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第 75 章

A+A-

    关于在民间办报一事,张羡龄在坐月子的时候就琢磨出一个大致思路。

    现在市面上流通的邸报以政治新闻为主,若是民间报再以此为主题,肯定是拼不过的,必要另辟蹊径。

    张羡龄向宋持盈:“这个报纸,就叫做燕京报,和邸报的内容不同,燕京报的内容要以市井新闻,传奇,吃喝玩乐消息为主。”

    “设报坊印刷报纸自然是没问题,妾身陪嫁里就有两座书坊,纸匠印刷匠都是现成的。”宋持盈道,“只是,妾身观娘娘意思,并不是将报发行即刻,而是希望有更多人看,是么?”

    “没错。”张羡龄答得很痛快,“既然要办报,自然要力争上游。”

    时间急,她也只能长话短,吩咐梅香将准备好的宫报以及其他写有办报心得的纸张交给宋持盈。

    张羡龄提点道:“总而言之,你要记住,这燕京报的办报目标,就是要做成百姓喜闻乐见的报纸。”

    宋持盈提出一个问题:“可是,现在寻常百姓能认字的,着实太少了些。”

    这个问题张羡龄也曾想过,虽然大部分百姓不认字,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听戏听传奇,只要换种方式即可。

    “民间有书人,那以后也可以有报人。”张羡龄笑盈盈道,“字虽不认识,话却能听得懂,所以咱们的报,务必要用通俗易懂、平易近人的语言,像打油诗,顺口溜、儿歌之类的也能登报。”

    听了张羡龄一番话,宋持盈豁然开朗,的确,纵然大多数百姓不能读报,但可以听报呀。

    她忽然有了许多念头,道:“如此,咱们印报纸的纸张也不需要用太好,用黄色土纸即可,这样,价钱也可以压低。”

    “没错,连装帧都不需要。”张羡龄抖开一张宫报,“就像这样大开本,对折即可。”

    两人了一会儿,梅香上前续茶,轻声向张羡龄道:“该往清宁宫给老娘娘请安去了。”

    若是再晚,让其他人都等中宫娘娘一个,也不好。

    张羡龄只得起身道:“反正你多想一想,对了,秋菊你叫宫人拿一碟烤包子来,给宋夫人尝一尝。”

    宋持盈忙道:“多谢娘娘赏赐,妾身带回家吃便是。”

    “你不知道,这才出炉的烤包子吃着才痛快,拎回家去,就没那个味了。再已近午时,想来你也饿了,吃点东西垫垫肚子,你就在坤宁宫里吃了再走,也没事。”

    盛情难却,宋持盈便在坤宁宫里留了一会儿。

    等宫人上膳的时候,她瞧见有几个内侍或抬或提着好些东西往内殿去,看模样,大概都是给皇子的玩具。

    中宫娘娘一定很疼爱皇子,宋持盈心想。

    烤包子送上来,却与寻常吃的白嫩嫩的蒸包完全不一样,烤过的包子外皮看着微微有些硬,略带焦黄色,特别香。

    咬一口,里面满满的都是羊肉,料理的很鲜美,没有半点膻气,吃起来极为可口。

    宋持盈吃着烤包子,忽然想,其实也可以将这种容易做又独特的美食刊登在报上,专门做一个燕京食品栏目,想来也能吸引百姓的注意力。

    离宫的时候,有一个大宫女拿了一包银子,塞给宋持盈,又:“印刷上的事无需担心,宫中如今有一种金属活字印刷,印刷东西很方便。”

    尊者赐,不可辞,虽宋持盈并不缺钱,但还是接下了银两。

    回到家中,宋持盈便开始张罗报社的事。

    她的陪嫁里有两座书坊,一名日升书坊,一名月恒书坊。日升书坊在扬州老家,经营多年,来来往往买书看书的江南士林很多。月恒书坊则在京城,虽然店面大,足足有四间房,但因在京中开设的时间不长,论名声,不如老牌书坊杜记、集文。

    如今要印燕京报,自然是要依托月恒书坊。

    正值年节,没过几日,月恒书坊的掌柜娘子杜娘子提了节礼来府上拜访。

    过大年,杜娘子一身新衣新鞋,连竹胎狄髻上所戴的头面也是新打的。

    向后门的门房递了拜帖,杜娘子便在角门前的一条长板凳上坐着等候。杜娘子的夫君是月恒书坊的掌柜,月恒书坊又是宋氏的陪嫁,是以杜娘子一直以宋氏的娘家老家人自居,不称夫人,倒称大姑奶奶。

    杜娘子给大姑奶奶拜年,也不是一回两回了,若是按往年的光景,多半是一个丫鬟出来,引她到大姑奶奶陪房居住的屋里去,坐着喝盏茶,聊聊天。运气好,她能给大姑奶奶磕个头,若是遇上大姑奶奶忙,便只能口头上请个安。

    她原以为今日也是如此,不料少顷,大姑奶奶的陪房竟然亲自出门相迎。

    杜娘子忙站起来:“过年好嫂子,怎敢劳累你来相迎。”

    那陪房笑着引她进府,边走边道:“可巧你来了,不然我还得跑一趟,大姑奶奶指明了要见你呐。”

    杜娘子又惊又喜,问:“不知是为了什么事。”

    “似乎是与书坊有关,旁的我也不知。”

    等见了宋持盈,听了她一番言语之后,杜娘子方才明白了,原来是要借书坊的底子,办一个燕京报。

    本朝文风鼎盛,办报印书不是什么稀罕事。杜娘子平时也帮着夫君料理些柜上的事,从前也有老儒生捧了自己写的书到月恒书坊来,请他们刊印数次,好赠送亲友。

    杜娘子便以为大姑奶奶也是如此打算,问道:“那这燕京报是印多少张?一百张?两百张?”

