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唯一不会被揭穿的方法

A+A-

    韩连长跟这个老太太是亲戚?

    姜宜凝心里砰砰直跳,但又不愿放弃这个机会,忙:“等我拿我的包。”

    老太太含笑松开手。

    姜宜凝回到窝棚里,拎起自己的香奈儿挎包,同时把那孩子送她的咬了一口的白面馒头拿在手里。

    那个战|士跑过来想阻挡,可是他们哪里敢跟姜老太太真的硬杠。

    这是他们连长的亲阿婆!

    只能眼睁睁看着姜老太太把姜宜凝带走了。

    战|士没办法,一边找人去给韩子越报信,一边追上去跟着姜宜凝和姜老太太往前走。

    姜宜凝正好想跟人多话,了解一下这里的情况,就一边走,一边跟身边的战|士闲聊。

    “同志你贵姓啊?”

    “免贵姓刘,我叫刘长锁。”

    姜宜凝朝他笑了笑,“原来是刘同志,你多大了?当兵多久了?”

    “五年了。”刘长锁伸出一个巴掌比划了一下,“我参军那年是十一岁,今年十六岁!”

    姜宜凝同情地看着他:“怎么十一岁就参军了?你的爸爸妈妈……”

    “我是孤儿,从就没有见过爸爸妈妈,一直给我们村子里的大户放牛。一次他家的牛被蜜蜂蜇了一下,他们就拿皮鞭往死里我……我受不了,半夜跑了出去,投了部|队……”刘长锁愤怒地回忆。

    “……可是你到底年纪啊……”姜宜凝的思维没有马上转变过来,还是很难接受十一岁的孩子当兵。

    不过刘长锁却很激动地:“我喜欢当兵!在我老家,他们不把我当人!可是跟着我们部|队,我还能每天学识字!”

    姜宜凝:“……”

    姜宜凝真的不了解这些情况。

    她对这个时代的认识,完全来自祖姑奶奶跟她的那些日常唠叨叙述,还有为了跟祖姑奶奶交流,她找了这个时代的一些历史书随便看了一下。

    没有深究,也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就像雾里看花,虽然熟悉,但总隔了一层。

    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她也大致知道这个时代的人文盲占绝大多数。

    因为识字的成本太高,一般的普通人家根本供不起一个读书人。

    可是这支从艰难困苦中走出来的部|队,却能给普通士兵扫盲,教他们识字。

    真是很了不起。

    姜宜凝一边听,一边感叹,然后不动声色把话题引到韩连长身上。

    她得多了解一下那个韩连长,才能想办法让他不再怀疑她。

    这个时代,如果一下子就被扣上“特|务”的帽子,那后果可是太严重了。

    因此她在东拉西扯半天之后,才若无其事试探着问:“……你们是从北方下来的,可怎么韩连长是本地人?”

    松海市可是在南方。

    这战|士挠了挠头:“不奇怪啊……韩连长是南方人,可他是在北方参军的,一直在外面仗,革命胜利了,才跟着部|队南下。回村没多久。他有七八年没有回家了。”

    姜老太太这时插话:“子越那孩子从就倔。跟他爹吵了一架之后离家出走,一走就是七八年,我们本来都当他已经没了,没想到,居然走了那么远!不仅活下来了,还做了大官!”

    原来韩连长叫韩子越,本来是松海市郊区人,后来离家出走北上参军。

    姜宜凝心里有了一些底。

    三人着话,顺着村里那条青石板路终于来到韩家门口。

    姜宜凝抬眸飞快扫了一眼。

    姜老太太家的房子占地面积还是挺大的,低矮的篱笆围成半人高的围墙,院子中间也有一个巨大的草垛。

    这种草垛子家家户户院子里都有,像是本地的一个特色。

    砖墙外面刷着的白色涂料脱落了很多,在清的薄雾下显出斑驳的沧桑。

    歇山顶的屋檐上,黑色砖瓦码得整整齐齐,看得出来很久没有收拾了,瓦上长出了青绿的草,在风中摇曳。

    不过这房子和院子都比不上这家隔壁那栋青砖大瓦房。

    那青砖大瓦房前面也扎着篱笆,围起来一个的院子。

    院子里靠院墙门口的地方也有两个窝棚,一个大,一个,都是用枯黄的稻草扎的,再拿黄泥随便在外面涂抹了一下,非常粗糙。

    一只大黑狗蹲在那个大一点的窝棚里摇着尾巴,见姜宜凝看过来,朝她呲了呲牙,然后汪汪叫了两声。

    姜宜凝扯了扯嘴角,移开视线。

    姜老太太朝隔壁窝棚里的大黑狗没好气吼道:“我家的客人,你叫什么叫?!再叫拿大棍子抽你!”

