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九十七、宋使来了

A+A-

    这两天,李延渥已经绝望了,他清点了高阳关里的人数,所有能上阵的人,连同老百姓不过一万人,勉强能上战场的军士不到两千人了。这两千人几乎全部挂了彩,已经疲惫不堪。以这样的兵力,对抗契丹大军,无异于螳臂当车。

    其实,在前天,他几乎都放弃了抵抗,若不是王继英率领城中最后一批百姓赶来助战,高阳关现在已在契丹人的脚下。

    李延渥的那把准备横向自己脖子的利剑,已经卷口了,几乎变成了一根狼牙棒。他现在遍体鳞伤,从城头被抬下来,昏迷了一日一夜。醒来之后便仔细打量周围一切,发现自己还在衙门之内,王继英,石普坐在身边,身边还站着一个人,李延渥认出他是骑都尉燕云。

    见李延渥醒来,王继英立即抓住他的:“李兄,你终于醒了。”

    李延渥想坐起来,无奈全身无力,一阵剧痛重重地将他击倒。

    王继英忙:“别动,李兄,你伤得很厉害,好好躺着。”

    李延渥:“高阳关没丢?”

    “没丢,还在我们里。”

    “我躺了多久?”

    “不久,一日一夜。”

    “契丹人又进攻了吗?”

    “没有。”

    “为什么没有进攻?”

    史普:“可能他们也打不动了吧。”

    李延渥看了看史普,轻轻地摇了摇头。

    王继英:“李兄,你看谁回来了?”

    燕云走到李延渥的跟前,:“将军,我回来了。”

    李延渥看了燕云,:“你回来了,援军什么时候到?”

    燕云摇头:“朝廷已经三番五次责令王超,周莹过来解围,可是他们一直逡巡不前,不敢前来。”

    李延渥急问:“皇上什么时候亲征?”

    燕云:“朝廷还在商议。”

    李延渥咬牙切齿道:“还在商议?契丹人只还要一个冲锋,高阳关就完了,这帮贪生怕死的家伙,就知道躲在屋里打嘴官司。”

    王继英忙:“李兄慎言。”

    李延渥摇头叹息不止。

    燕云:“不过,朝廷已经派人去了契丹大营。”

    李延渥:“派人去契丹大营干什么?”

    王继英:“去和契丹人议和。”

    李延渥挣扎着坐起来,抓住王继英的:“这么高阳关还可能有救?”

    王继英合掌:“求上天保佑和谈成功,让高阳关逃过这一劫。”

    史普:“是啊,但愿和谈成功,挽救上万人的性命。”

    李延渥:“王大人,我军浴血奋战十几日,高阳关岌岌可危,这时若能和谈成功,李某将亲自率领全城百姓出城焚香礼拜,叩谢苍天。”

    王继英:“是啊,李兄,王继英这些日看到了太多的血腥,不想再看到了,不是王某怕死,只觉得死得不值,死得冤屈,死得毫无意义。”

    史普:“大人现在打仗已经是一个很好的战士了。”

    李延渥:“是啊,王大人刚来的时候什么都不懂,现在足可以统领全军了,王大人,下官又一事相托。”

    王继英:“李兄有什么事,只管吩咐。”

    李延渥:“下官这身体恐怕一时难以复原,高阳关的事请大人帮忙代为掌管。”

    王继英:“这不行。”

    “怎么不行?”

    王继英:“我对打仗还是一个外行,怎么能越俎代庖呢?”

    史普:“我看行,大人已经很会打仗了,况且你本来就是我们的长官,掌管高阳关有何不可?”

    王继英:“我虽然忝任枢密一职,但不值守高阳关,如何能掌管高阳关?”

    李延渥抓住王继英的:“大人,若不接管高阳关,高阳关的人心不安呀。”

    史普:“是呀,大人,李大人伤得这么严重,下官也有伤在身,大人若不相救,高阳关就真的没救了。”

    王继英:“既然你们这么,王某责无旁贷,愿意与高阳关共存亡。”

    李延渥紧紧握着王继英的,:“谢谢了,我知道把这么一个乱摊子交给大人,实在是为难大人了。”

    王继英:“李兄不要太忧心了,这两日我已经把城里所有人清点了一下,我们尚有一万多人,还可以抗击契丹人。”

    李延渥摇头道:“都是一些老弱百姓,没有打仗经验,不好对付契丹人呀。”

    王继英:“李兄得对,不过,这两日我已把他们进行了编组,让有经验的老兵带领这些人,正在加紧操练。”

    李延渥:“还是王大人想得远,李某佩服。”

    王继英:“李兄不用客气,既然你把高阳关交给我,那好,燕云,你再出一趟城,去保州找杨延昭,让他想办法解救高阳关之围。然后想办法找到周莹,让他骚扰敌后,截断契丹军粮草辎重。史大人,我看上次大战,城堞损毁严重,城里的房屋也有很多损毁,不如将损毁房屋的门板,檩条拆下来,用于修缮城墙,你看可好?”

