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朱温降唐

A+A-

    高骈的割据称雄使得江淮一带的藩镇人人自危,唯恐遭其吞并而不敢赴难京师。

    而山东、河北、河南又不断发生兵变事件,乱世枭雄们互相兼并。

    王铎审时度势,对兵变采取了姑息态度,只要他们肯赴难长安,不但可以免除兵变之罪,还可论功行赏、加官进爵。

    于是关东(潼关以东)军阀纷纷赶往河中,形成长安东面的压力。

    关西的兵变(如凤翔)同样被赦免,云集于凤翔,联合西川远征军,形成长安西面的压力。

    大唐与黄齐政权的新一轮较量开始了。

    朱温降唐

    黄巢虽然占据了长安,但黄齐政权的实际控制范围实在的可怜,其图之内只有区区长安、同州、华州三地。

    同州刺史正是朱温。虽然只是一个刺史,却控制着三分之一个“大齐”国。

    黄河由西往东,过了同州之后折而往北,形成一个“几”字,所以同州东、南两面都临黄河。

    在其南岸,是华州,而东岸则是大唐的河中地区。

    而河中地区又是大唐关东集团军的集结地,镇守河中的是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也是一员悍将。

    由于孟楷嫉恨朱温,故意让朱温攻取同州,想借刀杀人,借王重荣之除掉朱温。

    朱温与王重荣,棋逢对、将遇良才,都是有名的悍将,二人在黄河两岸展开了无数次激战,互有胜负,一时难分伯仲。

    王铎二次挂帅之后,关东集团军不断增援河中,王重荣得到了资源补充,在争斗中逐渐占据了上风。

    朱温也不断向后方求援,以便继续维持对王重荣的战略均势。

    然而,一封又一封的告急文书飞入长安之后,就石沉大海,杳无音讯。长安方面不仅没有一兵、一粮的支援,甚至没有一字的回复。

    同州即将弹尽粮绝。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河中王重荣又迎来了一批军事物资,整整三十只大船的粮食!

    朱温探得消息,亲率一千余人,在夏阳渡口设伏,成功拦截了运粮船队。就在他转移辎重的时候,王重荣派来战船前来救援。

    “我得不到的,你也别想得到!”朱温下令,把运粮船凿沉。三十船的粮食立刻消失在滚滚的黄河水中。

    王重荣闻讯大怒,亲率本部三万精兵,汇合部分关东集团军,渡过黄河,把同州围了个水泄不通。

    “你浪费我的粮食,我就浪费了你!”

    夺粮事件不但没有为同州解决资源危,反而成为了关东集团军的突破口,王重荣摆出了大决战的姿态,要一举拿下同州。

    同州若丢,黄齐政权就失去了三分之一的领土,并且长安的东北面门户顿开,再也无险可守。

    同州危急,长安危急,“大齐”危急!

    朱温又发出一道十万火急的求援信。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朱温总共给长安方面发出了十道求援奏章,却无一回复。

    原因很简单,孟楷给扣住了。

    大唐的朝廷里有个田令孜,黄齐政权的朝廷里有个孟楷。

    当时,外来的奏章要先经过孟楷,然后才送达黄巢中。而孟楷处心积虑地想要害死朱温,于是故意隐瞒同州军情。

    黄巢根本不知道同州朱温在跟河中地区的关东联军打仗。在孟楷的操纵下,黄齐政权的目光全被吸引到了京西。尚让亲自带队组织反攻,结果失了天时,天降大雪,恶劣的天气导致尚让所部非战斗减员高达30%(雨雪盈尺,甚寒,贼兵冻死者十二三)。

    城外是里三层外三层的唐军,还有那个气得咬牙跺脚、发誓要把自己千刀万剐的王重荣。同州的朱温,绝望了。

    朱温也是幸运的,因为围城部队的监军宦官是杨复光。

    谈判专家杨复光

    在战事不明朗的时刻,宦官杨复光及时出,策反了周岌、秦宗权,把误入歧途的忠武军重新拉回到正义阵营,整编“忠武八都”,一举夺回邓州,并一路追杀朱温,把朱温赶回长安。

    现在,王重荣把同州朱温团团围住,眼看就是一场攻城恶战。关键时刻,杨复光再次挺身而出,及时叫停了攻城计划。

    王重荣余怒未消,在杨复光面前大骂朱温下三滥,“粮食带不走,就沉进黄河,白白浪费掉,太下三滥了!”

    杨复光静静地听着,任由王重荣谩骂发泄。

    等王重荣骂累了,杨复光缓缓问道:“那你打算怎么办?”

    “怎么办?办了他!你以为我会傻到强攻同州城?不会——同州弹尽粮绝,我在城外围而不攻,不出一个月,就能活活困死他。拿下同州,挥师西进,杀进长安,砍下黄巢的狗头,立下不世之功。”

    杨复光静静地听他意淫,听罢之后,“呵呵”直笑。

    “杨大人,你笑什么?”

    “我笑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接下来,杨复光不急不躁地为王重荣分析利害关系。

    首先,朱温不会傻到饿死。困兽犹斗,数日之后,难免一场突围恶战。即便我军人多,也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消灭了朱温,王重荣的实力也会随之被削弱。到时候,关东集团军又该上演争功戏码,如同第一次解放长安一样,那时候,恐怕就是你王重荣前人栽树,关东军后人乘凉了。你何苦为他人做嫁衣?

