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129.凤临阁的后厨风波

A+A-

    管家王忠言是祝妈妈的丈夫,夫妻两人均对王家忠心不二。

    景栗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在现代社会,每逢天灾人祸,都会有不少企业家慷慨解囊,所捐赠的钱财常常是几十万或上百万,但这类慈善活动在唐朝到底要该按照什么标准搞,她完全不清楚,好在脑子转的快,问道——

    “外公从前是怎么处理这些事情的?”

    管家王忠言答道:“老爷乐善好施,生前曾数次捐钱捐物或开粥棚赈济难民,大多捐五百两左右。

    另外,这次的捐增与以往不同,不是各店派人将银子送至京兆府,而是让店铺老板于明日巳时至申时之前,亲自前往鼓楼赈济所捐赠银钱与粮食,不知如此安排是为何故。”

    “捐!”财商担当土豪鲜肉豪爽拍桌——

    “不止要捐,更要高调地捐,在做善事的同时还可以打一波广告,让整个长安城都知道凤临阁的实力与霸气!”

    屠豪的提议确实有道理,不过景栗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

    怎样才能高调搞慈善呢?

    在这个相和络都未出现的时代,不仅无法拍摄慈善美图做宣传、立人设,连热搜都没有地方买,在这做了好事难留名的时代环境下生活,真是令人苦恼至极。

    俗话得好,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但坑爹的是,景栗作为解怨事务所的苦命打工人,没有放弃任务的条件,只能沿着迎难而上的独木桥一条道走到黑。

    她顺拿起一把芹菜,边拽叶子边冥思苦想,生生把每一根菜都薅成了秃瓢。

    慈善的本质是助人而非作秀,可是迫于任务压力,景栗不得不挖空心思往作秀的路上走,她绞尽脑汁回忆之前看到过的所有“图谋不轨式”的络慈善大秀,暂时只琢磨出了一个办法——

    只捐钱整不出什么大动静,一车一车地拉物资才显得有排面,于是她道——

    “王管家,您派人去一趟粮店,多买些米面回来,越多越好,明天通通捐出去赈灾。”

    管家王忠言面露难色:“长安城和临近郊县粮店里的米和面已被官府大批征调,现下粮食短缺,各大粮店纷纷贴出告示,民众买米面每人每次不得超过两斤,而且还不一定能买的到,就算咱府上所有人都去粮店,最多只能凑一百斤,半多不少的捐出去不大好看,倒不如都折成银两,既方便也体面。”

    他对景栗的“作秀心态”一无所知,如实道出心中所想。

    景栗再次犯了难,在没有络的时代,作秀和显摆咋就这么难呢?

    独教授支招:“凤临阁那么大的酒楼,或多或少得囤备着粮食,你可以先挪一部分捐了,米面以后再买,但赈灾做广告的好会就这一次。”

    眼下只能这么办了,景栗道:“王管家,您让人去凤临阁问问郑管事,看看酒楼里有多少库存的粮食。”

    管家王忠言正好了解此事:“一个月前长安城里就有缺米缺面的苗头了,郑管事从隔壁县亲戚的粮店里进了一大批米面,米虽然是陈米,不过面粉是今年的新麦子磨的。

    这些粮食不止够凤临阁后半年用,多的还能在粮价变高时卖给其他酒楼饭庄,这件事当时征询过您的意见,姐不记得了吗?”

    “前些日子我的心情不大好,生意上的事都没往心里去。”零碎的琐事资料中并未提及,景栗自然不清楚,她编借口搪塞,思索片刻后道——

    “您立刻遣人去凤临阁问清楚,店里的米和面还剩下多少。”

    她的计划是,仅留面粉和少量陈米,其他全部捐出。

    今日在醉仙居时,她见到客人对陈米甚为不满,要想重振凤临阁的金字招牌,必须走品质路线,米不好索性就不卖,而且吃羊蝎子一般也不配米饭,用面点做主食即可。

    古时长安,今日西安,实乃面食爱好者的天堂,唐朝就已经有了面点的花式吃法,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加几样现代糕点,没有米照样可以把店经营的红红火火。

    祝妈妈劝道:“姐,您在厨房忙了将近两个时辰,赶快歇着吧,千万不要累病了。”

    “我没事,不累”,景栗不似楚凤鸣那般柔弱,精神头十足,有一个问题她白天没有来得及问——

    “凤临阁的饭菜实在不像样,用的应该不是从前的厨子吧。”

    祝妈妈觉她的状态甚为反常:“姐,关于酒楼厨子的事您难道忘记了吗?”

    景栗不得不再次杜撰理由,扶额皱眉道:“在楚家时我意外落水,头到现在还时不时地隐隐作痛,过去的记忆好像一团浆糊,很多事暂时记不起来了。”

    祝妈妈赶忙扶她回房间休息,还催促丫鬟珍请大夫前来看诊。

    景栗不愿如此大动干戈,此刻的她是无敌楚凤鸣,不要掉进池塘,入刀山火海闯一遭都妥妥没有问题,超能力直逼齐天大圣,不过最终还是没能拗过祝妈妈。

    等候大夫的间隙,景栗得知了酒楼后厨的风风雨雨——

    凤临阁最早的大厨是有‘百花神厨’之称的百里益,百花烧麦和一系列招牌菜都是出自他之,后来百里神厨身体欠佳,就举荐徒弟尹焕做酒楼新大厨。

    然而,尹焕厨艺虽好,但人品不佳,忘恩负义,贪财好利,暗中筹建新饭庄锦绣楼,把凤临阁招牌菜的秘方全都偷了去,还加了不少创意新菜。

    经此一事,凤临阁受到不的打击,百里神厨见状再度重新出山,用生命最后的时光培养了三位新徒弟,其中二弟子汤宗厨艺最佳。

    楚凤鸣的外公王川生前极为重用汤宗,可这引起了郑管事等人的嫉妒,酒楼内各位管事勾心斗角,汤宗因遭受排挤而负气辞职。

    自那之后,凤临阁的大厨换了一任又一任,招牌的经典菜变了味道,创意新菜又不受欢迎,生意每况愈下,不复昔日长安第一酒楼的风光。

    听完这段故事之后,解怨事务所三人一致认为,要想真正振兴凤临阁,单靠现代美食远远不够,必须得有能镇住场子的传统菜大厨,这才能体现出老字号金招牌的历史厚重感。

    最为合适的大厨人选就是汤宗,据祝妈妈讲,此人离开凤临阁后便回了城郊老家,如隐居的侠客一般,收起菜刀,退出美食江湖。

    景栗决定,这两天定要抽空亲自跑一趟,请汤宗出山重振凤临阁,一次不成就去两次,两次不成就去三次。

    古有诸葛亮三顾茅庐请孔明,今有景栗三赴城郊请大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