸收新鲜人才,为陛下出谋划策,为朝廷尽忠。”王洼。

    “好,既然有道理,科举制吧。”李世民满意的点头,目光望向陈弈:“陈弈,你提出推行科举,你的具体策略。”

    百官没法拒绝,目光悄悄投向陈弈,祈祷他的策略莫要太狠了。

    陈弈挺身而出,细声满语:“陛下,推行科举,难不难,简单也不筒单,宗旨肯定是为选贤任能,我建议,不光实施文举,更该入武举,医术,工科,商科。

    对于文举选拔的官吏,不该以诗词为主,理当以治国策略为主,所选的贤才皆从刀笔吏做起,能者逐步升迁。

    至于武举,效仿先秦,英雄不论出处,战场建功,即进行赏赐。

    工科则改进或发明为主,譬如曲辕犁之类的,为工部选拔人才,提高大唐生产力。

    商科,选拔各类经济人才,为朝廷敛财,也能更好治理各地。

    医术,选拔更优秀的医生,既能为皇室负责,也能照顾寻常百姓,依照我得设想,未来数年,医生足够多时,尝试在长安修建大医馆,救治更多的百姓。

    当然,为避免考试有人徇私舞弊,刑部或吏部该组建监察司,保证科举公平,每季前往对各地官吏进行考核,既能防止有人贪污受贿,也能更好的选拔出优秀的人才。”

    李世民听得津津有味,发觉陈弈突然停顿,诧异的询问:“怎么不了?”

    陈弈提出的建议,常让他耳目一新。

    今提出的科举方案,除商人入仕让他难以抉择钱,整体建议挺符朝廷的情况。

    王珪等官吏却越听越惊骇,商贾入仕,前所未有啊。

    一时,各自快速思考驳斥策略。

    “想到这么多。”

    陈弈没有长篇大论的叙述,仅轻描淡写的回答,饶有兴趣的反问:“陛下,有何补充的?”

    “你考虑的周全,显然比朕考虑的更长远。”李世民不吝夸赞,面色带笑。

    毕竟陈弈提出的方案,涵盖文武经济商业等,比前朝更进一步。

    “陛下,商贾考科举,此乃前所未有之事,胡闹,筒直胡闹,陛下三思。”王珪高声驳斥,他被迫做出让步赞同推行科举,让寒门参与朝政,但不代表什么阿猫阿狗都能出入朝堂。

    “没错,士农工商,商贾身份低下,怎能参与科考昵,更该严禁出入朝堂,微臣不建议商贾考科举。”魏征。

    魏征临时改变主意,支持商贾参与科举,顷刻间,适才势弱的世家官吏,仿佛死灰复燃似的,各个像打了鸡血斗志昂扬。

    “臣附议。”

    “臣附议。”

    “陛下,商贾入仕的确有待商榷。”长孙无忌谨慎的。

    历朝历代,商贾身份低下,冒然允许商贾参与科考,必然打破士农工商的平衡,引起大动荡。

    房玄龄,杜如晦,内阁左右两名仆射没有表态,他们相信陈弈的眼光,但商贾入仕途前所未有,利弊难料。

    陈弈密切留意朝堂变化。

    草。

    魏喷子,长孙老乌龟竟然反水了。

    唉!

    终究是自己一人抗下了所有。

    陈弈轻叹口气,依旧斗志昂扬,抱着朝笏向李世民:“陛下,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从未出现科举,前朝顺应时代推出科举制,难道大唐不该与时俱进吗?若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必然固步自封,画地为牢,跳不出历朝历代几世而亡的规律。”

    唐时,科举尚未定型,有很大的操作空间,几乎任他打扮,所以陈弈希望改变后世文举为主的科举。“诸卿,陈弈所言有理,前朝能革新,大唐照样能。”

    李世民最在乎外人把他与相提并论,他坚信自己肯定比杨广做的更好。

    不伤及国本时,他支持陈弈的革新策略,希望聆听陈弈各类与众不同的建议。

    “陛下,此言无理。”

    魏征掷地有声的公然和李世民唱反调。

    侧首盯着身旁的陈弈:“中书令,商贾人仕,绝非良策。”

    “呵呵”

    陈弈蔑笑两声:“伯父,为何商贾不能参与科举昵,与他们相比,伯父更精通经济或更善于理财吗,商贾入仕更能理清各类经济关系,促进大唐壮大。”

    魏征急了,厉声:“商贾参与科举,容易造成政商勾结。”

    “伯父以为刑部,吏部是摆设,或吃素的吗?再者,朝廷明文规定,官吏不得经商,连我自己也逐渐把业务交给家人。何况世家照样敛财,权钱勾结。

    这是朝廷法令不足造成的后果,而非缘由,伯父莫要本末倒置。”

    “这”

    魏征结结巴巴。

    见状,陈弈趁势:“以往历史证明,九品中正制加速世家崛起,已经不适合大唐。目前朝廷需要新的选拔人才制,而科举制处于摸索阶段,目的为朝廷选拔各类贤能,这个过程中自然遇到各类问题,我等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伯父与诸位同僚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吗?”

    “怼得好。”

    杜如晦朗声赞赏。

    徐徐出列打量着百官,底气十足的:“目前,朝廷的确需要新的选拔人才制,不论好与坏,我等该尝试尝试,若行之有效,理当长久坚持,若出现瑕疵,尽快弥补。陛下,臣支持中书令。”

    “陛下,臣附议。”

    一直处于看戏状态的武将中,李靖抱着朝笏而出。

    “陛下,也许中书令的没错。”

    魏征神色勉强的,他领教过陈弈的厉害,陈弈有各类义正言辞的理由回应他,单论喷,陈弈才是不折不扣的大喷子,这一点他自愧不如,关键陈弈喷的有道理。

    此时对喷,他绝对喷不过陈弈。

    杜如晦,李靖两名重臣双双支持陈弈,加之陈弈声称科举处于摸索阶段,他一时苦无良策。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