    那大黑狗呜地一声叫,居然夹着尾巴从窝棚里跑出来,绕到那栋青砖大瓦房后面去了。

    姜宜凝笑道:“那狗还挺有意思。”

    姜老太太摆了摆手,叹息:“狗仗人势而已,跟它家主人差不多德行。以后别理那家子,那女人就是个滚刀肉,惹到她能吵得你恨不得跳江。”

    她推开院门,笑着对姜宜凝:“进来吧,就跟自己家一样。”

    姜宜凝和刘长锁都跟着姜老太太进了院子。

    这个院子比村公所那边的院子差一点,不过保持得很干净。

    黄泥的地面上也搭了几条石板,码出了一条蜿蜒的羊肠道,一直延伸到前面屋子的屋檐下。

    跟着姜老太太进了堂屋,屋子中间摆着一张大八仙桌,桌上摆着一个黑色大瓦罐,瓦罐周围摆着几个粗瓷碟子。

    一碟包子,一碟切成瓣的黄澄澄的咸鸭蛋,一碟切得碎碎的萝卜丁,还有一些看不出名字的野菜,都用水淖得干干净净。

    每人面前有一个粗瓷大碗,里面放着白生生的豆腐脑儿。

    八仙桌旁边坐着几个男人和女人,正在吃早饭的样子。

    一个穿着暗红色大褂子的中年妇女端着一个簸箕从侧屋走出来。

    抬头看见姜老太太带了个年轻时髦的大姑娘进来,后面还跟了个战|士。

    她好奇地看了姜宜凝一眼,朝姜老太太笑着:“姆妈,侬大早上去哪儿了?早饭都做好了,侬吃了伐?”

    这中年妇女得一口吴侬软语,姜宜凝倒是不陌生,她祖姑奶奶老家就是这里,她听得懂,虽然不会。

    姜老太太笑着:“我吃过了,刚才给子越送豆腐皮包子去了,他又一晚上没睡,得好好补补!”

    然后把姜宜凝拉过来,对屋里的人:“对了,我去找子越,正好遇到宜凝,你们还记得伐?就是市里我娘家那边大房的大姑娘,去年我和媳妇去市里给姜家老太爷祝寿,还在她爷叔家坐席吃酒听戏呢!”

    那位中年妇女放下簸箕,快步走到姜宜凝身边,量她几眼,惊喜地:“真是宜凝姐!咦,侬不是今年要出国伐?不去洋人国了呀?”

    姜宜凝也飞快地看了她一眼。

    这个中年妇女跟那位韩连长的眉眼有些像,都是细长的丹凤眼。

    不过她是女人,面部轮廓更加柔和,眼角处有着细密的鱼尾纹,但是面部皮肤还算白皙,也没有什么斑点。

    年轻的时候应该过得不错,营养跟得上,在皮肤上体现得很明显,很容易跟那些从贫困,营养不好的人看出差别。

    姜宜凝垂下眼眸,做出不好意思的羞窘表情,轻声:“他们都出国了……把我一个人留下了……”

    “啊?他们都走了?把你一个人留下了?!怎么能这样?!”那中年妇女义愤填膺地拉起她的手。

    姜宜凝有些不习惯跟人有肢体接触,但是这个女人的手干燥温暖,握住她手的力度温和适中,她并不反感,所以没有挣扎。

    她继续苦笑:“……我到底不是他们家的人,隔房的亲戚而已……我能理解……”

    其实人家带了真正的“姜宜凝”(姜玛丽)出国,她就是个企图顶替“姜宜凝”身份的冒牌货而已。

    她在心里暗暗对祖姑奶奶的二叔二婶对不起,让他们背“黑锅”了。

    但是不这样做,她的身份问题无法解决,那可是要人命的,字面意义上的“要人命”。

    因此她虽然心里觉得对不起祖姑奶奶的爷叔和婶婶,但还是这么做了。

    而且他们已经出国了,在国外还没有安定下来。

    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跟国内联系。

    这是唯一她不用担心会短时期内被揭穿的做法。