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一枯一荣
邓玘的死在朝堂里并没有泛起多大的涟漪,至于他死得冤不冤已经没人去深究了。
崇祯皇帝已经下圣旨彻查邓玘杀良冒功劫掠百姓,即便此次没有被烧死,恐怕也躲不过崇祯皇帝的那一刀,所以死亡对邓玘是最好的解脱,毕竟留下了这万贯家财不是。
为了将这些多年来贪污的黄白之物和邓玘的灵柩运回老家四川,邓玘的弟弟邓琳请王应熊出面,让兵部尚书张凤翼批个条子,让沿途的州县照拂一二,毕竟路途遥远又兵荒马乱,若无沿途州县的照顾,邓玘的灵柩肯定回不来四川老家。
在崇祯皇帝面前王应熊可以和邓玘不熟,可私底下这话却决计不出口,当然也为了让邓玘一家人赶紧滚蛋,王应熊最后还是卖了最后一次面子,让张凤翼批了这个条子。
估计是平日里嚣张跋扈惯了,再加上里又有兵部尚书张凤翼批的条子,邓家人自我感觉非常良好,路过宜昌时向当地知县大人索要驿马二十五匹,脚夫两百人。
宜昌知县一听这话就炸了,要知道自从崇祯对驿站改革之后,天下的驿站裁撤超过七成。
可驿站虽然裁撤了许多,但这来往的接待却一个没少,这些个事最后只能压到这剩下的三成驿站身上,如此一来,原本还能捞些油水的驿站如今完全变成了亏空无底洞。
有银子捞什么都好,如今非但没的捞还要往里面贴银子,那这服务态度能好才有鬼呢。
官场之上本就没有不漏风的墙,邓玘身死的消息早就传遍了朝野,如果邓玘活着,不定宜昌知县还卖他一个面子,邓家人提出种种过分要求也就忍了。
可如今邓玘都已经被烧成人干了,邓家人还如此跋扈,那就是给脸不要脸了。
至于张凤翼给的那张条子,宜昌知县压根就没搭理,人走茶凉的道理谁不懂,拿张条子就出来唬人,真当人宜昌知县是三岁孩啊。
面对着邓家人的种种过分要求,宜昌知县最后撂下一句狠话,马一匹没有,脚夫一个没有,想要马和人,自己到市面上花钱雇去。
邓家人一看傻眼了,正要发作,可发现自己里除了那张唬人的条子,其余一无所有,他们还真没办法拿人宜昌知县怎么样。
这就是典型的装逼不成反被操,在对着宜昌知县撂下几句无用的狠话后,邓家人最后决定花钱。
只是常年嚣张跋扈惯了的邓家人如今吃了一个闭门羹,他们不会反思自己,而是总觉得是这个世道太差劲了,特别是这个宜昌知县,那是真的狗眼看人低。
为了出这口恶气,邓家人表示,没有你这个的宜昌知县,我邓家一样可以买到足够的马,雇到足够的人。
一句话,邓家人不差钱。
可惜的是邓家人不懂一个道理,出门在外财不露白,特别是这进川道路之上多劫匪,如今邓家人如此高调,那无异于告诉这些劫匪,我有很多钱,想发财就赶紧过来。
劫匪们果然没让人失望,邓家人刚出发了百余里,就有劫匪迫不及待的动了,至于结果嘛,因为邓家的护卫拼死守护,邓家人总算熬过一劫。
如果邓家人此时及时醒悟,不定还有一线生,可惜头铁的他们选择继续前进,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邓家几十口在归乡的途中悉数被杀,邓玘苦苦积攒了十余年的金银被劫掠一空,只留下邓玘的尸体孤零零地丢在原地无人收敛。
当地官员想着邓玘好歹还算朝廷大员,如此曝尸荒野实在有损朝廷颜面,最后让人将邓玘的尸体就地掩埋。
邓玘的故事就此落下帷幕,如果邓玘地下有灵,估计做鬼都不会放过那日在路上劫掠百姓的几个渣滓。
至于原因嘛,当然不是他幡然醒悟,而是他知道没事你去惹他李焕干嘛。
当然世上没有后悔药,邓玘已经是过去式了,而李焕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因为此前的种种亮眼表现,李焕在朱大典心中的印象已经不能用好字来形容了,那是非常好相当好。
不过由于刚给李焕升了一个颍州守备的正五品,再升官就有些违反规矩了。
不过官位不能再升了,可差事却可以再加,朱大典让李焕上任之后不仅要负责颍州城的安危,更是将整个凤阳乃至淮北的西大门交给了李焕。
经过这么一折腾,朝廷是真的被这些闯军给搞怕了,生怕这些闯军一回生二回熟,要是来年这些闯军又来凤阳逛一圈,那估计整个朝堂都会疯掉。
毕竟来一次崇祯皇帝都已经下罪己诏了,如果再来几次,那崇祯皇帝非得把朝堂内的这些大佬全给咔嚓咯。
朱大典身为江北巡抚兼任漕运总督,自然也在这些被咔嚓的大佬当中。
颍州作为凤阳的西大门,只要把好了这个西大门,那闯贼想进凤阳可就难了,朱大典如今把颍州这么重要的一个地方交给李焕,那相对于是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全部压在李焕身上了。
一听朱大典这话,李焕瞬间觉得压力山大,不过压力大有压力大的好处,那就是可以漫天要价。
李焕直接向朱大典提出,让他镇守这个西大门没问题,可不能让他孤军奋战不是。
“五千正规军,要想守住颍州城,没有五千正规军想都别想。”李焕伸出无根指对朱大典道。
“编制没问题。”朱大典一听这话倒也在理,点了点头后答应道。
只是养活一支五千人的军队,那银子可不是一个数目,如今整个凤阳都被烧成一片废墟了,朱大典根本不可能给李焕提供这么多银子。
李焕一听这话有些不乐意了,朱大典编制没问题,那就是银子有问题了,可光给编制不给银子,那这士兵吃什么喝什么?
“大人,没银子我自己去想办法,不过有些事就请大人多多包涵了。”李焕向朱大典申请道。
“没问题,只要你不在颍州扯旗造反,什么事我都当没看见。”朱大典最后给李焕保证道。
李焕等的就是这句话,给不了银子给政策就行,在得到朱大典的允诺后,李焕不做停留直奔颍州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