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英雄的祖国
耶律德光不明白,赵延寿和杨光远也不明白,为什么后晋在遭遇了一连串罕见的自然灾害、数十万人饿死的情况下,还能在面对数万契丹精锐铁骑的时候,迸发出如此顽强不屈的战斗意志,还会把生死置之度外,不惜一切代价的反抗。
你们为什么不肯屈服?究竟是什么东西在支撑着你们?
他们不明白,一千年后鬼子不明白,朝鲜半岛上的老美也不明白。
因为,这是中华大地,因为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这是侵略者不会理解,更不愿面对的。
耶律德光大受震撼,久久不能平复,当天晚上,他就下令撤军,连夜后撤三十里安营扎寨,以避免遭后晋偷营劫寨。
3月3日,负责给耶律德光中军大帐站岗执勤的士兵,偷了耶律德光所乘御马,前来投诚,并泄露了契丹内部的一条重大密消息:述律太后飞书前线,命令耶律德光退兵!
这名叛徒尽道辽军虚实,恳请后晋趁势追击,必能大获全胜。
有了“顿丘城伏击未遂”事件,景延广不敢冒险,认为这肯定又是契丹人故技重施,引诱我军出击,于是拒绝出兵。
一念之差,使得契丹生力军从容撤走。
北返途中,为了迟滞后晋的发育、遏制中原的恢复发展,耶律德光对所过之处进行了系统性破坏,简单就是“三光政策”,把能带走的全带走,带不走的一律焚毁,老百姓也一律裹挟着北上,留给后晋的是一片冒着烟的焦土。
“辽帝北归,所过焚掠民物殆尽。”——契丹国志
在契丹军队北返的时候,有部分后晋将领阵前投诚,逃入契丹军中,石重贵下令把这些叛徒满门抄斩(夷其族);另有禁军将领安重怀、乌韩七、何彦超等临阵畏敌,“悉斩之”。
东线战场,杨光远不甘被“太君”抛弃,继续向西进攻,攻打明水镇(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明水街道办事处),又没得逞;太常丞王绪的老家在青州,因而与杨光远秘密勾结,向其泄露朝廷的动向,王绪有位爱妾,爱妾有位游好闲的哥哥,这位“大舅哥”找王绪要俩钱儿花,王绪惜财不给,大舅哥一怒之下大义灭亲,向朝廷检举揭发王绪暗通杨光远,于是王绪被逮捕诛杀。
耶律德光果断退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从战术角度上看,双方基本是平,甚至辽军还略微占了上风;但从战略角度上看,辽军已经败了。
耶律德光在赵延寿、杨光远等人的误导下,对中原形势做出了严重的误判,他认为后晋是座摇摇欲坠的破房子,只需在门口踹上一脚,便会轰然倒塌,于是采取了闪击战的策略。没想不出一个月,就陷入到了战争的泥淖。
闪击战的战略目标已经失败,耶律德光事先根本没有充分的调研,更没有制定b计划。一个优秀的统帅,是不打无准备之仗的。见招拆招的是将军,全国一盘棋的才是元帅。
2,后晋即将完成战略合围。
虽然刘知远并没有如约投入到山东战场,杜重威、马全节也因此受到牵制,但马全节依然调派一支偏师,配合澶魏主战场,切割契丹的后路。就在耶律德光退兵的时候,马全节攻克了泰州(今河北省保定市,非江苏泰州),俘虏两千人,缴获全部粮草物资。
当时两国的边境线在河北地区呈现出反“s”形,即后晋控制的易州凸进辽国图,而辽国的泰州、莫州、瀛洲则凸进后晋图,两相咬合、犬牙交错。
泰州与莫州呈东西走向,一字排开,瀛洲则在莫州以南。三个城池填充着契丹向南延伸进后晋图的行政半岛。其后便是涿州、幽州。
马全节攻克了泰州,就等于把耶律德光退路压缩到了瀛洲——莫州——涿州——幽州这条狭长脆弱的一条细线上。如果马全节继续向东,攻克莫州,那么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3,路线斗争
契丹国内“扶晋派”的核心人物——述律太后,原本就不支持轻率冒进地对中原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特别是在前两个原因的作用下。所以才十万火急地送来紧急命令,让耶律德光必须收兵回家。
耶律德光分成东、西两路,东路由耶律麻荅率领,经博州、德州、沧州,进入幽州地界;西路则由耶律德光亲自率领,走贝州、冀州、深州,贴着泰州,进入幽州。
由于景延广没有进行追击,两路契丹军皆得以从容退去。西路,耶律德光路过贝州时,任命赵延照为贝州永清军留后,一来是为大军断后,阻击有可能出现的后晋追兵,二来是为契丹经营南下桥头堡,为下一次入侵打基础,贝州的百姓人口则被当做战利品,裹挟北上;东路,耶律麻荅攻克德州,生擒包括德州刺史尹居璠在内的将吏二十七人。
虽然这次战役的知名度不算高,但它的意义是非常大的。它刷新了两国对彼此的认知,中原人不再对契丹谈虎色变,而契丹也一改轻视的态度。
就在七年前的河东战争中,石敬瑭里的兵力满打满算不到一万人,却在契丹的帮助下,一举推翻李从珂的统治。仅仅过了七年,当契丹人以更强大的军事投入重返中原时,那个积贫积弱的中原弱鸡,居然能跟他团战对推,还能打个平。
这也从侧面肯定了石敬瑭这些年的统治还是可圈可点的。
在交战中,双方互有叛徒出卖,也都有扩大战果的会,也都阴差阳错地与之失之交臂。总体来,第一次战役打得还是中规中矩,合乎章法,基本就是实力硬刚。对于后晋来,能打成平,实属不易。
我们也不好事后诸葛亮,指责景延广过于保守,丧失追击契丹的大好会。景延广也有适当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