    史普,李延渥听了,连声叫好。

    王继英:“那就请史大人负责此事。”

    史普:“大人放心,史普一定干好这事。”

    史普完出了衙门,燕云也钻进了地道。

    燕云进入地道后,王继英忽然想起忘记问这次来谈判的使者是谁?是不是自己向皇上举荐的那个人。他想一定不是他,虽然,自己曾几次举荐他,但都没有得到重用。他官卑职微,如何能够出使契丹和谈?

    想到这里,王继英后悔没再写一封信向皇上举荐,于是,提笔又写了一封信,喊了一个人来,:“现在宋辽正在和谈,城外防守松懈,你拿着这封信出城去汴梁,把信交到工部侍郎王旦上。”

    那人拿着书信,也钻进了地道。

    来契丹大营谈判的宋国使者,王继忠都不认得。

    宋使自我介绍道:“我姓曹名利用,赵州人,现任大宋崇义副使,代表大宋与你们谈判,这位是我的上司李德昌大人,你们有什么事可以请教李大人。”

    王继忠忙:“失敬,我叫王继忠,这位是西上閤门使丁振大人,这位是——”

    不待王继忠介绍,高正:“我叫高正,大契丹枢密直学士。”

    曹利用看了一眼高正,:“原来是学士,一定是饱学之人了,失敬失敬。”

    高正:“饱学不敢当,粗通文墨而已。”

    曹利用拿出一张折叠整齐的纸,打开来,:“如此来,这篇檄文出自于学士之?”

    高正看了,是张俭所作的讨宋告天下百姓书,:“大使有什么指教?”

    曹利用:“如此情理不通,文墨粗鄙之文,竟然拿到各地张贴,就不怕贻笑大方,有辱学士名声?”

    高正笑了笑,:“告诉大使,此文不是在下所作,在下也作不出这么好的文章。至于文章的好坏,不是由你我评论的。”

    曹利用:“请问由谁评论?”

    高正:“是由百姓大众评论的,大使这么气愤地把檄文拿出来,是不是檄文在百姓大众心里得到了赞赏,令你们的主子恼火,所以。借你之口一泄气愤,制止传播?”

    曹利用:“这样的文章自然对老百姓越多越好,让他们省下厕纸之资。”

    高正听了,怒道:“你,你这才是粗鄙不堪。”

    王继忠忙:“二位不要趁口舌之利,我们谈正事要紧。”

    李德昌也附和道:“对,先谈正事。”

    曹利用:“好,你们怎么谈?”

    高正:“自然是你们何时归还关南之地。”

    曹利用站起来,对李德昌:“李大人,我们还是回去吧。”

    李德昌也站了起来。

    王继忠:“曹大人为什么要走?”

    曹利用:“这个谈判没法谈,不走还能干什么?”

    丁振:“还没开始,大使怎么就没法谈?”

    曹利用:“你们一开口,就想索求关南之地,我们自然无法满足你们的贪婪之心,还有什么好谈的?”

    高正:“关南之地本来就是契丹的领土,被你们强占已经几十年了,理应归还于我。”

    曹利用:“到底是学士的话,真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契丹本来只是大鲜卑山的一个部落,受大唐皇帝恩惠,封为都护,由此滋大,强占突厥旧地,还贪得无厌,乘中原大乱,利爪伸向长城以南,侵占燕云之地,不思归还,还得陇望蜀,想要关南之地,这是什么道理?这完全是强盗行为?”

    高正不能反驳。

    丁振:“大使这是从哪里听的故事?契丹建国已有一百余年,你国不过四十年,我国拥有燕云之地在你国建立以前,所谓先到者先得,后来,你们侵吞了关南之地,照理是应该归还给我。”

    曹利用:“丁大人的我不知道,我朝立国之初,就拥有关南之地,是我国固有的领土,不可能给你们。”

    高正:“关南之地是周国皇帝柴荣夺去的。”

    曹利用:“是吗?那你应该找柴荣讨要。”

    高正眼睛一翻,:“你——你蛮不讲理。”

    李德昌:“不讲理的是你们,你们都打到我国境内几百里了,还别人蛮不讲理,岂不可笑?”

    王继忠:“两位大使,请听我,不久前,我已将我皇,皇太后的心意,写信转交给宋国皇上,想必二位已经清楚我皇,皇太后和谈的诚意,希望两国从此化干戈为玉帛,休兵止战,两国和好,共造太平盛世。”

    曹利用:“王大人得对,两国和好乃天下之福,苍生之福,因此,吾皇也非常希望两国就此罢兵,契丹军退出我境,我们保证不追击拦截袭击你们。”

    王继忠:“宋国有此诚意,实乃苍生之幸。”

    高正:“那关南之地怎么办?”

    李德昌:“关南之地不在我们出使职责之内。”

    高正:“不归还关南之地,就休想退兵。”

    曹利用:“这个你的不算,浪潮冲不毁大堤,只有退回去。”

    高正:“那就冲毁你那道大堤。”

    曹利用哈哈大笑起来。

    高正:“你笑什么?”