    宋持盈摇摇头:“先印一千张。”

    一千张!杜娘子啧舌,大姑奶奶平常也不是不通世务,怎么忽然开口这么大的口气?

    她劝道:“会不会有些多了?再有,若像大姑奶奶所言,在元宵节前就要印出一千张燕京报,便是把现有的工匠召集起来,日夜赶制,时间怕是也来不及,毕竟印刷也不能凭空印啊。”

    “这个你别急,我新得了一架印刷,印刷速度比平常的要强上不少,再者,我会额外聘请人,帮忙加急赶制,不过是多使些银钱。”

    宋持盈将自己连夜所做的计划拿给杜娘子看:“这内容呢,传奇我已经寻好了,但市井新闻等还需要填充。我想,月恒书坊也有交好的寒门儒生罢?”

    “是有的,一些书因买的人不多,所以没用雕印刷也没用活字,雇书生抄书倒节约成本些。”

    “这便是了,请他们仿照这些成例写市井新闻便好。”

    杜娘子低头一看,只见那些成例的标题格外与众不同:最好吃的十种元宵,你可能一生都没尝过、老农做了这件事,麦田竟然大丰收、把教你十二岁考中秀才

    别,这些标题古里古怪的,但当真勾得杜娘子心里痒痒,忍不住想要往下看。

    在大姑奶奶面前,杜娘子也不好埋头只看文章,只能把心思收回来。她想了想,问:“那一些市井新闻,是不是也要雇人走街串巷去打听?”

    “得有一些专门的通讯员,比如一人负责抓南城的新闻,一人负责抓北城的新闻。”宋持盈道,“但是为了节省,前期可以用糖什么的,让半大子帮忙探听。真探听到有意思的事儿,再由通讯员出马也不迟。”

    为不负中宫娘娘的重托,事无巨细,宋持盈都一项一项的亲自过问。

    月恒书坊的众人起先是看在双倍银钱的份上赶工,可当燕京报日益成形,大家的心态慢慢有了变化,这样一份燕京报,不定真能轰动一时呢!

    钱掌柜与杜娘子更是将燕京报视作一举越过杜记书坊与集文书坊的登天梯,全身心地扑在上头,忙得连元宵都来不及准备。

    紧赶慢赶,元宵节前夜,燕京报终于面世了。

    ***

    话正阳门里,有一条唐神仙胡同。

    唐神仙胡同尽头,有一门户,家主人姓白,名曰白冬。白冬开了一家的豆腐坊,平日里以做豆腐为生,他家的豆腐用料扎实,不散也不渣,味道好不,价格还便宜,是以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白家夫妻两个是极勤劳的人,不论严寒酷暑,必定早起。白冬准备卤水,白家媳妇则给拉磨的驴子喂食,清晨做好了豆腐,喝口水,擦擦汗,便在胡同口摆了一个摊,出去卖豆腐,日日如此。

    一年到头,白家只有在过年时能歇一歇,能休息半个月,直到正月二十才重新做豆腐。

    正月十九,清晨,白冬领着媳妇女儿上街闲逛。走到西门书场时,只见茶肆里坐满了客,甚至连滴水檐下都临时摆了好几条板凳。

    白冬向媳妇道:“一定是书先生讲了什么新本子,走,咱们也去听一听。”

    一家人朝茶肆走去,搭着白毛巾的二立刻过来,笑着迎客:“过年好,几位贵客是来喝茶听报的罢?五分银一个人,孩子抱在腿上不用钱。”

    “五分银一个人?上一回还是四分银呢。”白冬嘟囔道。

    “这位爷,咱们过年,也挣些辛苦钱不是。”二陪着笑,拾掇过来一条长凳,“何况,今日可新鲜,不是书,是报,燕京报,如今满京城的都难寻见一张报,可咱们有,还有书人将报纸上的内容讲给诸位爷听。”

    “什么报纸?都没听过。”

    白冬还在犹豫,却见另有两个穿道袍的儒生过来,问二还有座没有。

    二把眼睛看白冬:“只有最后两个座儿,这位爷先来的。”

    一见有人抢,白冬立刻掏钱,占住了最后两个座。

    他们坐下不久,书人,或者该叫报人,就笑容可掬的出场了。

    听醒木一拍,报人将燕京报的内容娓娓道来。

    白冬原本还在心疼花出去的一钱银子,但渐渐的,注意力完全被引开了。

    报人讲到元宵,他便想回家试着做一做炸元宵。报人讲到如何给孩子开蒙,他听得一愣一愣的,打算回头给兄长听,他的侄儿正好到了要开蒙的年纪。

    到最后,报人讲起之时,白冬已经完全沉迷进去了。

    从书场走出来,白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一钱银子,花得真值!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