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八章 禅位
可是,皇帝转而又想,如果打都不打,就开城投降,跟那吕宋国一样,简直也太没骨气,传出去叫其他国家的臣民笑话。
思量再三,皇帝还是决定再等等,也不是非要等援军来,只让城内将士死守城门。
宋清大概是察觉了皇帝的用心,安排了眼线在皇帝身边,一有什么举动,都要汇报给他。
大庆军营这边,颜慧冉也收到了消息,得知其他三国要带兵来援救,于是决定提前攻城。
当天清晨,天还没亮,城内的守军还没从瞌睡中清醒过来,就被外面的惊天响动吓醒。
“不好了!敌军攻城了!快起来,快起来!敌军攻城了!”
到了天亮时候,城内的百姓皆听到震天的喊杀声,吓得躲在家里,锁好门窗,不敢出去。
大臣们胆点的,也很百姓一样闭门不出,胆大些的,急急忙忙乘坐马车赶往皇宫,劝皇帝投降。
“皇上,大事不好了呀,敌军已经打到家门口了,随时可能闯进来,如若再不采取措施,咱们城内十几万百姓可就要遭殃了!”
“是啊,我这把老骨头倒是没什么,可这么多百姓的性命都在咱们里,必须得为他们做打算呀!”
皇帝刚刚从寝殿出来,就听见几个上了年纪的老臣在哭喊,喊得一句比一句撕心裂肺。
“行了行了,朕都明白你们的苦心,别再吵吵了好不好?朕的脑袋都被你们吵得要炸开了!”
几个大臣这才闭上嘴,睁着一双双充满殷切期盼的眼望着他。
“现在这个时候,正是需要诸位爱卿与朕并肩作战,御敌退敌的时候,你们却一大早地跑过来劝朕投降?这就是你们为臣者的本分吗?身为西燕国男儿,你们的铁骨都去哪儿了?”
众人沉默,低下头去。
谁不想做有骨气的人,宁折不弯,做个名垂千古的人呢?可也得有那个条件才成啊,他们死了无所谓,可还有一大家子人呢?难道要他们也去死?
人都是自私的,为了国家可以牺牲自己,已经算有气节,凭什么要连家人也牺牲?
皇帝是可以活着,反正大庆军即便进城,也不会屠杀皇室的人,可他们就不一定了。
据,之前吕宋国开城献降,还斩杀了一个反对投降的大臣呢,他们可不想重蹈那人的覆辙。
“皇上,还是那句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忍得这一时之辱,报仇雪恨之日终会到来,这并不是什么可耻之事,若将国亡了,那才是对不起先祖,有愧于百姓呢!”
这是老丞相出来的心里话。
皇帝其实也早已有动摇,如果现在开城投降,还能保住自己这个皇帝的位置,不至于沦为俘虏,被践踏侮辱,可如果是大庆军自己打进来,他的下场如何,就不好了。
大丈夫能屈能伸,只要保住西燕国,即便是俯首称臣,又何妨?
“朕还要再考虑考虑,你们都先退下吧。”
这相当于是已经松口了,大臣们不禁暗喜,于是打算再劝。
不料宋清突然赶了过来。
“父皇!”
“你怎么来了?”皇帝看过去,剑眉皱紧,“不是让你守城吗?没什么事进宫做什么?”
“儿臣并非没事。”宋清冷笑一声,转头看向几个大臣,目光如刀一般在他们身上滚来滚去。
“儿臣是因为听,有人给父皇上谗言,要您做投降败国的事,这才来看看,究竟是哪几个不要脸的,居然连基本的骨气都丧失了。”
“你”几个大臣气得青筋暴起,脸红脖子粗。
“三皇子话不要这么难听!我们这么做不是为自己,而是为西燕国百姓还有皇上考虑!”
宋清斥骂道:“开城投降,丧权辱国,这就是你们为了百姓和君主考虑的事?你们可真是我西燕国的好臣子!”
几个大臣气得差点没吐血。
“父皇,依儿臣来看,这个时候绝对不能投降,只要我军撑过这几天,待援军一到,危自然解除。”宋清用肯定的语气对皇帝道。
可此时此刻,皇帝的心已经动摇,甚至是做了决定,已听不进他的话。
“这件事,朕自会做决定,你们就不用多言了,都下去吧。”
宋清执着道:“父皇,为了西燕国的存亡,还请听我一回,不要投降,否则”
皇帝本就焦躁,一肚子都是火,正是需要清静的时候,他却不知收敛,还一个劲地吧啦个没完,成功引起不满。
“朕已了自己定夺,你还听不懂吗?难道,朕这个皇帝还得听你的不成?”
“父皇”
“行了!”皇帝大喝一声,打断宋清的话,并投去凌厉的目光。
他再怎么也还是西燕国的皇帝,这座城的统治者,话的还是他,容不得他人多嘴,尤其这人还是他的儿子。
“朕了,自有定夺,谁也别再多嘴,出去!”
“是,臣等告退。”几个大臣深谙皇帝的脾性,不敢多耽,连忙躬身要退。
宋清见状顾不得许多,立刻拔出佩剑,怒道:“谁也不准走!”
待众人转头看去,他里的剑已经指向皇帝。
“逆子,你干什么?”皇帝惊恐又愤怒地瞪着他,一个不慎跌坐在龙椅上。
“还不快把剑撤了?”
宋清非但没有照做,反而走过去,剑刃直接挂在他的脖颈上。
“父皇,你年纪大了,不仅没了魄力与胆识,连骨头也不够硬了,这个皇位你坐不稳,不如还是禅让给儿臣好了,让儿臣代你掌管江山,守护国土,你就退居幕后,做个闲散的太上皇吧?”
皇帝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更不敢相信这是他的儿子能对他出来的话。
“你什么?朕是你的父亲!你要篡位不成?”
宋清悠然笑了笑,不紧不慢道:“您是父亲,儿臣打心底里敬爱您,倒是,作为皇帝,儿臣觉得您不够合格,想要您让位,这两者并不冲突不是吗?”
“放肆!”皇帝怒然拍案,本想起身,却又碍于脖子上的剑,而没敢擅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