    其次,即便你王重荣盖世无双,先杀朱温,后斩黄巢,讨平了草贼,那么接下来呢?你能在朝廷立足吗?

    王重荣,虽然将门之后,但在朝中根基尚浅,没有靠山。并且在草贼进犯长安之时,曾经带兵作乱,剽掠河中,又在黄巢僭称帝号之时俯首称臣,这是他挥之不去的两大人生污点。这才过去几天?谁能保证草贼平息之后,朝廷不会反攻倒算?

    就算朝廷不算旧账,万一朝中奸臣以此为把柄,进行政治打击,你王重荣能架得住吗?康承训不曾降贼,也不曾兵变,都落得那个下场,你王重荣会比康承训幸运吗?

    王重荣恍然大悟,却又随即陷入迷茫,“那我该怎么办?还请杨大公公指点迷津!”

    “不战而屈人之兵,招降朱温,一石多鸟。这是上策。”

    “一切都听杨大人的安排。”

    杨复光派人给朱温送去一封劝降信,言辞诚恳,句句在理。

    朱温秘密召集心腹,商议此事,亲信们一致同意投降大唐。

    第二天,朱温集合了全城官兵,做了煽动性极强的演讲,得全军泪如雨下,痛骂孟楷借刀杀人,痛骂黄巢见死不救。

    官兵们群情激愤,在朱温心腹的带领下,齐声高呼“脱离大齐”。

    于是,朱温斩杀了黄齐政权的监军严实。

    大唐中和二年(2)9月日,秋高气爽,菊花怒放。朱温带着严实的人头,举城投降。

    受降仪式上,朱温冲着王重荣下跪磕头,高呼“舅舅”。

    之前,王重荣多次当众表示,要以那三十船粮食起誓,不杀朱温誓不为人。故而军中盛传王重荣要杀朱温。

    王重荣还以为朱温喊的是“救救”,看到朱温态度恭敬,跪拜不已,王重荣一时间有些茫然失措。

    “舅舅,我是您外甥啊!”

    王重荣更是一脸黑人问号,忙看向监军宦官杨复光,寻求帮助。

    杨复光示意他赶紧认下这个外甥。

    隋唐时期,受胡人影响,藩镇军阀们流行收干儿子,亦叫养子、义子、假子、犹子,这股风气流传已久,以至于宦官之间也认干爹,如杨复光的干爹杨玄价。甚至皇上也认干爹,如唐僖宗认田令孜当干爹。

    认干爹,也成了刚出道的新人的一种流行段。但认舅舅的,还真新鲜。

    朱温有他的理由,因为他的母亲姓王,所以愣母亲王氏与王重荣是同乡、同宗,是远方亲戚。

    这是朱温的聪明。他是穷苦出身,朝中本来就没有根基,又是刚刚投降的草贼,如果不抱大腿,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借助母亲的姓氏,死皮赖脸一口咬定与王重荣是甥舅关系。

    王重荣与朱温,一官一匪,处境相似,在暗流涌动的政治场上同样孤立无援。二人也就因此成了利益共同体,从此互相帮扶,成为一条绳上的蚂蚱。

    杨复光一个眼神,王重荣心领神会,连忙扶起朱温,“哎呀,好外甥,好久不见”

    同州光复。

    消息呈报到成都,唐僖宗喜出望外,不禁感叹是上天的赏赐。于是,封朱温为左金吾大将军、河中行营招讨副使,还赐给朱温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名字:全忠。此后,朱温就改名为朱全忠(为了方便记述,本书一直称朱温)。

    朱温降唐,意义重大。

    从战术角度上看,同州朱温降唐如同“庞勋之乱”中的宿州张玄稔降唐。在敌人严密的防线上撕开一道缺口,使得我军如一把尖刀,直刺敌人心脏,让敌人防不胜防。

    而其战略意义则体现在了政治方面。朱温降唐,为唐军的战略反扑开了好头,坚定了唐军必胜的信念,瓦解了敌人斗志。

    黄巢集团失去了一员悍将,失去了三分之一的“领土”,更失去了内部信任。黄巢集团内部爆发了严重的信任危,开启了新一轮的大清洗,“从龙派”以外的成员以及“从龙派”内部的边缘人士纷纷遭受打压排挤,更加离心离德,黄巢渐成孤家寡人。

    例如与同州隔河相望的华州。

    去年()八月,草军将领李详在石桥击败大唐昭义军节度使高浔,并占领华州,随即被黄巢授予华州刺史。高浔也在随后遭兵变而死,昭义军返还本镇,退出战斗序列。从这个角度来,是李详点燃了“昭义兵变”的导火索。

    隔黄河驻守的朱温和李详,是一对儿好战友,死人关西密切。所以在朱温降唐后,李详立刻遭到黄巢集团的血腥清洗,由黄巢的弟弟黄邺镇守华州。

    诛杀李详,成为黄巢集团瓦解的信号。自朱温降唐之后,黄巢已经不再相信“外人”。

    黄邺到华州没几天,就被李详旧部驱逐,然后举城投降了王重荣。黄巢的大清洗加速了草军势力的衰落。

    随着同、华二州的光复,黄齐政权的势力被压缩进了长安。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