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百家之会

A+A-

    楚歌并没有等待太久,很快门内便传来一阵骚动,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在众多儒生的簇拥下走了出来,见到楚歌后,当即上前行礼道:“儒生孟轲见过相国大人。”

    这一礼行的端正,正是周朝时期惯用的礼节。

    楚歌一惊,孟轲不就是亚圣孟子吗?没想到稷下学宫如此重视,竟然将这位一品大儒派了出来。

    他连忙上前躬身扶起:“前辈折煞楚某了,孟先生德高望重、学究天人,可谓是天下之师,德行之范,在下心中仰慕已久,如今能见得孟先生一面,实在是不胜荣幸。”

    学宫如此重视大周,楚歌也要回敬三分。

    礼过之后,学宫中人将楚歌迎入门内,那些年轻的儒生都是很好奇地看着这位远道而来的贵客。

    但是慑于一旁的孟子,又不敢开口话。

    毕竟儒家的规矩是最多最严格的,一举一动皆有章法。

    当初周公制定礼乐,作为日常生活的准则和道德规范,强调的是身份和地位之间的等级制度。

    后来礼乐崩坏,诸侯混战,于是孔圣人一直提倡周礼,并且在学宫之中严格奉行。

    以孟子的辈分,他不开口,自然没有辈话的份。

    “不知相国大人此行过来所为何事?”孟轲一边引路,一边问道。

    “楚某对于儒家文化仰慕已久,今得了空闲,所以前来拜访,若有叨扰之处,还望恕罪”,楚歌道。

    他没有直接出自己的心思,而是打算先试探一下稷下学宫的态度,然后再做打算。

    儒家不似魏王那般武夫,喜欢直来直往,以文人的性子,需要多委婉几遍。

    “阁下相国之尊,能来学宫,是我等的荣幸”,孟子不卑不亢地道。

    这句话是纯粹的客套了,以稷下学宫在齐国的地位,就算是齐王过来了,都不敢这是学宫的荣幸。

    不过儒家门人一向谦虚谨慎,低调无比,平素不与其他流派争锋,过的十分平和。

    虽然实力上已经隐隐有天下第一的征兆,但是却不显山不露水,很少引起旁人的注意。

    不过若有人认为儒家软弱可欺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外界看来,儒家的确是以学问著称,不过现在的儒家门人都是文武兼修,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不但钻研学问,还要修行神通。

    学问治国,神通杀敌,两不耽误,加上忠君爱国的思想主张,儒家能够在诸侯朝堂之上站稳脚跟,也就不足为奇了。

    “听学宫之内藏书万卷,天下诸子百家学与功法尽皆藏于其中,更有圣人时常教诲,不知楚某有没有这个会,能旁听圣人讲学”,楚歌问道。

    讲学是一方面,他最想做的还是见圣人一面。

    合纵之事事关重大,非得圣人亲自出面不可,其他人未必有这个能力答应下来。

    “此事不急,相国大人远道而来,乃是我学宫贵客,按照礼仪,当先为贵客接风洗尘”,孟子笑呵呵地道:“我学宫有天下第一厨庖丁,艺十分了得,相国大人来的正好,学宫刚刚从海边运来一批鲜鱼,我这就让庖丁拿去收拾了招待贵客。”

    “前辈无需多费心思,只需三两粗茶淡饭即可”,楚歌回道。

    “招待还是必要的,而且老师现在也抽不出身来见你。”孟轲淡淡地道

    “哦?莫非学宫内还有其他贵客?”楚歌追问道,他此行的目的就是要见孔圣人,若是见不到面,那岂不是空而归了?

    “没错,学宫之内有百家之人来访,正与圣人坐而论道”,孟子道。

    “与圣人论道?”楚歌吃了一惊,能够和圣人坐下来讨论问题的,必定是一方大佬。

    “这也是学宫之内寻常的交流了,老师认为,道不争不辩不明,所以时常邀请其他流派的高人前来访问”,孟子解释道。

    学宫不仅仅是儒家弟子的治学之所,更是齐国思想文化的圣地,常年有百家之人出入其中,孔圣人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将自己的理念传播散发出去。

    “不知道都有何方高人,竟然能够与圣人论道?”楚歌很是好奇。

    “里面人不少,有道家的庄周,名家的公孙龙,阴阳家的长老,农家的朱堂主,还有代表法家的管易,这些都是当世有名的高人,还有其他许多,但都不值得一提。”孟轲简单举了几个例子,没有多。

    以他的身份,这里面能够看得上眼的也只有这些了,其他人不过是后生辈,完全不用在意。

    “这百家之会倒是一场盛事,不知道楚某能不能列一席旁听?”楚歌问道。

    “以相国的身份,自然是上宾,哪有不能列席的法?”孟轲回道:“论道未时方开,就算是心急,也进不得门内。我已经命人设下接风宴,大人先尝尝庖丁的艺,再做打算也不迟。”

    见到孟子心意恳切,楚歌也只得接受,一行人前往了一处水榭亭台之前。

    这学宫不仅占地面积很大,设计也十分精巧,与其是一处治学之所,不如是一座宫廷园林。

    水榭立架于水上,脚下便是波光粼粼的人工湖泊,有微风细细吹来,十分凉爽。

    水面之上种植着荷花,在儒家术法神通的效用下,一年四季常开,显得格外生勃勃。

    亭台之中人数不多,只有孟轲还有几位弟子,旁边立着数名侍者,不时地传上来一些精致的饭前点心。

    “相国大人有所不知,这庖丁做饭,有一特别的怪癖”,孟轲指着不远处的一座庐屋道:“他向来要自备食材,选一屋,不允许其他人进入,只能余他一人在内生火做饭,各种食材、调料皆是磨成粉末,配之以秘方,这鱼头鱼汤,天下间只有他一人知道怎么烹饪得如此鲜美。”

    听到这般郑重的介绍,楚歌顿时也多了几分期待。

    庖丁的怪癖,自然是为了保证自己做菜的法不至于流传出去。

    这点楚歌倒是能够理解,毕竟是自己花了不知道多长时间钻研出来的,没有白白示人的道理。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