    曹利用:“我笑你痴人梦。”

    高正:“你等着看。”

    曹利用:“我已经看到了,契丹大军看起来来势汹汹,可是攻打威虏军损兵折将,攻打北平寨头破血流,攻打保州,又被保州、北平寨联打败,攻打定州,又被拒阻于唐河,攻瀛州十几日不能下,将士死伤惨重,开战几十日,你们连连失利,凭什么可以冲毁我国的坚固大堤?”

    高正瞠目结舌,无话以对。

    王继忠提议稍作休息,和谈暂时中止。王继忠让丁振陪着宋使到营中走走,自己则径直来到中军大营,来见萧绰和耶律隆绪。

    不等王继忠行礼,萧绰:“谈的怎么样?”

    王继忠便将和谈的情况一一作了回报。

    萧绰:“看来,分歧很大呀。”

    王继忠:“主要是关南之地,宋国不肯让步。”

    耶律隆绪:“我们这次来就是要收回关南之地,不能空而归。”

    萧绰:“是啊,朕就是想收回关南之地,给阿爸一个交代。”

    王继忠:“太后,臣听当年丢失三关责任不在国丈,主要是穆宗皇帝荒怠政事,救援不力,以至于三关丢失。”

    萧绰:“确实如此,当年穆宗沉溺于游猎,好饮酒作乐,不理朝政,三关丢失确实是他救援不力造成的。”

    王继忠又:“臣还听当时穆宗皇帝听到三关丢失后,还:‘三关本来就是中原的,他们想拿去,就给他们,反正拿去的是他们自己的东西。’”

    萧绰:“是的,他的确是这样的。”

    耶律隆绪突然大声:“王继忠,你这是什么意思?你难道想同意把三关给他们?”

    王继忠忙:“臣不敢,臣只是觉得丢失三关并不是国丈的过错,请太后不要耿耿于怀,那样对身体没有好处。”

    耶律隆绪:“你回去告诉宋国使者,必须归还三关,否则,就打到汴梁去。”

    王继忠看了看萧绰,萧绰没有什么,王继忠只好:“臣尽力服他们归还关南之地。”

    萧绰看着王继忠:“宋国皇帝对和谈抱着什么态度?”

    王继忠:“宋国皇帝非常愿意和谈,他是一个仁爱之君,不希望有杀戮,宋使只要不向他索取土地,什么都可以谈。”

    耶律隆绪:“想不归还土地,不可能,朕必须要回关南之地。”

    萧绰:“继忠啊,你继续和他们谈,告诉他们:朕这次南征目的只有一个;要回关南之地,归还了关南之地,我们就此罢兵,永不南侵,两国和好,永享太平。”

    王继忠:“臣一定把太后的意思转达给宋使。”

    中午休息,李德昌、曹利用拜访了王继忠,二人转达赵恒对王继忠的问候,告诉王继忠,赵恒对和谈很看重,要他一定要从中多多斡旋。

    王继忠:“请二位大人放心,皇上待我不薄,他的恩情,我从没忘记,只要有利于天下苍生的事,继忠一定不遗余力地去做。”

    曹利用:“皇上也想念大人的好,他当时在藩邸时,你们兄弟尽忠职守,帮他做了不少事,功劳很大,还你是被迫去契丹的,皇上不是你不忠心,是被人陷害的。”

    王继忠听了热泪盈眶,:“多谢皇上体谅,臣肝脑涂地无以为报,只愿给皇上带来和平的曙光。”

    曹利用:“大人可能还不认得我?”

    王继忠摇头道:“恕我眼拙,确实不认得大人。”

    曹利用:“在下本是一个吏,幸得大人兄长王继英大人的赏识,把我推荐给皇上,才使我今日能出使契丹。”

    王继忠:“原来如此,家兄慧眼识珠,大人的确是少有的俊才,可比张仪,蔺相如,大人出使一定不辱使命。”

    曹利用:“在下就一点胡吹乱侃的本事,与大人相比起来,是露珠比之大海。”

    王继忠:“我听家兄正在高阳关内,他如何能推荐了大人?”

    曹利用:“大人早在临行前,就向皇上推荐了在下,这次适逢在下来枢密院奏事,被工部侍郎王旦看到,遂引荐给皇上,皇上想起了大人的举荐,便令在下出使契丹,大人就是在下的大恩人。”

    王继忠:“家兄一向是重才不重人,是大人的才华打动了家兄。”

    曹利用:“敢问大人,王继英大人现在怎么样了?”

    王继忠脸上掠过一丝痛苦,闪电般过去了,:“实不相瞒,他具体怎么样,我也不知道,仗一定打得很艰苦。”

    李德昌:“是啊,都围城十几天了,每天都要面对强攻,真不知道王大人挺不挺得住?”

    曹利用:“王大人就是一个书生,从没上过战场,为什么不回去呢?”

    李德昌:“按王大人传檄三关之后,任务就完成了,可以回汴梁的。”

    曹利用:“是不是高阳关被围得太严实了。”

    王继忠流着泪:“不,家兄是可以出城的,高阳关由很多地道可以出去。”、

    “那王大人为何不出去?”

    王继忠:“实不相瞒,是我连累了家兄,我的家眷也在高阳关内,家兄想留在城中保护他们。”

    李德昌、曹利用听了十分惊诧,相互看了看,嗟叹不已。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